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作者:國媽母嬰

這本書,作者用細緻的筆觸,扣人心弦的描寫,刻畫了自己在工作中所接觸到的情感受損兒童和創傷兒童,向讀者展示出幼年生活壓力與暴力如何影響大腦發育,并且簡潔生動的講述了應激反應和大腦運轉機制。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起伏不定,這些孩子在幼年時受到的應激創傷導緻之後的行為變得怪異,長時間無法恢複正常。

最讓我痛心的是,這些故事全部都是真實的,是作者曾經治療過的兒童的案例,這些兒童的案例隻不過是滄海一粟。

而在作者的“兒童創傷學院”的臨床醫療組治療的100例以上的兒童,他們曾經目睹過自己的父母被謀殺的場面,有的兒童在收容所裡,或在父母那兒,或是在監護人那兒遭受到非常嚴重的忽視。

書裡除了有令人心碎的成長故事且治療中有感動有溫度有失望的真實案例之外,也有很多神經科學、腦科學、心理學等層面的科普。

書籍介紹了:從出生開始我們的大腦發展曆程、從小到大和家人朋友互動或經曆的創傷對大腦發展的影響、大腦從低功能區域到高功能區域如何接收處理這些資訊并輸出愉悅或壓力情緒的過程、以及了解接納和治療互動的過程等等。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治愈孩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人類的愛

Tina,7歲女孩,靠單親母親微薄的薪水撫養,4-6歲之間遭遇保姆的變态兒子的QJ,并且被威脅如果被告發,就要殺了她。

Sandy, 3歲女孩,親眼目睹母親被JS,還被兇手在喉嚨上割了兩刀,獨自和母親的屍體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呆了11個小時後被救。

Leon, 18歲男孩,反社會人格,頭腦精明,卻冷血的捅死了兩位青春期少女,因為她們拒絕了他的交往要求。

每一個案例讀完都會讓我思考,到底做什麼能夠減少這些悲劇的發生?

書中有一個觀點,值得被所有家長銘記:治愈孩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人類的愛。不要低估了創傷的影響,更不要低估了愛的力量。

從小被愛包圍着長大,确實是一件非常治愈和幸福的事。在愛的環境中成長,不僅給予了孩子溫暖和安全感,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人格形成和未來的生活。

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孩子們學會了愛與被愛。他們從父母和家人那裡學到了如何表達情感,如何關心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愛的環境提供了一個支援和鼓勵的空間,讓孩子們敢于嘗試和探索。

這種無條件的愛讓他們在失敗和挑戰面前也能保持自信和積極,因為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愛和支援始終在身邊。

在愛中成長的孩子通常擁有更高的自尊和自信。他們了解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能夠實作夢想。這種自我認可是他們未來成功的堅實基礎。

另外,被愛包圍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長為富有同情心和善良的成年人。他們學會了同理心,知道如何以善意和了解與世界互動。

總的來說,愛是人生最美好的禮物之一。

它不僅僅是對孩子們的一種保護和支援,更是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學會愛和被愛的重要力量。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幼兒時期的創傷

創傷沒你想的那麼複雜,但會影響你很久很久。

有些兒童的創傷經驗并不是照顧者造成的,而是因意外事件。

例如:家族中有人去逝、遭逢天災如地震或土石流而家園損毀,大人自顧不暇或陷落在一個沮喪無能的狀況裡。大人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提供照顧,或者忽略了孩童在這時很需要支援,好讓他能流通那些僵緊不适的内在感覺。

越小的孩子越沒有資源和能力應對這些突發狀況。

許多研究者認為人們在出生後的前一年半,隻會記錄内隐性記憶。嬰兒會記下氣味、父母的聲音、創餓時肚子的感覺、被懷抱的溫暖感;也會記得突然一聲巨響帶來的驚恐、母親抱着自己在跟父親吵架時身體變得僵硬的感覺。

這說明了出生創傷和幼兒期創傷一直存在。有一種嬰幼兒時期的創傷是因為失去與母親的連結而造成。例如出生後沒多久就與母親分離,會形成孩童生命中的創傷經驗。

每個嬰孩天生都有向外與母親連結的自然本能。新生兒的生存完全依賴母親,且與母親處于一體的融合之中,尚未發展出自己的疆界,是以無法将自己與母親區分開來。

個體化的過程是從嬰兒到兒童期,一點一點累積疆界結構與身分認同而形成的,這需要時間,才能從“與母親一體”進到“自己是個個體”。

若在人生早期因為某些原因必須與母親分離,例如母親産後不久即過世、母親生病,或母親因某種原因而無法長時間照顧小孩,抑或嬰兒早産,必須待在保溫箱中。這時,嬰兒與母親的連結就被打斷了。

嬰孩太脆弱尚未成熟,無法像大人一樣有能力消化這類分離的痛苦,也無法吸收與轉化這種遭遇的影響,于是會有驚吓與恐慌。他的心靈會開始用各式各樣的屏障與補償來回應。

受到忽視的嬰兒會如何呢?兒童發展研究專家記錄了這個過程:起初,他憤怒、絕望地哭喊,持續不斷地哭泣,直到有一刻,他安靜下來。但這安靜不是因為嬰兒感到平靜或滿足,而是他放棄了,不再試圖得到母親的注意,他退縮了,退回内心世界。

退縮的小孩會學到不再要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會停止向母親連結,在情感上會從母親那兒退縮回來。與母親分開的時間很關鍵,可以決定小孩是否會發展出多疑、不信任、退縮的人格。

他們長大成人後,也常會有與人難以親近的困難。

嬰兒時期失去連結的個案,因為退縮與不信任,他跟身體分離,也跟情緒分離。不過最最困難的情況是加害者就是父母及家人。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給所有父母帶來的警示和啟發

兒童創傷是一個全球性的嚴重問題。早期的經曆以及那些環繞在我們周圍的模式構成了我們最初的體驗。如果早期的體驗異于常人,那麼他對世界的預期就有可能導緻在行為上出現障礙。

你可能要說這些離我的生活很遠,殊不知據保守估計,在美國大約有40%的兒童在18歲前至少有過一次潛在的創傷經曆,并且很少有孩子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從創傷中擺脫出來。

在中國,同樣的情況每天也都在上演。

有多少孩子,在父母(因為他們自己的原因)當着年幼的自己争吵時被吓到,就像蒂娜一樣變成一隻愣住的小鹿産生一種冷漠的心理回避,或像桑迪一樣再也不能正面面對“争吵”這件事?

多少孩子,“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又會吵架” 壓力一直得不到釋放,高度緊張?

又有多少孩子,聽了不負責任的父母說“我們不離婚都是為了你” “你如果乖些我們就不會吵架了”然後拼命内耗,過早承擔了自己的壓力系統不足以承擔的壓力,乃至成為父母的“父母” 一輩子背上本不屬于自己的情感重責呢?

長大以後,他們中的一些人養成用回避面對壓力的習慣,又有一些人變得高敏感和強内耗,隻有很少一部分孩子長大以後發現了端倪,讓自己的壓力系統重新成長。

但壓力系統從小脆弱或“走錯路”所帶來的注意力問題、社交問題、親密關系問題,又需要花多久再來治愈呢?

最終,孩子們是否能夠在身體上、情緒上,或是心理上走出創傷,取決于他們身邊的人,特别是他們能夠信賴和依靠的成年人,是否能在他們的身邊給予愛、支援和鼓勵。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登天之梯》:隻有被愛的孩子,長大才有愛的能力!

寫到最後

我們彼此之間既能創造,也能毀滅,既會互相關愛,也會互相驚吓,既能彼此帶來創傷,也能彼此療傷。

對孩子說愛他,擁抱孩子,不需要顧慮,孩子不會是以被寵壞,孩子隻會被沒有規則而教壞。

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一個擁抱,對他說聲愛你,又有什麼過錯呢?

《登天之梯》重新認識了一遍:什麼是愛,我們究竟該如何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