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中國經濟繁榮的根基沒變,硬科技發展迎來雙重機會之窗

作者:中國基金報

中國基金報 劉明

近日,由基石資本主辦的2024中國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創新大會在武漢舉行,大會的主題為“體制變革與科技創新”。大會上,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以《硬科技發展與體制創新》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

張維表示,中國目前正趕上技術變革與國産替代的雙重機遇之窗,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了後發國家比較優勢,同時傳統國産替代正在向新型國産替代演進,把握住這次重要的發展機遇,以半導體為代表的硬科技産業有可能實作彎道超車。

張維表示,中國的工業革命,讓14億人民擺脫了貧困,實作了偉大發展,現在過了高速增長的時期,但以中國人的聰明、勤勞和積極性,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尊重企業家精神,中國經濟繁榮的根基并未發生改變。

在目前因“價格戰”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張維也再度發表看法。他表示,電動汽車行業是個投資高達500億元門檻、時間長達10年以上的長周期行業,相比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科技與消費電子巨頭更有機會,比如華為、小米,這些企業有工業生産經驗,有産品銷售經驗,最重要的是有強大且持續的資金投入能力。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中國經濟繁榮的根基沒變,硬科技發展迎來雙重機會之窗

張維 演講照片

技術革命+國産替代開啟雙重機會之窗

張維認為,由于中美在創新體系和資本市場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美國在半導體、AI(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領域目前明顯領先。不過,第四次工業革命和國産替代,為國内硬科技發展開啟了雙重機會之窗。

張維表示,著名演化經濟學家叫卡洛塔·佩雷斯曾從技術革命角度研究後發國家的趕超,在技術革命第一個階段,會出現新技術的機會之窗,新的技術把所有的參與者都拉到統一的起跑線上,給予想要自主進入的後發國家,踏上新的浪潮之巅的機遇。

在第四階段,又會出現成熟技術的機會之窗,後發國家可以基于比較優勢,依據技術的引進和産業轉移,實作一定時期内的增長。但佩雷斯認為,在成熟的技術上不可能出現趕超的機會,因為它的創新潛力已經被消耗殆盡了,領先國家已經建立了極高的産業壁壘,後發國家難以實作産業價值鍊的躍升。

不過,張維認為,中國并不一樣,美國的硬科技産業能力強,對中國科技産業進行封鎖,“倒逼”中國要把美國第三次工業革命沒有走完的道路,重新走一遍,主要展現在工業軟體和半導體中。是以即便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熟的工具半導體EDA軟體,中國也要重新做,意味着我們迎來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并且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同樣一起往前走,這是一個雙重機會發生的地方。

張維認為,現在從投資和産業發展的角度,硬科技發展的壓力很大,過去整個半導體産業是參與全球循環,現在受到外部一些打壓,我們應該抓住技術革命和國産替代的一個雙重機會,從傳統的國産替代向新型國産替代演進,更加需要注重自主創新。站在科技投資的角度,我們依然有巨大的機遇。

張維說,基石資本在投資方向上主要是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半導體等硬科技,我們和國外先進技術還有些代差。另一個是新興制造業,包括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顯示屏等行業,和國外沒有代差,我們還給國外提供解決方案,走到它們的前面。

張維表示,中國的經濟和創業環境,是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基石資本響應時代号召和市場需求,在硬科技領域也有密集布局,在半導體領域投了大概80家企業,将近100億元資金。

張維也表示,硬科技的發展,需要長時間投入和企業家的精神,需要創新與自由的環境,需要一代人的持續努力。

市場經濟X儒家文化中國經濟有機會持續繁榮

張維認為,中國人勤奮、聰明,以及幾千年形成的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結合,可以将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促進經濟發展。不僅在中國大陸,在南韓、中國台灣地區的發展過程中也可看出來。

張維說,中國的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結合,是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這是中國與很多國家真正不一樣的地方。

在張維看來,中國工業革命,幫助14億人民擺脫了貧困,因而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已經實作了偉大的發展,但随着經濟水準提高,經濟增速必然放緩,也就是所謂的“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的發展階段,“我們對經濟增速的觀念也需要轉變,未來需要更加注重發展品質,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是很有信心的”。

再談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和創新公司更有機會

智慧汽車和機器人産業,也是基石資本的重點投資方向。張維曾在2019年寫過一篇有關新能源汽車造車新勢力的文章,他當時就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很容易進入到成熟的高點,很多造車新勢力存活不了多久,引發圈内關注和讨論。

張維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進入門檻高、投入周期長,需要500億元的投資門檻、10年以上的投入周期,即使是特斯拉也用了很多年才盈利,并且特斯拉是獨特的,實作了“從0到1”的創新,美國資本市場高度尊重和包容這類企業。

而國内很多造車新勢力,做的是“從1到10”的跟随,資本市場會要求有規模化的财務報表和正向收益,這對造車新勢力更難。

張維認為,相比造車新勢力,一些傳統車企、科技與消費電子巨頭更有機會,比如華為、小米、比亞迪、奇瑞等,這些企業有工業生産的經驗,有賣産品的經驗,最重要的是他們有又大又深的“口袋”,即有強大的資金實力。

編輯:艦長

稽核:陳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