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學科技創新:堅守初心方能行而不辍

作者:健康報
醫學科技創新:堅守初心方能行而不辍

評論

為更好保障人民健康,醫學科技創新持續發力,這是一周來衛生健康領域帶給人們的印象。“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中國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在2024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釋出,《國産關節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評價》項目啟動,衛生院用上遠端查房小推車……一系列新進展鼓舞人心。

為什麼醫學科技創新如此受到關注?一方面,目前很多疾病仍無法治愈,而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帶來新問題,人類需要通過醫學科技創新以掌握更多的武器,應對健康威脅。随着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從提升人均預期壽命、破解疑難雜症到改善群衆就醫感受,方方面面都需要科技賦能。另一方面,一些國家正在強化在科技創新中的話語權,并對其他國家進行不同程度的技術和資源封鎖,由此形成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裝置、疫苗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是以,隻有加快推動醫學科技創新,才能自立自強。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在此旗幟的指引下,國家已展開一系列部署。2023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責機構編制的通知》明确,将科學技術部的組織拟訂科技促進衛生健康發展規劃和政策職責劃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舉将加快建設符合衛生健康行業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諸多省份陸續跟進,在加大醫學科技投入、建立醫學科技創新組織協調機制、加強醫學科技創新隊伍建設、完善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政策等方面,持續拿出具體的規劃和舉措。比如,近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市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共同出台支援創新醫藥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措施,加速醫藥健康産業創新,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

可以說,在醫學科技創新領域,我們既有決心更有信心,信心來自既有的成就:首個基于多靶點協同機制、中國原創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有條件獲批上市,填補了全球這一領域17年來無新藥上市的空白;國内首個重組宮頸癌疫苗上市,提高了産品可及性,進一步滿足公衆需求;抗癌新藥和降高血壓新藥在美國獲批上市,實作中國創新藥出海零的突破;多種生物類似藥相繼在國内獲批上市,打破了國外專利藥的壟斷……

亮眼成績的背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通過設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組織實施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加強藥物創新體系建設,為高水準的創新工作搭建平台,引導衛生健康工作者就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索。同時,為醫學科技創新适配激勵政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使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依托的醫療機構,能夠享受高校科研院所的同等政策;将高水準醫院納入國家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試點對部分高水準醫院實行高校、科研院所的同等創新政策。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極大激活了醫療機構的創新活力,提振了衛生健康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的士氣。

由此可見,在人工智能、移動5G技術、仿生機器人“點選”未來的同時,醫學科技創新工作便“搶”住了占位,把各行各業的創新技術彙聚應用到健康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工具、手術機器人、便攜式健康名額監測裝置紛紛從實驗室“飛入”醫療機構、居民家庭,以新質生産力更好維護人民的健康。

前景是美好的,但眼前的探索仍然觸碰到了難點。其中,總體投入不足、臨床研究基礎薄弱、創新資源整合不夠、支撐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等,都需得到重視。

有全國政協委員在2021年的全國兩會上指出,在全球總的關于醫學和健康科學的投入中,大陸所占的比例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僅有少數臨床研究機構可以進行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成為醫藥創新領域的薄弱環節;盡管大陸醫學研究病例資源豐富,但研究資源缺乏統籌內建,龐大的資源優勢尚未轉變為健康保障科技産出的優勢。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也有全國政協委員坦言,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具有潛在的創新空間,同時要在科研能力評價上着力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的傾向,建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能力評價體系。硬币的另一面不得不看,近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2024年第一批次科研不端案件,其中涉及多所醫學院校。

醫學研究關乎科研品質,關乎人民健康福祉,容不得摻沙、注水。醫學科技創新道阻且長,唯有堅守護佑人民健康的初心方能行而不辍。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醫學科技創新:堅守初心方能行而不辍

文:健文

編輯: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稽核:秦明睿 徐秉楠

醫學科技創新:堅守初心方能行而不辍
醫學科技創新:堅守初心方能行而不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