天天看点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作者:南方工报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在第134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把聚光灯照到“劳动”上。劳动者奋斗的领域虽各有不同,对社会的贡献却很一致,他们有的“耕耘”在农田里,有的“扬帆”于海洋中,有的“砥砺”于车床上;他们让城市街道更“干净”,他们“治愈”生病的人。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的前景是“光明”的,他们因劳动而“成器”,因技能而被誉为“达人”,为所在行业立起标杆、成为模范。据此,本报记者特择取10个关键词,采访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十个行业劳动者的故事,阐释这些关键词的劳动涵义,凸显其劳动价值,以致敬各行各业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

新农人: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刘琴用仪器测试叶绿素含量。 全媒体记者郗建新/摄

4月23日下午,梅州兴宁市水口镇水洋村千亩柚果种植基地,柚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刘琴正在用仪器测量统计柚树叶片及土壤参数。“做农业的人是偷不了懒的!”她对记者说。

刘琴是梅州市冠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助理,也是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巾帼新农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

2010年,刘琴随夫返乡种柚,并成立了一家“农业公司”。然而,家人反对他们走农业之路。但是,一同毕业于梅州农业学校的夫妻俩认为,只要热爱农业,把农业当成自己的理想事业来做,依靠专业技术优势,一定能种出好柚。

于是,夫妻俩卖掉两套房子,把多年积蓄全部投入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在兴宁市水口镇水洋村流转土地,种下第一批400多棵柚树,却因管理不善,患了黄龙病,只能全部挖掉重新栽种。经过近5年辛勤耕耘,从种苗选育、合理施肥到后期科学管理、适时采收,刘琴逐渐摸索出一套规范流程,对柚果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标准,通过实行良种良法、应用有机肥有氧发酵配合水肥一体化自动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全面提升果园生产管理水平。

现在,刘琴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琴怀柚”,她的收获可称为“硕果累累”。

为了提升柚果品质,刘琴团队利用1年半时间,成功攻克了有机水肥有氧发酵技术,改善了种植环境,增加了柚子的甜度。2023年4月,刘琴在种植基地开挖了2个120立方米的有机水肥有氧发酵池,采用花生麸、红糖、菌种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发酵,经过半年的比例调整,最终找到了科学发酵比例值。“一下子使得果柚产量增加20%!”刘琴自豪满满地说。

如今,1150亩“琴怀柚”基地作为水洋村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现代柚果产业社区,帮助农户种植管理梅州柚13000多亩,示范带动1752个农户增加收益。在10多年种柚的实践中,刘琴把专业知识与现场实际结合起来,把柚果培育成水洋村的主导产业。

刘琴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是她返乡创业的目标。现在,刘琴和农友们都很忙,但越忙,越能体现劳动的价值。“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家门口就业,很有成就感、获得感,这是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

劳动观

耕、耘原本是指农业生产的两道基础环节———耕地和除草。二字合用泛指一切农业劳动,进一步指一切辛勤劳动,或是对劳动者勤劳品质的赞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实谚语,勉励我们要做好一名劳动者,也是对劳有所获的期许。从“新农人”刘琴身上,我们看到,劳有所获,不仅靠勤劳,更要靠技术;当然,她还有一种“兼济”的情怀,这使她收获更多。

制糖工人:过程艰辛 结果甘甜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广前糖业机械化播种甘蔗。单位供图

4月下旬,在位于湛江遂溪的广东农垦集团直属的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前糖业”)甘蔗全程机械化基地,记者见到了黝黑壮实的谢培良。半个月前,他和妻子合力在此种下了甘蔗苗,如今正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甘甜的味道,摸着嫩绿的叶子,这位农场职工的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

11年前,谢培良和妻子成为广东省广前糖业的家庭农场职工,主要负责公司榨糖甘蔗的种植。农业是个辛苦活儿,每年春夏之交,阴雨连绵之际都有一波螟虫和蓟马袭扰啃食,让甘蔗歉收。到了收割的季节,收割时还会被甘蔗林内锋利的叶片割伤皮肤。

看到职工的疾苦,广前糖业一直在思索如何科技赋能助力甘蔗生产效能提升。负责甘蔗管理的干部李海忠介绍,针对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公司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引入赤眼蜂,该蜂将卵产在螟虫等害虫的卵内,使害虫卵无法正常孵化,从而达到防治效果。不仅如此,公司还在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甘蔗收割季节,引入机械化作业方式,实现每亩6.5吨的机收面积。李海忠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相比于原来两个人需要4个月收割的时间,如今两台机器可以在1个月内完成收割。”

如今,谢培良夫妻俩每年承包的60亩“甘蔗林”可以为家里带来6万元收入。“一年的劳动,有辛苦更有甜蜜,还可以就近照顾老人和小孩。”谢培良说。

谢培良种植、砍收的甘蔗,将要被运往广东广垦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丰分公司(以下简称“广丰糖厂”),迎来它的甜蜜蜕变之路。

在2023/2024的新榨季,广丰糖厂收运了46万吨甘蔗,这个数字在集团几家糖厂内可以排到前三,这让压榨车间副主任莫炳森特别开心。1997年,从省农垦技校毕业的莫炳森被分配到糖厂担任技术员,负责车间内预砍机、撕裂机、吸铁器、压榨机、压榨机的检修。由于一年只有近4个月时间适合制糖,因此机器和三班倒的工人都需要快马加鞭地生产,这就容易造成过载导致机器磨损。

今年2月,生产机器的减速箱因为轴承损坏而停止,为保证甘蔗原料的新鲜度,莫炳森和同事连午饭都赶不及吃就开始抢修。在寒冷刺骨的车间,工友们彼此接力,最终花费12个小时完成了抢修。

经过破碎与压榨,甘蔗变成混合蔗汁,此时再在制炼车间经过浓缩与结晶,得到的便是千家万户常见的白砂糖。甘蔗汁必须经高温蒸发结晶,这也意味着制炼车间的作业温度非常高。尽管如此,带领团队常年在此奋战的制炼车间大班长钟昌文依然十分热爱这份“甜蜜的事业”。

当年,钟昌文的父亲退伍后便来到“农垦”种植甘蔗,他的姐姐也在“农垦”做财务,1996年,他也来到广丰糖厂。“我家人都在做种蔗制糖的工作,让我对这份事业有着无限的感情。”钟昌文说。在2023/2024这个榨季,糖厂最终制成4万吨白砂糖流向市场,“虽然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但看到自己亲手制成的白糖为全国人民带去甜蜜,我们大家也都感到心里很甜。”

劳动观

甘甜,是对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如果从劳动而来,因为有着与“辛苦”付出和“艰苦”奋斗的过程,就更为明显,也最为珍贵。劳动者的甘甜源于劳动。蔗糖生产是诠释“甘甜”要义的一种劳动。从种蔗到榨糖,过程很辛苦,但获得的是甘甜。

供电人:披星戴月 心向光明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张焕在端子箱前仔细检查超期服役改造情况。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4月21日上午,乌云密布,天色昏暗,还下着雨,佛山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自动化检修专责张焕穿好蓝工装、背起工具包,戴上红色安全帽,快步走向220千伏大良变电站里的高压场,在端子箱前仔细检查超期服役改造情况。

张焕是全天候待命的,只要现场运行人员遇无法处理的情况,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她。

“紧急任务有时可能是在漆黑的夜里,你一个人开着车,怕不怕?”记者询问道。

“顾不得害怕!满脑子都在想异常信号到底是怎么回事、能怎样快速解决,要让市民早点用上电。”张焕答道。

“这里没法打伞,检查完端子箱,还得抓紧时间排查其他问题。”在纵横交错的电网下,张焕的身形略显单薄。每周,她都要巡视三五个变电站,时不时还要搬运二十多斤的试验设备爬上三米高的主变上作试验。

“看起来柔弱,但她从不怕重活、累活。哪里有需要,挺身而出的一定有她。”和张焕在继保班搭档多年的胡长国说。

2017年,佛山供电局第一个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熙悦站验收,张焕主动请缨,充当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保护设备验收的“开路先锋”。2019年,仅用1个月,她和同事一起完成500千伏凤城站全站二次设备验收,助力该工程勇夺鲁班奖。她还组织500千伏顺德站、220千伏大良站、都宁站、世龙站等技改项目实施,助力超期服役改造顺利实施。老班长林浩勤对此印象深刻:“张焕在设备验收时总爱‘找茬’,绝不允许设备带病入网。”

台风“山竹”来袭,张焕领着班组彻夜不眠对10个变电站开展专业特训。熙悦运检中心站长刘悦平回忆道:“绑铁丝、贴胶带、清障碍,一遍又一遍地加固,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处理了一个又一个设备隐患。”张焕同样印象深刻:“那是周末,当时变电站食堂也无法正常供应,我从家里带了一些面条、鸡蛋、番茄,穿上雨衣雨鞋就去藤沙变电站了,一待就待到台风预警解除。”

2011年从东北电力大学毕业后,张焕从继保初级作业员,到班长、副站长,再到专责,始终扎根电力生产一线,在日复一日的定检、消缺、设备维护等工作中,对所辖的73座变电站二次设备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一步步成长为定检消缺的专家能手。

从事继电保护的女性少,张焕在专业上可一点也不差。去年,她获得广东省电力行业继电保护员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被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

在“运、继、检”专业融合全面推行时,张焕主动学习自动化知识,不仅取得继电保护工高级技师资格,还取得自动化专业技师资格。随后,再次勇挑重担,由继保班组调整到运检中心担任技术负责人。“电力行业职工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一定不能延迟送电,一定要拼尽全力消除缺陷,避免停电。”在守护光明的道路上,张焕始终倾力守护好一方光明、服务好一方群众。

劳动观

从火把、蜡烛到油灯,从动物油、植物油到煤油,让火成为古代社会十分重要的照明工具。直到19世纪,白炽灯面世,人类进入电能照明的时代,而且能耗更低、更为环保,各行各业的发展也由此进入快车道。张焕的默默奉献,确保电力供应的源源不断,虽时常行走在漆黑的夜里,却把光明带给了人民群众。“要有光,就有了光。”一切劳动,都为人类带来光源。

模具师:精益求精 铸造模范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张更勤为新模具编程。 全媒体记者王艳/摄

2023年,张更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劳动模范”。他好像没有不忙的一天,最近公司新接了一个订单,他要守在实验室研发模具;上一个订单的模具设计成稿了,他要盯着模具编程、安排生产。

张更勤是兴科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科电子”)研发部高级经理。20年来,他一直和模具打交道,有他名字的实用新型专利99项,研发模具的转产年产值近10亿元,为公司争取到大量国际客户。他还曾被评为东莞“名城工匠”和“首席技师”。

“我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就是扎扎实实地守在岗位上,哪怕再难,也要慢慢去做,不能讨价还价,不能耍小聪明,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它。”张更勤朴实地说。

张更勤毕业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05年入职兴科电子时,他还是模具制造的门外汉。当时,他所在部门的生产设备都是从外引进的,模具技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满足不了客户需求。2008年,兴科电子专门组建模具部门,由他担任负责人。“我自学模具制造技术,还到市场上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跟着他们学做小工装夹具。”他从学徒做起,做到对生产流水线整个过程了然于胸,大部分人需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他只用了半年,“最辛苦的时候,一周吃不下饭,做梦都在做模具。”

“企业一定要自主研发,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客户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张更勤专注于基层模具开发,为研究不锈钢厚度为1厘米(长10厘米,宽5厘米)的精密磨床研磨变形度如何不超1微米,他与一线技术组长通宵试验,最终研发出一款适合研磨的特殊金刚砂轮和带冷却切削的冷却研磨液,让产品能达到近乎零公差的标准。

在兴科电子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排排自动冲切机裁切零部件,机器吐出来的产品无毛刺,表面光滑。“以前,这个车间需要大量女工负责修剪毛刺,现在整个车间只需要几名操作工人。”他拿起一件成品介绍,这是团队于2010年设计制造的裁切式模具及具有该模具的塑胶键帽裁切分检机,能自动化裁切,一键成型,不用人工来修键帽。这个发明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每月为公司节省超20万元人工成本。

“我主要是研发,做模具的技术可能还不如团队的老师傅。”张更勤很有“自知之明”地说。

技术必须传承,创新能力必须让更多人都有。2018年,“张更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粤港澳大湾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成员单位”等。2019年,他又创办“模具中心技术培训班”,聘请高校“模具先进制造与加工”专业的教授给团队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他带领的模具中心先后培养800多名技术人员,获得近200项专利。

磨工徐玉林是该团队的“一微米大师”,能零工差做模具。入职16年,他站在同一个工位做工,脚板竟将地板砖磨低了两公分。

张更勤淡泊名利,虽然获得很多专利和荣誉,却仍在“模具中心”兢兢业业地干着。如今,他正带领团队结合自动化和信息化等智能制造,全身心投入新材料的研发。

劳动观

“模范”的最初含义是制造某种器物的模型,更早源于青铜器制造所必需“内模”和“外范”。现代制造业中的模具行业也体现着“模范”的本义。从汉代开始,“模范”一词已用于比喻具有“榜样”“表率”意义的人物,而“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模范”的全新外延。“劳模”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丽的人,“劳模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崇高的精神。

刀具研发者:日夜砥砺 方为先锋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陈历军在生产车间调试磨刀设备。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精密刀具,被喻为“工业的牙齿”,看似与大众日常生活无关,但实际上无论是在智能手机等3C电子产品,或是出行必依的高铁汽车,还是作为国之重器的航天军工等领域,精密刀具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在精密刀具的打造过程中,很多领域受制于国外,如果我们在研发技术上不前进,就容易遭遇‘卡脖子’风险。”4月23日,在位于东莞厚街的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泰公司”)工作现场,陈历军向记者娓娓道来。

从事精密刀具研发工作20余年的陈历军,目前担任公司技术部经理。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刀具研发设计、选用合适磨削工艺打造刀具、对成品进行性能模拟测试、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这是陈历军的日常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时间拨回到2017年,鼎泰公司接到一个高难度的研发任务,需要为一知名手机品牌研发一款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精密刀具。“那时在业内没有任何案例可参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陈历军说,来不及犹豫,他和团队立即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历经半年的反复研究设计、切割打磨、测试调整,最终克服测试条件、原材料性能差异等难题,成功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精密刀具,即“不等分强力铣刀”。“那半年,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把刀具设计出来,基本每天都加班加点,就差把床搬到现场了。”忆起当时,陈历军充满感慨。

卢文根是该团队的得力干将,全程参与此次研发工作,“陈经理虽然比我们年长,但研发过程中他的专注度和精力都是我们无法比拟的,这点我非常佩服。此外,遇到难题他会非常耐心地为我们提供方向和指导,让大家少走很多弯路,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好导师。”

“客户以往使用的刀具,一把刀大概可以支持加工80个产品,而我们的‘不等分强力铣刀’,一把刀就可以加工300个产品以上,刀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4倍,用刀成本下降了70%,真正为客户实现降本增效。”陈历军表示,该款刀具不仅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

从业以来,陈历军见证着精密刀具行业从简单的传统工艺到如今实现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变化。在他看来,研发工作就是一个“钻牛角尖”的过程,必须“砥砺”不停。砥砺,不仅是一种技艺上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在砥砺刀具的同时,也砥砺着自己,成就自己的劳动出彩人生。

“多年来,陈经理在刀具研发工作中默默耕耘,为公司技术的整体提升作出很大贡献,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鼎泰公司市场总监熊列华说。

“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3C电子产品领域。我们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将逐步向航空航天、汽车、军工等更高端的领域迈进,向全球业内知名品牌看齐,努力打造出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展望未来,陈历军信心满满。

劳动观

从古到今,“砥砺”都是一种与锋刃、与刀有关的劳动技能。现代工业中的精密刀具行业对刀具的精度和锋利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研发人员需要运用精湛的技艺和耐心,通过反复磨砺和调整,才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产品。现在,我们有着一支宏大的、砥砺奋进的产业工人队伍,他们为国家富强练就一流技能,并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优秀。

航海人:宏大叙事 扬帆远航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在南极,周仁孝驾驶橡皮艇到施工现场。刘凡其/摄

“呜……”汽笛声响起,巨轮扬帆启航。巨轮甲板下货舱满载货物,“中国制造”在往返之间尽显风流。

“每每在这一时刻,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自豪感便油然而生。”4月16日,在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特运”)总部,货运技术部船长周仁孝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说话间,他调整坐姿,挺直腰板,仿佛站在驾驶台,眼前就是广袤无际的大海:“使命在肩,就要拿出乘风破浪的勇气和担当。”

2023年11月1日,“天惠”轮承担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周仁孝作为领队,驾驶“天惠”轮从张家港出发,过赤道,穿越“咆哮西风带”、极地冰区,克服冰海航行、极昼作业等重重困难,圆满完成秦岭站建站物资运输及卸货工作,并于12月28日胜利返航,比原计划提早一个多月。

“这次航程最难的,莫过于在南极阿蒙森海密集冰区中航行。”周仁孝告诉记者,冰区全长900海里,相当于陆地1800公里,他们用了6天时间才安全通过。尤其是快要踏上南极大陆时,船队被一段厚冰区挡住了。厚冰区有大概30-40海里,有的冰层厚度更是达到4米,为确保安全,“天惠”轮留在冰区外,等待“雪龙2”号破冰探路,派出直升机拍摄视频,再结合冰图在密集的冰区之间寻找最佳路径。连续工作36小时后,“天惠”轮抵达南极罗斯海。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同样为南极科考提供保障,公司旗下‘永盛’轮曾两度到过南极,但仅止步于南纬70度。这次我们到达南纬75度,可谓深入南极腹地。”周仁孝说,船上人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潘照强、黄亦斌两位船长更是每天12小时轮值操纵船舶。

锚位的选择关乎船舶安全、关乎转运距离,也是影响卸货进度的重要因素。周仁孝叮嘱队员:“锚定目标!抛好锚,就有了好基础。”他介绍,此次“天惠”轮抛下的锚位,扛住了七八级大风,且距离临时码头仅500米,接驳船从大船到码头最快仅需12分钟,一般单程16分钟,大大节省转运时间。

彼时,是南极的夏天,极昼、狂风、大雪、强紫外线辐射等极端自然环境无不挑战着周仁孝和他的团队。没有白天黑夜的分割线,潘照强一日数次广播“喊话”:早饭、开工,午饭、开工,晚饭、开工,夜宵、睡觉……这便是船员的作息指南。

30名船员,58天,把9300吨、约3万方共计522件货物安全运送到南极罗斯海区,为南极科考站建设保驾护航。“作为其中的一员,与有荣焉。”聊及这段经历,周仁孝仍激动不已,“今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举世瞩目。我的心也跟着一起澎湃。我想,这就是劳动意义最好的注脚吧。”

44岁的周仁孝脸上镌刻着与年纪不相符的风霜,他笑称,这是大海的洗礼。2003年7月,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登船实习,十年间,成为业内最年轻的船长。他坦言,曾有过放弃的念头,最终,理想信念占据上风。他曾参与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加拿大LNG等重大项目运输,在一次次扬帆启航中,见证中国这艘巨轮在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上,书写波澜壮阔的“中国篇章”。

现在,周仁孝正在为下一次航行作规划。

劳动观

“扬帆”一词饱含着一种将个人奋斗与国家远景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的豪情壮志。劳动者的奋斗方式就是劳动。对于中国巨轮上的海员来说,“扬帆”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天然“锚定”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劳动奋斗的使命。

玉雕师:磨炼青春 琢玉成器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李楚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时代气息。受访者供图

4月24日,90后李楚在玉雕工作室里,右手拿着刻刀,左手握着籽料,一刀一划勾勒出肌理。到了晚上,他和妻子佘琳现身直播间,为国内外网友介绍玉雕艺术作品和技艺,传播玉文化。

李楚师从其父亲——南派玉雕名家、南粤工匠李克生。近年来,李楚的玉雕作品在各大赛事中频频获奖,如《夜访诸葛》获得中国玉雕“玉都杯”金奖,《刚柔并济》《敦煌飞天》《羲之爱鹅》获得“飞花奖”银奖,《南粤风姿鼻烟壶十件套》获得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铜奖,他还被誉为南派玉雕师的新起之秀。

李楚在父亲的雕刻台边成长,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他便随着父亲钻研玉雕艺术,继承玉雕事业。

“父亲特别喜欢把一些没雕刻的玉料拿给我看,问我这块像什么动物,那块又像什么。在雕刻成器后首先跟我分享,问我的感官感受,好像我是他专属内部测试员似的。从那时起我对这个行业很感兴趣。”入门后,李楚日复一日训练玉雕技艺,尽管再艰辛也没有磨灭他的兴趣。

作为“匠二代”,常有同行朋友、收藏家经常打趣地问李楚,学到父亲的几成功力?而李楚自己明白,他要传承,更须创新:“时代不同,需要的匠人不同,造就的匠人也不同,我更应该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有一次,因为一块玉料,李楚和父亲产生了分歧,谁也没有说服谁。“父亲认为雕成一个传统的仿古件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我认为雕刻成抽象的几何形状,突出机械感很不错。”最终,年轻的客户偏爱李楚的方案。这让他意识到,雕刻在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还要积极拥抱新时代元素。

李楚和佘琳常合作创作现代感十足的作品。佘琳是珠宝设计师,夫妻俩合作的作品《愉悦》,以玉质细腻、油性十足、天然形成一条红龙鱼的新疆和田籽料,镶嵌于18k金上,整个手环设计为水浪涌起,而籽料圆珠设计为溅起的水珠,创意十足,也富有现代气息。

“在原石切料开料后,我们会讨论哪一类适合做玉器,哪一类适合做首饰。”佘琳告诉记者,李楚负责裸石取型制作,从玉雕师角度提供建议,两人“珠联玉合”,让一个个梦想设计成真。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不容易。于新一代工匠而言,生产工具进步,学习和获取信息更容易,但也面临很多诱惑,注意力会被转移,很难静得下心来,专注纯粹地把手艺学好,而后再去创新。”李克生告诉记者,新一代玉雕师也要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风格,难度很大。璞玉琢、磨成器,需要长时间重复的训练,需要把毕生的时间精力浸泡在里面,方能创意出彩。

李楚记忆深刻,有一天,他听到父亲与其老友喝茶聊天说,“很开心儿子有了不同的意见、想法,还敢于去实施。”父亲的肯定,让他感到自己也“成器”了。

劳动观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这内涵也包含着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工匠精神源于手工业劳动,更发扬光大于现代工业生产和“智造”。工匠创物成器,从稀世珍宝、大国重器到万千“中国好物”,无不体现绝巧手艺、宏伟匠心、工匠精神,从而也使自己人生出彩、“成器”。让我们弘扬工匠精神,人人都能在劳动中收获“成器”的点赞。

快递员:不辍向前 成就达人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周焯辉走楼梯送快递。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快递快递,“快”是关键。在繁忙的广州珠江新城CDB写字楼里,如何迅速揽件准时装车?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收派员周焯辉有自己的一套诀窍。

4月22日上午11时10分,在广州银行大厦,周焯辉已完成上午大部分的收派件任务,接下来,他要在15分钟内到达三个不同楼层揽件,11时25分,公司的接驳车将到楼下装件。

周焯辉乘坐客梯到54楼,这里有一间杂物间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休息间”。这是大厦内一名认识多年的客户给他免费使用的。

拿起物品、检查打包、装入纸箱、用胶带封口,贴上快递单……仅需10余秒,周焯辉如行云流水般完成一整套快递打包动作。伴随着“叮咚,叮咚……”声响,他手上的智能设备不断发出收件、派件订单提示。“一天下来,200单是少不了的,特别是中秋节、‘双十一’这样的日子,经常要送到深夜11时左右。”他说。

说话间,周焯辉已把快递打包好塞进黑色的快递背包,他走楼梯下到49楼一家公司前台拿取第二份快递。验件、扫码、打单、贴单……他一边和客户寒暄,一边熟练地完成手中的操作。随后,他走出公司,通过长长的走廊,绕到该层货梯。货梯刚好到达,他乘货梯到达23楼。

到达23层,周焯辉并没有急着去收件,而是蹲下来继续忙着手头的工作。此时已是11时18分,“只有不到7分钟了,客户不会让我们在这里等很久吧?”记者不免有些着急。“放心,都是老客户,已提前沟通好,不会耽误的。”他淡定答道。果然,一名男子及时推门走了进来,亲切地称呼一声“辉哥”后,把手中的文件交给他。周焯辉利落地把文件封装好,同时按下货梯下行键到一楼。期间,他争分夺秒蹲在电梯里利用手机完成最后一件的收件流程。

11时24分,周焯辉从大厦一楼侧门走出,一辆有顺丰标志的接驳货车正好停靠在马路一侧。他跑到车后,打开车厢后门,把背包里的快件全送进车厢,关上门,便完成当天上午的收派件任务。

“高楼层电梯很难等,尤其是高峰期,半天都等不来。所以,我们都会精准计算好时间,既不耽误客户,也不耽误装车。”周焯辉对快递收派工作得心应手。

2005年,周焯辉入职广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成为冼村业务部一名收派员。19年来,他一直在广州银行大厦收派快递。除了“快”,他还是客户信赖的“小蜜蜂”。从业至今,他一直保持着“零投诉”记录。“辉哥非常尽职尽责,快件交收给他,我们放心。”客户梁小姐点赞道。如今,在周焯辉的微信好友列表里,已经有1000多名客户的名字。

在同为冼村业务部收派员的蔡亮亮看来,周焯辉不仅业务技能过硬,也是100多位徒弟眼中的“好师傅”,“他是个热心肠的人,我们工作中遇到什么疑问,辉哥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解答。”

劳动观

“达人”一词从字面意义理解,最初是指显贵的人、通达事理的人、豁达豪放的人。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达人”演变为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以及对某种技能或知识有着深入了解的人。对于快递业来说,还给人一种“快速到达”的词义联想。快递员周焯辉对“达人”的理解是兢兢业业,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成为同事中的NO.1。在新业态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周焯辉这样的平凡“达人”,他们热爱劳动、勤劳苦干,为了他人和自己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奔跑向前。

环卫工:扫尽尘埃 干净担当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宋龙华在操作潜入式泥浆抽水泵。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摄

4月以来,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天气持续,广州市荔湾区部分时段降水量达到150毫米,石围塘街多处出现“水浸街”,多处下水道被泡发的垃圾堵塞。

4月21日,宋龙华带着他改良研发的“潜入式泥浆抽水泵”奔赴现场,开始作业。记者看到,宋龙华用一个方形架子固定着抽水泵,脚踩液压器,将旋转刀片探入下水道口。很快,泡发的垃圾被打碎、吸附冲走,下水道口瞬间疏通干净。

1993年出生的宋龙华是荔湾区石围塘街环卫站清运组的工人,他也是该站点寻梦园工作室里为数不多的90后代表之一。

寻梦园工作室团队由环卫站支部党员、工会委员和对技术改造有兴趣的工人自发组建而成,致力于让市容市貌更干净、让环卫工人作业更高效。

宋龙华发现,现有的电动抽水泵没有搅拌功能,且架子偏小较细,开机不到半个小时就会被混入的垃圾堵住,导致出现故障无法工作,特殊天气工作效率十分低下。“经过多次维修后,有2个抽水泵报废,只能拆下零件重新回收利用。”宋龙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在进入环卫系统工作前,宋龙华从事过烧焊、水电工作,他利用自己的技术经验,与寻梦园工作室工友们仅用了几天时间,便改良研发出“潜入式泥浆抽水泵”。他们在原来抽水泵的基础上,购买部分器材,加装下沉式旋转刀片,加宽加固架子和安装移动轮滑。通电后,下沉旋转刀片功率可达3000W,能快速将堵塞的泥沙、结块的垃圾打碎后再用抽水泵抽走。改装后的架子更加安全,移动轮滑使作业更为灵活。“投入使用后,工作效率提升2—3倍,尤其适合在暴雨这种恶劣天气作业。”宋龙华说,通过高效的环卫作业,下水道快速恢复干净,他感到充实而自豪。

寻梦园工作室通过自购部分零件和废品回收再利用两种方式,还曾研发出集路面洒水、喷药消杀、搬运、消防应急多功能于一体的远程遥控消杀车,较原来的消杀车效率提升3—4倍。近期,针对公厕管养问题,宋龙华又与寻梦园工作室的工友们研究如何改良公厕自动清洗设备。

“与工友们一起创新,大大提高环卫工作效率,我觉得很有意义。”不善言辞的宋龙华说道。

“时代对环卫工作有了新的要求,环卫工作更加智慧化、机械化,也需要更多像宋龙华这样有担当、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带领宋龙华的师傅说道。

宋龙华所在班组还负责石围塘街约80个点位的厨余垃圾清运工作,每天平均收运150桶约14吨厨余垃圾。走街串巷,顶着刺鼻的气味,推桶、挂桶、倾倒、转运垃圾,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不少力气。广州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厨余垃圾清运高峰期也长,瓜果蔬菜发酵后散发阵阵异味。一天下来,即使换洗了衣服,身上的异味还是难以消除。宋龙华却说:“每天把餐厨垃圾收掉,换上干净的垃圾桶,看着干净,闻着也没有异味,我们自己心里面也舒服。”

高温天厨余垃圾产量多,清运车发动机的运转负荷也加大,导致车辆维修率上升。结束一天工作后,宋龙华还需要经常检查维修餐厨垃圾三轮车。只有保证清运车辆正常安全运转,垃圾才能日产日清。今年以来,宋龙华已经辅助维修、更换清运车辆零部件80余台次,及时排查,迅速解决车辆小故障,安全高效守护城市干净整洁。

劳动观

全国劳动模范、淘粪工人时传祥有句名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这是一颗多么干净的灵魂!“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合法的劳动,都是干净的,也都能带来干净,从环境,到身体,到心灵。

医生:仁心仁术 双向治愈

10个关键词看“劳动”

李赛美(左一)为患者做诊断。 全媒体记者徐丘濂/摄

“啊……”脉诊后,李赛美打开手电筒照向患者口腔,她微微转头,从多个角度观察患者口腔。“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再卷一下舌头……”“又能见到李教授,太开心了,吃了你开的药,我好了很多。”没等李赛美再次开口,眼前这位60多岁的患者张叔率先发话:“就是要挂上你的号太不容易了,秒没。每次挂号都需要全家总动员。”

“每次来,你都表扬我。”李赛美笑着回话,手里一笔一划写着处方。

“我们20多年老朋友了,从几块钱一个号到现在几百块,我一直信任李教授。”诊室里还有9名从全国各地来进修跟诊的医生,张叔朝他们说道。

诊室内一片祥和的气氛,窗外一片绿意盎然。这是4月17日14时30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赛美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出现的一幕。李赛美是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整个下午,李赛美接诊了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甲亢、肺、肾、肝等各类病患。对第一次来的病人,她问得特别仔细。她告诉记者:“望闻问切,‘问’尤其关键,很多问题通常隐藏在背后,通过对话能有效找出来。中医‘治未病’讲究的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用‘话疗’,不用化疗。”

上午在学校督导4节课,下午到医院门诊坐诊,晚上去大学城校区参加研讨会,凌晨3点还通过微信为在加拿大的博士生指导论文。忙碌一天,已是花甲之年的李赛美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常有人好奇,保持这种状态的秘诀?她说:“是对中医的热爱。”

因为热爱,李赛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医教研”三驱联动。2010年,国医大师邓铁涛牵头创办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旨在传播中医。李赛美担任所长,开办国际经方研修班,将仲景学说推广至全世界,让更多人认识中医、热爱中医。迄今为止,她已培养出88名博士、82名硕士。“他们当中有过半的人是境外生,他们也深爱着中医。”

李成俊是李赛美带的博士研究生,是在泰国曼谷长大的马来西亚籍华人。他说:“中医不仅是医学,也是文化学、哲学。我爱中医,愿做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中医。”

中医看病,更看人。李成俊说:“以前,这句话来自书上,读博后,我的导师用言传身教为我做出了榜样。她能准确地说出每一位复诊患者的特征,把每一位患者真正放在心上。未来,我希望自己也能成长为像导师那样的‘双师型’教师。”

“患者、学生,他们肯定我、信任我,这就是医者、师者的劳动意义所在。”李赛美的笑很是笃定,有种治愈的力量。她说:“我用医术治愈病人,看到他们变得健康、脸上有了笑容,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治愈。很大程度上,他们治愈了我。”

李赛美一心扑在工作上,常感对家庭亏欠。不过,爱人和孩子理解她,爱人不时做好饭菜送到诊室,给她和学生一起吃,陪她一起劳动;写好的课件,女儿为她做好PPT。“真的很幸福很治愈!”

劳动观

医生通过对患者的治疗,使患者的身体恢复健康,这是“治愈”的本义。现在,“治愈”已变成一个流行的网络新词,用以形容温暖人心、净化心灵,也包含着对他者的点赞。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劳动有一种永恒的高尚性,甚至神圣性。”各行各业的劳动都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策划:詹船海

统筹:詹船海 马大为

采写: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林婷玉 许接英 誉建业 徐亚辉 彭新启 王艳 黄细英

通讯员:潘永寿 黄珊荣 麦杰涛 谢颂情 王贝贝 黄贤清 孙俊雄 江美玲 张蕴珩 江健 胡建钢

责编:刘晓丹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