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作者:茶餘飯後

唐僧曾立下一個宏願,遇廟燒香,見佛拜佛,遇塔掃塔。

在經過祭寒國金光寺的時候,他們師徒一行人遇到明珠被盜,僧人含冤。

唐僧便在塔前許下心願,希望盡快找到寶珠,為僧人洗刷冤屈。

許過心願後,唐僧與孫悟空師徒二人,各拿着一個掃把,各端着一盞琉璃燈,打開塔門,從第1層,一直掃到了第12層。

我們一般掃樓梯都是從上往下掃,隻有這樣,灰塵都往下落,最終才能掃幹淨。

但是唐三藏掃塔卻一直是從下往上掃。

原著如此,電視劇也是如此。

這不是錯誤,其中蘊涵的是中國人一種修身的法門。

總結成十二字,即:起點低、當下淨、回頭髒、平常道。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所有的修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每個人的起點都很低,開始的時候,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

這并不可恥,大家都是一樣的,承認這一點,才是進步的開始。

清末李鴻章是朝堂的風雲人物。

但是他也曾早上起不來,說話不盡誠實。

懶惰傲慢,做人不真誠。

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有人願意接納他。

後來在曾國藩的軍營裡,才一點點改掉自己的壞毛病。

曾國藩自己也曾經隻是一個鄉下的小夥。

在考上進士之後,還是滿腦子升官發财。

直到遇到恩師唐鑒,人生才開始走上正途。

不怕起點低,就怕不努力。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踏下身子,努力去做。

隻要持之以恒,一沙一石能堆積成巍巍高山,一磚一瓦也能蓋出高樓大廈。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唐僧掃塔的時候,由下往上.

是以灰塵一直在往下落,剛掃完下面的就又髒了。

老人說:狗熊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

這樣做,是白費功夫。

但是佛家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當下淨,當下的立身之地是幹淨的。

修身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專注當下。

聽過一個感慨很深的故事。

有源禅師來拜訪大珠慧海禅師,請教修道用功的方法。

他問慧海禅師:“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嗎?”

禅師回答:“用功!”

有源又問:“怎樣用功呢?”

禅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有些不解地問道:“如果這樣就是用功,那豈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師一樣用功了?”

禅師說:“當然不一樣!”

有源又問:“怎麼不一樣?不都是吃飯、睡覺嗎?”

禅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我和他們當然不一樣。”

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

修行的真谛,就是抛卻雜念,專注當下。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未來不可得,過去不能留。

一個人能夠把握的隻有當下。

隻有做好每一個當下,人生才有領悟的可能。

很多人一心三用,幹着這個想那個,到頭來,反而什麼也做不成。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當你走上更高的台階,再往後看的時候,發現後面的台階又髒了。

不是你過去做得不好,而是你進步了。

當你進步之後,你再往回看,你就發現很多不足。

如果一個人回首往事,全是榮耀,全是優點,那說明他在走下坡路。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曾國藩晚年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他修行了一輩子,應該對自己滿意了吧?

但是翻開日記,依然是對自己的反思、責問。

責問自己為什麼偷懶,為什麼不能盡心盡力。

幾十年如一日。

其實他已經比普通人做得好很多了,但是他依然不滿足,繼續努力,繼續攀登。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學會回頭看,反思自己,改正自己,才能不斷更新,不斷前行。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王陽明曾經有個學生,因為公務繁忙,不能聽課。

于是來找王陽明,表達自己的遺憾。

王陽明卻說:凡事在事上練,公務也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是說要參禅打坐,一本正經。

而是在平常生活裡,在一餐一飯裡,在工作裡,在穿衣打掃裡。

不是那些高大上的事情,就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做好了就是修行。

唐三藏掃塔之前,最開始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

“當晚,滿天星月光輝,谯樓上更鼓齊發。四壁寒風起,萬家燈火明。

三藏沐浴畢,穿了小袖褊衫,束了環縧,足下一雙軟公鞋,手裡拿一把新苕帚,對衆僧道:“你等安寝,待我掃塔去來。”

唐僧一路上其實掃了很多塔,對他來說隻是家常便飯而已。

但是他依然足夠莊重,足夠認真。

依然一絲不苟。

這就是一個人的修行。

一心一用,認認真真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就是修行,就是真佛。

這是一種完全負責的生活姿态,也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有一種智慧叫:唐僧掃塔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無論大事小事、急事慢事,都能認真對待,認真反思。

不因失誤而悔恨,不因遺憾而抱怨。

一心一意,不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