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糧食增産提質在行動

作者:呼倫貝爾釋出
糧食增産提質在行動

2024年4月26日,《人民日報》18版刊登了題為《糧食增産提質在行動》一文,深度報道大陸農業高品質發展工作,如下節選我市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相關報道。

糧食增産提質在行動
糧食增産提質在行動

《人民日報》(2024年04月26日 18版)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在湖南省常德市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建設好高标準農田,推行适度規模經營,加強政策支援和示範引領,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産和品質提上去”。

眼下,春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大面積提升單産,優化品種品質,各地全力打好全年糧食生産第一仗。本報記者走進春耕一線,探訪各地確定國家糧食安全的新實踐,觸摸廣袤田野上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新脈動。

良法賦能,玉米增産潛力大

内蒙古呼倫貝爾農墾大興安嶺集團巴彥農牧場分公司田頭,春耕圖在轟隆隆的農機聲中拉開了帷幕。

“今年打算種700畝春玉米。”一大早,種糧大戶李洪良帶着農機手駕駛着輪式拖拉機,牽引着氣吸式18行精密高速播種機來到田間,農用貨車拉着玉米種子和肥料随即趕來。李洪良和鄉親們一起将種子填進播種機,開始精量播種。

“播種機配備了北鬥導航,播種品質妥妥的!”李洪良說話間,播種機已經走遠。随後,另一輛大馬力拖拉機配套鎮壓器,緊接着開展鎮壓作業。

今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把糧食生産的重心放在大面積單産提升上。玉米創高産,良法很關鍵。集團不斷優化農藝措施,推廣應用“速整地、引良種、搶農時、強示範、提技術、嚴監管”六項措施,提高玉米單産。

“去年,巴彥農牧場入選玉米單産提升農場,種植玉米4萬畝,平均畝産1157.8斤,同比增長15%。”巴彥農牧場科技示範園區負責人孔祥軍介紹,今年園區将繼續承擔單産提升任務,種植玉米總面積将達5.38萬畝,預計“園區+大田”試驗種植3000畝,試驗23個品種。

“我們這裡地處嫩江平原與大興安嶺銜接的丘陵地區,緯度高、積溫低,種春玉米株生産能力弱,主要依靠群體增産。”李洪良說,為種好玉米,去年秋收以來他陸續跑了很多次科技園區,實驗室學選種、田間問農技。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套玉米種植良法—“大壟高台壟上兩行種植”栽培模式,給了李洪良今年擴種玉米最大的底氣。

“壟上兩行栽培模式是農技人員根據土壤性狀、氣候特征、作物生長特點,結合大型整地、播種、植保等機械研究探索總結出來的,讓傳統玉米種植‘嫁接’了新技術。”李洪良說,該模式既能實作壟體深松、分層施肥、精量點播,又能提高機關面積株數,解決了肥料使用率低、低溫寡照、病蟲害防治等問題。

記者采訪發現,當地農民在起壟過程中對壟台實行了整形、壓實,保證了土壤墒情,苗床在一個平面上,保證了播種深度一緻,實作了苗齊、苗壯、苗勻。“壟上兩行栽培模式更加合理利用土壤空間,玉米植株分布更加均勻,通過合理密植達到增産的效果,很受鄉親們歡迎。”進階農藝師、集團農牧科技部主管司漢濤說。

眼下春耕春播正忙,周邊不少種植戶前來巴彥農牧場科技示範園區參觀學習。“播種前必須做發芽試驗,發芽率95%以上再播種,播種深度要根據土壤墒情而定,墒情好要淺播······”孔祥軍向前來參觀的種植戶認真講解要領。他介紹,去年園區推廣種植的機收籽粒玉米品種“哈育1001”,産量高、效益好,今年在周邊地區推廣面積将達到10萬畝。

【連結】

去年大陸玉米播種面積6.63億畝,總産量5776.8億斤,平均畝産435.5公斤。

玉米提單産還有很大潛力可挖。科技支撐方面,要強化玉米密植高産穩産品種的選用,內建推廣玉米密植精播、水肥一體、病蟲害防控、抗逆減災、機收減損等綠色高産高效技術,不斷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生産服務方面,不同産區要通過科研、推廣、教育訓練等不同系統的有效銜接,在玉米關鍵生育期,開展多種形式“田間課堂”教育訓練,擴大先進技術覆寫面和影響力。

來源:人民日報

主編:齊越 美編:馬海文監審:侯躍峰監制:陳宇航總監制:蘇德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呼倫貝爾釋出》微信公衆号

糧食增産提質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