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才子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頗有陶淵明遺風

作者:雲水心語

古代很多詩人曾經經曆了宦海沉浮,等到他們精疲力盡、又一事無成之後,便逐漸地開始厭倦宦途,同時也會感慨才不經用的困境,渴望悠然自在的田園生活。

鄉村中沒有燈紅酒綠的秦樓楚館,也無法享受笙歌樂舞的銷魂生活,可是美麗的田園風光,甯靜的山水畫面,卻能讓人心靜如水,進而忘懷得失、超然物外。下面介紹清代張維屏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頗有陶淵明遺風。

清代才子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頗有陶淵明遺風

小憩田家得句

清代 • 張維屏

夜績朝耕課子孫,高低茅屋自成村。

竹林陰合孤煙細,澗水流分衆瀑喧。

能使勞人生靜念,即從塵境悟仙源。

無田我亦思歸去,白石清泉聞此言。

清代才子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頗有陶淵明遺風

張維屏,廣東番禺人,嶺南詩派的代表詩人。他42歲中進士,當過知縣、知府,56歲時辭官還鄉,從此便開館授徒、潛心著述。詩人在歸隐前期的作品多描寫悠閑的隐居生活,鴉片戰争爆發後,詩人則創作了很多愛國詩篇。

張維屏曆經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個朝代,見多識廣,桃李滿天下,也對清代及以後的詩壇産生過積極的影響。他的山水田園詩作清新流暢,充滿詩情畫意,這首詩就刻畫出詩人對隐居生活的渴望。(文中的“屋、合、石”乃是入聲字)

清代才子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頗有陶淵明遺風

開篇描繪了田園生活的畫面,“夜績朝耕課子孫,高低茅屋自成村。”詩人當年身在宦途時,有一次應邀前往田家作客,他看見鄉親們夜間紡織,清晨時就前往農田裡幹活,心中非常欽佩農家勤勞樸實的精神。同時“課子孫”三字,也說明農家子弟積極進取,他們寒窗苦讀,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光耀門庭。

古老的村莊裡零星分布着一些茅屋,高低錯落,又非常相似。鄉鄰們平日裡經常走動,不管誰家出現緊急情況,彼此都會互相伸出援手。大家佩服先生的學識,先生敬重父老鄉親們的淳樸善良,這樣和睦相處的日子,簡直就像《桃花源記》中描述的情景。

清代才子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頗有陶淵明遺風

颔聯承接次句中的一個“村”字,繼續刻畫田園風景,“竹林陰合孤煙細,澗水流分衆瀑喧。”詩人漫步于竹林幽徑中,鳥語花香,濃蔭匝地,更能清晰地看見袅袅炊煙,讓人心緒甯靜,毫無煩惱。

順着竹林繼續前進,就會看見一條溪澗,瀑布從高處落下,在亂石上濺起片片水花,然後又彙入奔騰的溪流中,慢慢歸于平靜。

“竹林、孤煙、澗水、衆瀑”等,描繪出一幅甯靜的鄉村景色;“合、細,分、喧”,煉字講究,盡顯詩人的不凡才華。

清代才子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頗有陶淵明遺風

頸聯抒情,“能使勞人生靜念,即從塵境悟仙源。”先生覺得自己“小憩田家”,可以生出靜念、排遣愁情,并從平凡的塵世中,體驗到仙境的感覺。“勞人”指憂傷、勞苦之人,意指喜歡操心和煩神;“仙源”,即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這兩句也頗有理趣,老子曾說少則得、多則惑,每天生活在物欲橫流的世界裡,滿腦子都是得失榮辱。如果可以與漁樵為伍,和鷗鹭結伴,就不會想到名利之争,心情必然豁然開朗。

清代才子的七律,技法高超,井然有序,頗有陶淵明遺風

結尾表達出詩人對悠閑生活的熱愛,“無田我亦思歸去,白石清泉聞此言。”詩人說我即使暫時沒有田地,卻依然渴望回歸田園,鄉野中的白石、清泉最了解我此時的心情。

蘇轼曾經吟誦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詩人化用東坡先生的原意,并采用拟人手法,委婉道地出了自己的歸隐之意,也表達了對宦途的厭倦,以及對甯靜祥和的鄉村生活之向往。

正所謂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如此看似平淡、卻又寓意深刻的結尾,正是作者對陶淵明的一種緻敬!全文技法高超,又顯得悠遊自适,令人贊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