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杉青閘出生的皇帝 | 宋孝宗的奇事與實事

作者:嘉興正春和文化

文 | 楊自強

宋甯宗慶元元年(1195),嘉興由秀州升為嘉興府,管轄嘉興、華亭、崇德、海鹽四縣。嘉定元年(1208),又升嘉興府為嘉興軍,知府職銜為知嘉興軍府事,節制澉浦金山水軍。嘉興的地位持續上升,是因為宋甯宗的爺爺宋孝宗趙昚出生在嘉興。

杉青閘出生的皇帝 | 宋孝宗的奇事與實事

趙昚(1127-1194),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玮,字元永,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1162-1189年在位)。史載,宋孝宗的父親趙子偁曾為秀州縣丞,住在嘉興杉青閘的官邸裡,其夫人張氏一日夢見有人送了她一隻羊,因而有娠,于建炎元年(1127)十月生孝宗于官舍。據說孝宗出生的當晚,杉青閘一個姓張的醫生看見“火光燭天,鼓吹震野,至丞署而止”,真龍天子面世,實是非同小可。清譚吉趣的射杉青堰,舊事人猶說建炎。”

說的就是這一回事。趙子偶後來官至左朝奉大夫,紹興十三年(1143)退休,第二年春就死于秀州。死後封秀王,谥安僖,是以又稱為安僖秀王,當年産下宋孝宗的官舍,嘉定年間賜額“興聖院”,宋理宗還親自寫了“流虹聖地,興聖之寺”八字,嘉興着實風光了一回。

說起來,當年秦始皇南巡,術士望見“江東有天子氣”,始皇帝情急之下,又是派囚徒掘斷硖川,又是遏水為堰,還把長水改名為由拳,忙得不亦樂乎。可能是手腳不夠利落,王氣沒有除淨,這片土地上到底還是出了幾個半壁江山的偏安皇帝,如三國的孫權、南朝的陳霸先,還有這位宋孝宗趙昚。

趙昚在嘉興的時間不長,卻留下了幾件奇事。

幼年時趙昚随人一起到東塔寺,東塔寺有個鐘樓,為了使鐘聲透徹響亮,就把鐘閣的中間挖空,上面鋪了一層竹編的粗席。趙音不知,一腳踩空,竟跌了下去。旁邊的人大驚失色,而他卻“屹然立于席上,略無驚怖之狀”,沒事人一樣。這件事應該不是完全的虛構,未人王明清在《揮麈錄》、張堯同在《嘉禾百詠》中都記了這件事。

《嘉禾百詠·景龍樓》雲:“千秋傳異彩,百尺護雕欄。欲識金龍瑞,丹霄試仰看。”附考還煞有介事地說:“寺僧先夕,夢金龍挂于樓角,因名,”寺僧夢金龍當然是附會,但景龍樓的名字卻傳了下來。這景龍樓究竟在何處,《揮麈錄》說在“秀州郡城外真如寺”,言之鑿鑿,嘉興人卻說這景龍樓是在“七塔八寺”之一的東塔寺。《嘉禾百詠》的附考說:“樓即東塔寺東庑鐘樓也。”

明弘治年間柳琰的《嘉興府志》載:“景龍樓,東塔寺東庑鐘樓也。”清朱麟應(朱彜尊的族孫)在《續寫鴦湖棹歌》中說:“虹泾水轉荇塘流,夜栅齊停估客舟。霜月漸低鴉漸起,鐘聲遇聽景龍樓。”自注:“虹泾、荇塘皆橋名。最龍樓,宋孝宗賜額,即東塔寺鐘樓,太仆李日華書。”看來,“東塔寺鐘樓”應是“主流”的說法,王明清并非嘉興人,道聽途說記錯了也有可能。

景龍樓奇事發生時,趙昚應該不超過6歲,因為在6歲時,他在南宋臨安的皇宮中正接受立期的考驗。

“靖康之難”時,宋高宗趙構一路狼狽逃避金兵追殺,在揚州受了驚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獨子又在“苗劉之交”後死去。當時有種說法,認為當年宋太宗趙光義奪了其兄宋太祖趙匡胤的帝位,太祖一脈的子孫“僅同民庶”,以至于太祖不再庇佑趙家江山,遂為金人所侵占,應該把帝位還給太祖後商,方可保住社稷。

于是紹興二年(1132),宋高宗在宋太祖數千後人中挑選太子,反複篩選下來,最後隻剩下一胖一瘦兩個小孩。據說宋高宗開始是比較中意胖小孩的。一日令兩個孩子侍立宮中,久立無聊時,突然跑來一隻貓,這自然是一道“測試題”,瘦孩視若無睹,靜靜恭立,胖孩按捺不住小孩心性,朝貓一腳踢去,如此輕佻,全無人君應有的穩重威嚴,高宗頓時對胖換子好感全無,遂把瘦小孩也就是趙自留了下來。

就這麼着,胖孩趙伯浩一腳踢飛了皇位,趙昚以“無招勝有招”,通過了測試,才6歲的趙存有這份定力着實不容易,他能當上太子也并非僥幸,但趙昚的太子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宮中住了20多年,一直沒有正式确立太子名分,因為高宗一直想着自己親生一個,但到最後還是絕望了。

這時又冒出了一個高宗寵妃吳氏的養子趙璩,成為太子的有力競争者。高宗思前想後,對兩名候選人趙昚、趙璩搞了一次最終測試,他派人給兩人各送去美女10人,過段時間又把美女召回。發現給趙璩的那10人都已經不是處女,而給趙昚的那10人依舊都是完璧,于是,趙昚再一次以“無招勝有招”,在紹興三十年(1160)正式被立為皇太子。紹興三十二年,高宗讓位于趙昚,這就是宋孝宗。

據說趙昚登基的隆興元年(1163),嘉興“郡城東七裡”的運河邊(其地在今南湖區東栅街道),忽有一對五色鳥飛來,嘉興人以為樣瑞,就在此建了一座鳳凰亭,此地也名為“風凰洲”,宋張堯同《嘉禾百詠·鳳凰洲》有詩雲:“竹秀水色淨,忽來雙鳳凰。岐周昔鳴瑞,今複見文王。”把鳳凰飛來與孝宗登基聯系起來,更把宋孝宗比作周文王,也是嘉興人對宋孝宗的祝願。

說起來,宋孝宗還真沒有辜負家鄉人的期望,他登基後,定年号“隆興”,“規恢遠略,志将有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為嶽飛平反。嶽飛冤案,是宋高宗欽定的,秦桧的餘黨在朝廷也是盤根錯節。要昭雪這一天下大案,其艱難可想而知。

但宋孝宗在這事上展現了極大的政治勇氣和運作智慧,他以此乃太上皇趙構之意為辭,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下诏為嶽飛平反,追複嶽飛的官職和爵位。幾個月後,又再度下诏褒揚嶽飛功績,以一品大禮改葬嶽飛骨殖,對嶽飛後代授予官職,并對秦桧的黨羽追責問罪。這些舉措極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北伐的士氣。

接着,宋孝宗積極整頓吏治,緊張備戰,提高軍隊戰鬥力,在隆興元年(1163)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北伐。但此時的南宋積弱已久,也沒有了嶽飛、韓世忠這樣的名将,北伐遂告失敗,後人說,高宗朝有将帥而無君相,孝宗朝有君相而無将帥,應該是比較客觀的評價。無力恢複的宋孝宗隻好專心理政,在他當政期間,百姓富裕,吏治清明,出現“乾淳(乾道、淳熙)之治”的小康局面,《宋史·孝宗本紀》是以稱贊孝宗“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評價極高。

宋孝宗對嘉興很有感情,為家鄉辦了不少實事。比如在乾道年間,就令秀州知州丘密修築了一條運港大堰,造福于嘉興群眾。

杉青閘出生的皇帝 | 宋孝宗的奇事與實事

來自網絡

嘉興地處沿海,海水侵襲一直是當地的大患,自唐五代以來,不斷通過修築捍海塘來抵禦海潮。到了南宋,不少塘堰年久失修,潮水漫入農田,鹹潮奔沖,淹寨民田,“蘇、湖、常、秀所産為兩浙之最,自紹興十三年以來,屢被水害”(李結《田三議》)。如秀州的張泾堰坍壞後,“海潮大人雲間、青浦、仙山、白砂四鄉,蕩為巨壑,漫及蘇湖秀邑,不複可耕”(樓鑰《南四鄉記》)。

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秀州華亭人、右正言許克昌上委稱,柘湖十八港捍海塘堰年久失修,海水侵入秀州,并漫入蘇州、湖州,請求朝廷治理,孝宗遂于這年七月以太傅丘密調任秀州知州,下旨令他根治海水侵害。

丘密到任後,經過調查,改變了原來在新泾塘建閘的方案,而在運港建大堰,并專門向孝宗上奏。在宋孝宗的鼎力支援下,丘密于當年九月動工.在年底建起了一條闊三十丈、深三丈六尺、厚二十一丈九尺的大堰,史稱“運港大堰”,又稱“捍海塘堰”,足可抵禦海潮侵襲。

接着,宋孝宗又應丘密之請,讓華亭縣知縣“兼帶主管塘堰職事系銜”,把塘堰有無損壞列入對地方官的考核。同時還專門下了一道聖旨,對已經築妥的捍海堰“趁時栽種蘆葦,不許樵采”。

自此之後,秀州特别是華亭縣的農田不再受鹹潮危害,漸趨興旺。《雲間志》評價說:“今堰外随潮汐漲,牢不可壞,三州之田,得免鹽潮浸灌之患,此聖天子德惠,而二三臣之力也。”把它歸為宋孝宗的德政和秀州知州丘崈等人的努力,也是毫無疑義的。

【來自嘉興文史記憶.嘉興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