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杉青闸出生的皇帝 | 宋孝宗的奇事与实事

作者:嘉兴正春和文化

文 | 杨自强

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嘉兴由秀州升为嘉兴府,管辖嘉兴、华亭、崇德、海盐四县。嘉定元年(1208),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知府职衔为知嘉兴军府事,节制澉浦金山水军。嘉兴的地位持续上升,是因为宋宁宗的爷爷宋孝宗赵昚出生在嘉兴。

杉青闸出生的皇帝 | 宋孝宗的奇事与实事

赵昚(1127-1194),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1162-1189年在位)。史载,宋孝宗的父亲赵子偁曾为秀州县丞,住在嘉兴杉青闸的官邸里,其夫人张氏一日梦见有人送了她一只羊,因而有娠,于建炎元年(1127)十月生孝宗于官舍。据说孝宗出生的当晚,杉青闸一个姓张的医生看见“火光烛天,鼓吹震野,至丞署而止”,真龙天子面世,实是非同小可。清谭吉趣的射杉青堰,旧事人犹说建炎。”

说的就是这一回事。赵子偶后来官至左朝奉大夫,绍兴十三年(1143)退休,第二年春就死于秀州。死后封秀王,谥安僖,所以又称为安僖秀王,当年产下宋孝宗的官舍,嘉定年间赐额“兴圣院”,宋理宗还亲自写了“流虹圣地,兴圣之寺”八字,嘉兴着实风光了一回。

说起来,当年秦始皇南巡,术士望见“江东有天子气”,始皇帝情急之下,又是派囚徒掘断硖川,又是遏水为堰,还把长水改名为由拳,忙得不亦乐乎。可能是手脚不够利落,王气没有除净,这片土地上到底还是出了几个半壁江山的偏安皇帝,如三国的孙权、南朝的陈霸先,还有这位宋孝宗赵昚。

赵昚在嘉兴的时间不长,却留下了几件奇事。

幼年时赵昚随人一起到东塔寺,东塔寺有个钟楼,为了使钟声透彻响亮,就把钟阁的中间挖空,上面铺了一层竹编的粗席。赵音不知,一脚踩空,竟跌了下去。旁边的人大惊失色,而他却“屹然立于席上,略无惊怖之状”,没事人一样。这件事应该不是完全的虚构,未人王明清在《挥麈录》、张尧同在《嘉禾百咏》中都记了这件事。

《嘉禾百咏·景龙楼》云:“千秋传异彩,百尺护雕栏。欲识金龙瑞,丹霄试仰看。”附考还煞有介事地说:“寺僧先夕,梦金龙挂于楼角,因名,”寺僧梦金龙当然是附会,但景龙楼的名字却传了下来。这景龙楼究竟在何处,《挥麈录》说在“秀州郡城外真如寺”,言之凿凿,嘉兴人却说这景龙楼是在“七塔八寺”之一的东塔寺。《嘉禾百咏》的附考说:“楼即东塔寺东庑钟楼也。”

明弘治年间柳琰的《嘉兴府志》载:“景龙楼,东塔寺东庑钟楼也。”清朱麟应(朱彝尊的族孙)在《续写鸯湖棹歌》中说:“虹泾水转荇塘流,夜栅齐停估客舟。霜月渐低鸦渐起,钟声遇听景龙楼。”自注:“虹泾、荇塘皆桥名。最龙楼,宋孝宗赐额,即东塔寺钟楼,太仆李日华书。”看来,“东塔寺钟楼”应是“主流”的说法,王明清并非嘉兴人,道听途说记错了也有可能。

景龙楼奇事发生时,赵昚应该不超过6岁,因为在6岁时,他在南宋临安的皇宫中正接受立期的考验。

“靖康之难”时,宋高宗赵构一路狼狈逃避金兵追杀,在扬州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交”后死去。当时有种说法,认为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夺了其兄宋太祖赵匡胤的帝位,太祖一脉的子孙“仅同民庶”,以至于太祖不再庇佑赵家江山,遂为金人所侵占,应该把帝位还给太祖后商,方可保住社稷。

于是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在宋太祖数千后人中挑选太子,反复筛选下来,最后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据说宋高宗开始是比较中意胖小孩的。一日令两个孩子侍立宫中,久立无聊时,突然跑来一只猫,这自然是一道“测试题”,瘦孩视若无睹,静静恭立,胖孩按捺不住小孩心性,朝猫一脚踢去,如此轻佻,全无人君应有的稳重威严,高宗顿时对胖换子好感全无,遂把瘦小孩也就是赵自留了下来。

就这么着,胖孩赵伯浩一脚踢飞了皇位,赵昚以“无招胜有招”,通过了测试,才6岁的赵存有这份定力着实不容易,他能当上太子也并非侥幸,但赵昚的太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宫中住了20多年,一直没有正式确立太子名分,因为高宗一直想着自己亲生一个,但到最后还是绝望了。

这时又冒出了一个高宗宠妃吴氏的养子赵璩,成为太子的有力竞争者。高宗思前想后,对两名候选人赵昚、赵璩搞了一次最终测试,他派人给两人各送去美女10人,过段时间又把美女召回。发现给赵璩的那10人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人依旧都是完璧,于是,赵昚再一次以“无招胜有招”,在绍兴三十年(1160)正式被立为皇太子。绍兴三十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这就是宋孝宗。

据说赵昚登基的隆兴元年(1163),嘉兴“郡城东七里”的运河边(其地在今南湖区东栅街道),忽有一对五色鸟飞来,嘉兴人以为样瑞,就在此建了一座凤凰亭,此地也名为“风凰洲”,宋张尧同《嘉禾百咏·凤凰洲》有诗云:“竹秀水色净,忽来双凤凰。岐周昔鸣瑞,今复见文王。”把凤凰飞来与孝宗登基联系起来,更把宋孝宗比作周文王,也是嘉兴人对宋孝宗的祝愿。

说起来,宋孝宗还真没有辜负家乡人的期望,他登基后,定年号“隆兴”,“规恢远略,志将有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岳飞平反。岳飞冤案,是宋高宗钦定的,秦桧的余党在朝廷也是盘根错节。要昭雪这一天下大案,其艰难可想而知。

但宋孝宗在这事上体现了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运作智慧,他以此乃太上皇赵构之意为辞,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下诏为岳飞平反,追复岳飞的官职和爵位。几个月后,又再度下诏褒扬岳飞功绩,以一品大礼改葬岳飞骨殖,对岳飞后代授予官职,并对秦桧的党羽追责问罪。这些举措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北伐的士气。

接着,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紧张备战,提高军队战斗力,在隆兴元年(1163)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但此时的南宋积弱已久,也没有了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名将,北伐遂告失败,后人说,高宗朝有将帅而无君相,孝宗朝有君相而无将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评价。无力恢复的宋孝宗只好专心理政,在他当政期间,百姓富裕,吏治清明,出现“乾淳(乾道、淳熙)之治”的小康局面,《宋史·孝宗本纪》因此称赞孝宗“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评价极高。

宋孝宗对嘉兴很有感情,为家乡办了不少实事。比如在乾道年间,就令秀州知州丘密修筑了一条运港大堰,造福于嘉兴民众。

杉青闸出生的皇帝 | 宋孝宗的奇事与实事

来自网络

嘉兴地处沿海,海水侵袭一直是当地的大患,自唐五代以来,不断通过修筑捍海塘来抵御海潮。到了南宋,不少塘堰年久失修,潮水漫入农田,咸潮奔冲,淹寨民田,“苏、湖、常、秀所产为两浙之最,自绍兴十三年以来,屡被水害”(李结《田三议》)。如秀州的张泾堰坍坏后,“海潮大人云间、青浦、仙山、白砂四乡,荡为巨壑,漫及苏湖秀邑,不复可耕”(楼钥《南四乡记》)。

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秀州华亭人、右正言许克昌上委称,柘湖十八港捍海塘堰年久失修,海水侵入秀州,并漫入苏州、湖州,请求朝廷治理,孝宗遂于这年七月以太傅丘密调任秀州知州,下旨令他根治海水侵害。

丘密到任后,经过调查,改变了原来在新泾塘建闸的方案,而在运港建大堰,并专门向孝宗上奏。在宋孝宗的鼎力支持下,丘密于当年九月动工.在年底建起了一条阔三十丈、深三丈六尺、厚二十一丈九尺的大堰,史称“运港大堰”,又称“捍海塘堰”,足可抵御海潮侵袭。

接着,宋孝宗又应丘密之请,让华亭县知县“兼带主管塘堰职事系衔”,把塘堰有无损坏列入对地方官的考核。同时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对已经筑妥的捍海堰“趁时栽种芦苇,不许樵采”。

自此之后,秀州特别是华亭县的农田不再受咸潮危害,渐趋兴旺。《云间志》评价说:“今堰外随潮汐涨,牢不可坏,三州之田,得免盐潮浸灌之患,此圣天子德惠,而二三臣之力也。”把它归为宋孝宗的德政和秀州知州丘崈等人的努力,也是毫无疑义的。

【来自嘉兴文史记忆.嘉兴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