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丨“科幻”腦機,距離生活還有多遠

作者:數字綠洲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丨“科幻”腦機,距離生活還有多遠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腦機接口成為熱詞之一。繼大陸科學家自主研發的植入式腦機接口“北腦二号”,作為重大成果之一在論壇年會開幕式上釋出後,4月26日,平行論壇“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與應用論壇”接力,再次釋出了包括創新案例、産業發展行動方案等在内的一系列重磅内容。可以預見的是,腦機接口産業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

進入技術爆發期

“腦機接口經過近50年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技術爆發期”。平行論壇後的采訪上,清華大學長聘教授高小榕如此說道。

當天的平行論壇釋出了三項重要成果,包括腦機接口産業創新十大案例、《加快北京市腦機接口産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30)(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以及“神經系統疾病腦機接口臨床研究實施與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

腦機接口,是指在人或動物大腦與外部裝置之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配接,進而實作腦與裝置的資訊交換。

當下,腦機接口技術可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大類,其中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主要應用于腦疾病的早期篩查和輔助診療,侵入式腦機接口則主要應用于難治性腦部疾病。而基于腦機接口醫療應用場景的不同,也可劃分為嚴肅醫療場景、消費場景及嚴肅醫療與消費場景跨界三類。

在采訪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顧曉松稱,近年來腦機接口産業發展迅速,特别是其與人工智能的結合,能夠解決很多之前不能解決的問題,為科學技術創新和高品質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在應用方面,顧曉松舉例稱,宇航員在太空中的一些通訊,正是借由腦機接口、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實作的。此外,醫療領域已經出現了很多新的可穿戴式醫療裝置,在神經情感功能調節方面,腦機接口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高小榕也提到,當下國内腦機接口技術在各個領域方面的應用都在持續探索中,而其程序可能會遵循醫療—健康—娛樂/元宇宙這樣一種逐次發展的順序。

以消費級産品為例,2020年,BrainCo強腦科技的第一款産品BrainCo智能仿生手實作了量産,2022年,強腦科技實作了高精度腦機接口産品單品10萬台量産,突破了消費級腦機接口裝置的工程和技術難題。

缺乏市場認知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顯示,2030—2040年腦機接口全球每年的市場規模可能在700億美元到2000億美元之間。另據《腦機接口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23年)》統計,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球腦機接口代表性企業超500家;相關企業活躍在40餘個國家,美國和中國的企業數量均破百,處于全球第一梯隊。

今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腦機接口”被列入未來産業十大标志性産品,其中明确要求“突破腦機融合、類腦晶片、大腦計算神經模型等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腦機接口産品,鼓勵探索在醫療康複、無人駕駛、虛拟現實等典型領域的應用”。

但就目前整體情況而言,腦機接口産業仍處于發展初期。以醫療康複領域為例,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對北京商報記者提到,腦機接口距離成熟應用“還差得很遠”。趙繼宗稱,目前腦機接口技術仍處于“實驗室階段”,即便是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是一個特定場景的“實驗室”。

在趙繼宗看來,腦機接口在醫療康複領域的應用,要發展到成熟階段,還有好幾步路要走。比如即便是放眼全球,腦機接口用到的晶片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标準。“另一方面,臨床實試驗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就像一些新藥剛研發出來效果很好,但一段時間以後也可能逐漸發現它的副作用,這是同樣的道理”,趙繼宗說。

對于平行論壇上釋出的“神經系統疾病腦機接口臨床研究中國專家共識”,趙繼宗提到,腦機接口已經形成産業共識,廠家在生産,醫院也有需求将其進行臨床應用,但目前尚未有相應的倫理規範落地,阻礙了醫院的應用,“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釋出這樣一種共識,也能夠為想開展腦機接口研究的機關提供相應參照,這對臨床來說是一種很迫切的需求”。

而在消費層面,BrainCo強腦科技合夥人兼進階副總裁何熙昱錦也對北京商報記者提到,對于大衆來說,腦機接口技術是一項很新的“未來科技”,還缺乏市場認知。

在商業化方面何熙昱錦稱,BrainCo強腦科技消費級腦機接口産品已經初步實作了商業化,醫療級腦機接口産品則目前大部分還在各大高校實驗室、研究所的研發過程中,面臨的商業落地問題會更加複雜。

“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發展,無論是醫療級還是消費級,其商業化程序都是不可阻擋的,也将會有更多類型的腦機接口産品,為全球10億被腦疾病困擾的人提供更多樣化的解決方案。”何熙昱錦稱。

關鍵是降成本

科技創新的目的是應用,作為未來産業之一的腦機接口,也面臨着“應用的難題”,特别是在商業化面前,成本、價格、倫理等又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腦機接口會不會變成另一個“手機”?在腦機接口以科幻角色走入大衆視野的多年裡,人們不止一次地暢想過這個問題。但顧曉松認為,腦機接口會不會成為新終端,關鍵在于成本能不能降下來,大家能不能用得起。

根據公開報道,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洪波團隊設計研發了無線微創植入腦機接口NEO技術,洪波曾提到,不考慮前期研發和生産成本的情況下,在臨床試驗階段,一例微創腦機接口試驗粗略計算需要花費30萬到50萬元。做完一系列大小臨床試驗,或需要入組數十例甚至更多的患者,背後的成本和風險都需要相關企業來承擔。

何熙昱錦也表示,成本的控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需要聯同上下遊産業鍊企業一起,通過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來實作成本的下降,同時腦機接口行業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也需要企業、高校的多方努力。

高小榕則從倫理的角度提出了幾點問題,比如目前腦機接口晶片植入後,尚不能達到随時可控的“開關”,這就有可能出現給患者輸送某些不必要資訊的情況。此外,當下的腦機接口技術也還沒有達到對大腦毫無損傷的程度,是以要在人類的利益和損傷間找到權衡。

更為關鍵且棘手的是,腦機接口技術還沒有一個“橡皮擦”,不能保證輸入的資訊一旦出現問題能被有效糾正。“這就像是一個畫畫的過程,當你能不依賴橡皮一次性成畫時,畫技一定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但水準如果還不足夠,就一定要借助橡皮才能更好地完成這幅作品”,高小榕說。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