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作者:孔甲丙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也提上日程。作为军队发展完善的重要节点,这并不仅仅是全军统一番号和标准建制的过程,许多历经战争考验的干部应当安排到哪个位置,也是在那次改制中基本定型。在一些猛将众多的部队,如何安排新的职务也是件颇费苦心的事。

三名兵团司令的人选

军队的正规化以建制规范化为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将部队的番号统一编排,野战军的兵团、军、师番号从西北编起,然后其他几大野战军顺次编号。旅改称师,纵队改称军,军以上为兵团,兵团之上则是野战军。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看似只是一个名称的标准化更改,实际上对于各大野战军的当家人来说,必须谨慎考虑、妥善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

按照中央发布的通知,以刘、邓为主要指挥官的中原野战军从此改称“二野”,也就是第二野战军。原本的九个纵队改称为九个军,分属于三个兵团。

也就是说,选择兵团司令员不得不“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的过程。然而在这支久经考验的野战军之内,能征惯战、功劳卓著的将领不在少数,仅仅列举后世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三陈”、杨勇、郭天民、王近山、杨得志等等光彩熠熠的名字。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对刘伯承来说,当然深知这些部下的优点和功绩,但兵团只有三个,那就意味着必须选择出三个最为适任的人选来,其他人则去承担各自新分配的任务。

如果以资历深厚而论,上党战役前成立的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司令员被列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如果论知名度和战绩那么“三陈”并称,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也是声名赫赫、人称“王疯子”的虎将,谁都不比谁落后多少。

但实际上经过反复权衡,刘伯承在确定陈赓担任兵团司令之后,第二个便敲定了打仗或许并非最强、但团结协作能力非常出众的杨勇。最后在“两陈”之中,刘帅选择了陈锡联担任兵团司令。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而陈再道无论资历还是作战能力、指挥能力都并不落后于人,但出于适才适任等等考虑,他此后走上了河南省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为当地人民安定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野的各个纵队

在改称为“二野”之时,中野麾下究竟有多少个纵队?

一般认为是七个,编号依次为1、2、3、4、6、9、11,其中前四个纵队由晋冀鲁豫军区下辖军分区于上党战役之前建立起来,资历和经验最为深厚。但六纵、九纵和十一纵也各自有自己的贡献和特长,司令员也各有优势。

至于纵队编号中缺少7和8,则是因为原本的一纵受命调动、留在了晋察冀,后来由原本的七纵加上一纵的一部组成了新的一纵,原本的七纵编号就消失了。八纵则被留给了徐向前,此后转入华北野战军。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因此对于当时的刘帅来说,兵团司令也就是从这几个纵队的司令员中进行选择。

众望所归的陈赓

在中原野战军中的诸多将领中,无论讲能力,还是论性格,甚至是说其人的传奇性,陈赓都是极为出众的一位,他也是刘帅首先考虑的兵团司令员人选之一。

早期参加革命、资历深厚的群体中,陈赓是不多见的“科班出身”——拥有黄埔一期的专业军事院校底子,个人奋斗经历也十分传奇,“黄埔三杰”这个名号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人望。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再加上多年历次战斗的实践磨砺,也证明了他拥有出色的军事综合能力。从386旅时期开始他便屡立战功,成为广受器重与信任的优秀指挥员,这些履历和功绩自然加重了他在备选列表中的分量。

另外,陈赓擅长游击战术,且善于在装备人员等硬件条件不利的前提下仍然出奇制胜、获得亮眼的战果,这在解放战争进程中尤为重要。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无论从刘帅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二野其他人的观感来看,陈赓的首先入选都是个非常顺理成章的结果。

1945年上党战役之前,晋冀鲁豫军区下的二级军区各自建立纵队,这就是二野编号最靠前的四个纵队的来源。陈赓本就担任四纵司令员,后因作战需求组建“陈谢军团”时,更是时常承担一些独当一面的作战任务。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在军事指挥角色之外,当时的陈赓还兼备多重身份。

他在党内有非常广泛的人脉,曾担任过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又在多个作战军区担任过司令员,作战经验丰富,对于各地情况的了解也十分深入详尽。毛主席很欣赏他的能力和性格,一贯对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信任。

这一切其实也都证明,无论综合考虑资历、指挥能力,还是号召力、威望等细节维度,陈赓都是担任兵团司令的最佳人选。

一纵的接任者:杨勇

新建立的兵团总共有三个,即使敲定了陈赓这个人选,此时的刘伯承元帅仍然需要在其他“二陈”和各位将领中作出决策取舍,选出另外两位兵团司令。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这成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因为每位将领都各自有自己的长处,如果放在适合的位置上,能够更大地发挥这些长处,对革命事业大有好处。

曾任一纵司令的杨得志在后世十分有名,他参加过平型关大战、打出过八公桥奇袭、打过平津,建国之后指挥的部队参战上甘岭,自己又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指挥者之一。

但在此时,他却已经不在中野担任职务了。

抗战胜利之后,为适应中央的最新规划方针,中野的一部分部队计划开赴东北,当时晋冀鲁豫根据地还组织成立了25个基干团,打算一同前往东北开展工作。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由于当时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根据局面随时调整调动,最终一纵虽然并未抵达东北,却到了晋察冀根据地,此后就留在了晋察冀。

当时的晋察冀军区由聂荣臻元帅主持工作,他对于一纵十分重视关心,对战场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司令员杨得志更是器重信任有加。

很多看法都认为假若当时杨得志还在中野,那么兵团司令员也会是很适合他的职位。不过既然他已经换到了其他工作岗位,这事自然也就只能停留在假想和谈资的层面上了。

杨勇原本是七纵的司令员,论资历和经验比其他人要稍浅一些——他并不是晋冀鲁豫根据地走出来的,而是有一个工作调动的过程。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刘邓首长率领之下的八路军129师,主要来源于最早红四方面军的一部。“三陈”中的“两陈”陈锡联、陈再道,都来自红四方面军。但杨勇却不一样,杨勇出自红一方面军,随主力部队开赴山东后原本在冀鲁豫开辟根据地,直到1940年初才划归晋冀鲁豫根据地。

等到一纵从晋察冀归来,原本的纵队司令员一职出现空缺,杨勇率领的七纵合并进去组成了新的一纵,杨勇担任新的一纵司令员。

虽然加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杨勇拥有一项非常突出的优点,那就是性情稳重、想事周全,也很能团结同志们。要说打仗的能力,当时几位纵队司令员谁都不差,或者有更擅长的作战方式、不同的指挥风格,但都是从战场上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这方面没有谁的能力特别突出。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但是杨勇处事稳重,善于团结内部性格不同的同志们,因此首长能够放心大胆地让他去带合并后的新一纵,也信任他能够当好兵团司令员。

陈锡联和陈再道

一纵和四纵的司令员都担任了兵团司令员,那么最后的一个职位,就只能在二纵司令员陈再道、三纵司令员陈锡联中进行二选一了。

许多看法认为,在中野“三陈”中,陈赓的能力和人望都更为突出,但是另外“两陈”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就比较不分轩轾,两人都很优秀,很难说谁比谁就强出来多少。

抗日战争时期,陈再道曾率领八路军386旅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又在邯郸、宛东等战役及淮海战役之中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淮海期间他的表现更为亮眼,陈毅元帅特地高度加以赞扬,号召全军都应积极学习“再道之勇”。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于是在这两个人之间,刘帅也不得不再进行了一番权衡抉择。最后,考虑到解放战争中陈锡联表现更为出色,多次在关键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一个兵团司令的名额留给了陈锡联。

陈锡联在战友中间有个外号“小钢炮”,这既是形容他作战勇猛,也是说他特别擅长炮兵部队的使用,常常能够给予及时且有效的火力支援。这一能力在战况复杂、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显得尤为重要。

千里挺进大别山时,陈锡联所部承担了先头部队的重任。在淮海战役期间,他指挥的部队拿下了至关重要的宿县一战,这一战被后世称为“整个战役的关键一击”。

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也许就是这样一场一场战役累积下来,陈锡联身上才积累了更多的高光亮点和信任度。

当然,人民军队的觉悟让他们并不会把职务高低的细节一直放在心上。哪怕在陈再道知道自己不是兵团司令的人选之后,他的第一关注也并不是自己当不上司令员会怎样怎样,他更关心自己是不是还能继续留在前线,积极投入战斗中去。

不管是积极接受正规化改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还是转往其他省份担任军区司令员,主要致力于一省一地的安定建设,这些曾经沐浴血与火的将军无不全新尽力,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完成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