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作者:孔甲丙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戰争的程序,人民軍隊的正規化建設也提上日程。作為軍隊發展完善的重要節點,這并不僅僅是全軍統一番号和标準建制的過程,許多曆經戰争考驗的幹部應當安排到哪個位置,也是在那次改制中基本定型。在一些猛将衆多的部隊,如何安排新的職務也是件頗費苦心的事。

三名兵團司令的人選

軍隊的正規化以建制規範化為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将部隊的番号統一編排,野戰軍的兵團、軍、師番号從西北編起,然後其他幾大野戰軍順次編号。旅改稱師,縱隊改稱軍,軍以上為兵團,兵團之上則是野戰軍。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看似隻是一個名稱的标準化更改,實際上對于各大野戰軍的當家人來說,必須謹慎考慮、妥善解決的問題千頭萬緒。

按照中央釋出的通知,以劉、鄧為主要指揮官的中原野戰軍從此改稱“二野”,也就是第二野戰軍。原本的九個縱隊改稱為九個軍,分屬于三個兵團。

也就是說,選擇兵團司令員不得不“優中選優,強中選強”的過程。然而在這支久經考驗的野戰軍之内,能征慣戰、功勞卓著的将領不在少數,僅僅列舉後世人們耳熟能詳的,就有“三陳”、楊勇、郭天民、王近山、楊得志等等光彩熠熠的名字。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對劉伯承來說,當然深知這些部下的優點和功績,但兵團隻有三個,那就意味着必須選擇出三個最為适任的人選來,其他人則去承擔各自新配置設定的任務。

如果以資曆深厚而論,上黨戰役前成立的一縱、二縱、三縱、四縱司令員被列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如果論知名度和戰績那麼“三陳”并稱,六縱司令員王近山也是聲名赫赫、人稱“王瘋子”的虎将,誰都不比誰落後多少。

但實際上經過反複權衡,劉伯承在确定陳赓擔任兵團司令之後,第二個便敲定了打仗或許并非最強、但團結協作能力非常出衆的楊勇。最後在“兩陳”之中,劉帥選擇了陳錫聯擔任兵團司令。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而陳再道無論資曆還是作戰能力、指揮能力都并不落後于人,但出于适才适任等等考慮,他此後走上了河南省軍區司令員的崗位,為當地人民安定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野的各個縱隊

在改稱為“二野”之時,中野麾下究竟有多少個縱隊?

一般認為是七個,編号依次為1、2、3、4、6、9、11,其中前四個縱隊由晉冀魯豫軍區下轄軍分區于上黨戰役之前建立起來,資曆和經驗最為深厚。但六縱、九縱和十一縱也各自有自己的貢獻和特長,司令員也各有優勢。

至于縱隊編号中缺少7和8,則是因為原本的一縱受命調動、留在了晉察冀,後來由原本的七縱加上一縱的一部組成了新的一縱,原本的七縱編号就消失了。八縱則被留給了徐向前,此後轉入華北野戰軍。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是以對于當時的劉帥來說,兵團司令也就是從這幾個縱隊的司令員中進行選擇。

衆望所歸的陳赓

在中原野戰軍中的諸多将領中,無論講能力,還是論性格,甚至是說其人的傳奇性,陳赓都是極為出衆的一位,他也是劉帥首先考慮的兵團司令員人選之一。

早期參加革命、資曆深厚的群體中,陳赓是不多見的“科班出身”——擁有黃埔一期的專業軍事院校底子,個人奮鬥經曆也十分傳奇,“黃埔三傑”這個名号本身就說明了他的人望。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再加上多年曆次戰鬥的實踐磨砺,也證明了他擁有出色的軍事綜合能力。從386旅時期開始他便屢立戰功,成為廣受器重與信任的優秀指揮員,這些履曆和功績自然加重了他在備選清單中的分量。

另外,陳赓擅長遊擊戰術,且善于在裝備人員等硬體條件不利的前提下仍然出奇制勝、獲得亮眼的戰果,這在解放戰争程序中尤為重要。

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無論從劉帥的角度出發,還是從二野其他人的觀感來看,陳赓的首先入選都是個非常順理成章的結果。

1945年上黨戰役之前,晉冀魯豫軍區下的二級軍區各自建立縱隊,這就是二野編号最靠前的四個縱隊的來源。陳赓本就擔任四縱司令員,後因作戰需求組建“陳謝軍團”時,更是時常承擔一些獨當一面的作戰任務。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在軍事指揮角色之外,當時的陳赓還兼備多重身份。

他在黨内有非常廣泛的人脈,曾擔任過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又在多個作戰軍區擔任過司令員,作戰經驗豐富,對于各地情況的了解也十分深入詳盡。毛主席很欣賞他的能力和性格,一貫對他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信任。

這一切其實也都證明,無論綜合考慮資曆、指揮能力,還是号召力、威望等細節次元,陳赓都是擔任兵團司令的最佳人選。

一縱的接任者:楊勇

建立立的兵團總共有三個,即使敲定了陳赓這個人選,此時的劉伯承元帥仍然需要在其他“二陳”和各位将領中作出決策取舍,選出另外兩位兵團司令。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這成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因為每位将領都各自有自己的長處,如果放在适合的位置上,能夠更大地發揮這些長處,對革命事業大有好處。

曾任一縱司令的楊得志在後世十分有名,他參加過平型關大戰、打出過八公橋奇襲、打過平津,建國之後指揮的部隊參戰上甘嶺,自己又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指揮者之一。

但在此時,他卻已經不在中野擔任職務了。

抗戰勝利之後,為适應中央的最新規劃方針,中野的一部分部隊計劃開赴東北,當時晉冀魯豫根據地還組織成立了25個基幹團,打算一同前往東北開展工作。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由于當時局勢瞬息萬變,必須根據局面随時調整調動,最終一縱雖然并未抵達東北,卻到了晉察冀根據地,此後就留在了晉察冀。

當時的晉察冀軍區由聶榮臻元帥主持工作,他對于一縱十分重視關心,對戰場經驗豐富、能打硬仗的司令員楊得志更是器重信任有加。

很多看法都認為假若當時楊得志還在中野,那麼兵團司令員也會是很适合他的職位。不過既然他已經換到了其他工作崗位,這事自然也就隻能停留在假想和談資的層面上了。

楊勇原本是七縱的司令員,論資曆和經驗比其他人要稍淺一些——他并不是晉冀魯豫根據地走出來的,而是有一個工作調動的過程。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劉鄧首長率領之下的八路軍129師,主要來源于最早紅四方面軍的一部。“三陳”中的“兩陳”陳錫聯、陳再道,都來自紅四方面軍。但楊勇卻不一樣,楊勇出自紅一方面軍,随主力部隊開赴山東後原本在冀魯豫開辟根據地,直到1940年初才劃歸晉冀魯豫根據地。

等到一縱從晉察冀歸來,原本的縱隊司令員一職出現空缺,楊勇率領的七縱合并進去組成了新的一縱,楊勇擔任新的一縱司令員。

雖然加入的時間比較晚,但楊勇擁有一項非常突出的優點,那就是性情穩重、想事周全,也很能團結同志們。要說打仗的能力,當時幾位縱隊司令員誰都不差,或者有更擅長的作戰方式、不同的指揮風格,但都是從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這方面沒有誰的能力特别突出。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但是楊勇處事穩重,善于團結内部性格不同的同志們,是以首長能夠放心大膽地讓他去帶合并後的新一縱,也信任他能夠當好兵團司令員。

陳錫聯和陳再道

一縱和四縱的司令員都擔任了兵團司令員,那麼最後的一個職位,就隻能在二縱司令員陳再道、三縱司令員陳錫聯中進行二選一了。

許多看法認為,在中野“三陳”中,陳赓的能力和人望都更為突出,但是另外“兩陳”無論是資曆還是能力,就比較不分軒轾,兩人都很優秀,很難說誰比誰就強出來多少。

抗日戰争時期,陳再道曾率領八路軍386旅參加百團大戰。解放戰争時期,又在邯鄲、宛東等戰役及淮海戰役之中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淮海期間他的表現更為亮眼,陳毅元帥特地高度加以贊揚,号召全軍都應積極學習“再道之勇”。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于是在這兩個人之間,劉帥也不得不再進行了一番權衡抉擇。最後,考慮到解放戰争中陳錫聯表現更為出色,多次在關鍵戰役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後一個兵團司令的名額留給了陳錫聯。

陳錫聯在戰友中間有個外号“小鋼炮”,這既是形容他作戰勇猛,也是說他特别擅長炮兵部隊的使用,常常能夠給予及時且有效的火力支援。這一能力在戰況複雜、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顯得尤為重要。

千裡挺進大别山時,陳錫聯所部承擔了先頭部隊的重任。在淮海戰役期間,他指揮的部隊拿下了至關重要的宿縣一戰,這一戰被後世稱為“整個戰役的關鍵一擊”。

二野選兵團司令,劉伯承掰着指頭數了三個人,卻唯獨落下一員猛将

也許就是這樣一場一場戰役累積下來,陳錫聯身上才積累了更多的高光亮點和信任度。

當然,人民軍隊的覺悟讓他們并不會把職務高低的細節一直放在心上。哪怕在陳再道知道自己不是兵團司令的人選之後,他的第一關注也并不是自己當不上司令員會怎樣怎樣,他更關心自己是不是還能繼續留在前線,積極投入戰鬥中去。

不管是積極接受正規化改制,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恪盡職守,還是轉往其他省份擔任軍區司令員,主要緻力于一省一地的安定建設,這些曾經沐浴血與火的将軍無不全新盡力,将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完成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