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七之最”!

作者:趣說曆史

1、最壯麗雄偉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七之最”!

兩千餘載之前,秦始皇以三十二年光陰,舉國之力,築起一座深邃神秘的陵墓。此工程之龐大、氣勢之恢宏,開創曆代封建帝王奢華葬禮之先河。一九六二年,大陸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詳盡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員精心繪制出陵園的首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遼闊,竟達五十六點二五平方公裡,相當于近七十八個故宮之廣。然而,許多造訪秦始皇陵的遊客常感失望,眼前僅見一片樹木蔥郁的大土丘。這“土丘”在考古學家口中被稱為“封土”,民間則常稱之為“墳頭”。

據司馬遷《史記》所記,秦陵“墳高五十餘丈”。若按當時每尺二十三厘米換算,秦皇陵之高度約為一百一十五米,相當于五十三層高樓之巍峨。一九八二年,八三四一部隊的工程兵利用精密水準儀對陵墓封土進行了測量,結果為:“墳高五十五點零五米,中間第二台階高三十八點四四米。”若按每三年下降十厘米推算,曆經兩千餘載歲月,秦始皇陵的高度已下降六十餘米,這與司馬遷關于“墳高五十餘丈”的記載相吻合。此高度遠超漢武帝的茂陵,堪稱中國曆史上帝王陵墓封冢高度之最。

若從空中俯瞰秦始皇陵的封土,可見其呈正方形錐體之形,美國人稱之為“黃土金字塔”。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老照片中,更可清晰見到,曆經兩千多年的水土流失,其階梯狀外形依然顯著。經多年研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勳先生推測,秦皇陵地上部分可能是一座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為龐大的土木大金字塔!而地宮則呈倒金字塔狀。近日,秦始皇陵考古隊在“封土”之上發現了散亂的瓦片,為秦始皇陵上曾存建築之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考古測定還發現,地下藏有回字形宮殿。地面則覆寫一倒扣鬥狀封土層,底部近正方形,邊長約五米,高一百一十五米。且皇陵周圍土壤水銀含量極高,與《史記》中“穿三泉,下銅而緻椁,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的記載不謀而合。整個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品衆多,規模空前。除著名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外,新發現的大型石質铠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及陪葬墓等達六百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出土文物多達十萬餘件。秦陵的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若想揭開這座古往今來最壯麗雄偉的帝王陵墓之真相,還需耐心等待。我們相信,它将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2、最具特色的帝王陵墓——漢文帝霸陵

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七之最”!

漢文帝劉桓,乃漢高祖劉邦之庶子,其母為薄姬。少時封為代王。高祖駕崩後,呂後專政,劉桓謹慎自保。公元前180年,呂後逝世,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迎劉桓入京登基,史稱文帝。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崇尚無為而治之道家思想,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之政策,使得戰亂後之社會漸趨恢複,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至景帝時,出現“都鄙廪庾皆滿,府庫餘貨材。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衆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天下大安,人人自愛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绌辱”之盛世景象,開創“文景之治”近四十載之治世圖景。漢文帝崇尚簡樸,其在陵墓建造上亦别具一格。他提倡節儉,反對奢靡,極力反對厚葬之風,留下“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之遺訓。是以,漢文帝之霸陵雖名為“霸陵”,實則并無顯著陵墓之形。

西漢共築十一座帝陵,其中九座位于長安城北之鹹陽原上,唯有兩座坐落于長安城東南。文帝霸陵即為其中之一。文帝之是以選此葬地,或受當時昭穆制度之影響。昭穆制度者,即“父為昭,子為穆,孫複為昭”。于宗廟牌位及墓冢輩次排列中,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始祖之左,稱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稱穆。鹹陽原上,漢高祖劉邦之長陵、安帝惠陵居長陵西,其下為安帝之子所葬,居長陵東,符合昭東穆西之禮制。然文帝為劉邦與薄姬之子,與惠帝為同父異母兄弟,同屬穆位,故陵區内位置難以安排,文帝隻得另擇陵區。

據史書記載,霸陵依山而建,斬崖為墓。《史記·張釋之傳》載:“上(文帝)至霸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椁,纻絮斫陳絮漆其間,其可動哉!’”由此可見,文帝依山為陵,意在防止陵墓被盜掘。史籍亦載,文帝曾下令“置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為飾”,然此似有文飾之嫌。西晉末年,長安尹桓、解武等數千戶饑民“盜發漢霸、杜二陵(杜陵為宣帝陵)”,得珍寶無數,令晉愍帝驚歎不已。由此可見,文帝之薄葬,不過相對于其他帝王而言。霸陵位于灞河西岸白鹿原北坡,形似方錐之“鳳凰嘴”,依山而建,鑿洞為墓室,其間以石砌築,堅固異常。相較于鹹陽原上之漢陵,霸陵之建造或許更為省時省力。

3、最節儉的帝王陵墓——曹操之墓

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七之最”!

曹操,這位未曾稱帝的英雄,其陵墓被冠以帝王之名,或許略顯牽強。然而,在三國鼎立的年代,誰又能比他更似一位真正的帝王呢?曹操,生性多疑,據傳他死後布下重重疑陣,修建了七十二座疑冢,使仇敵無法尋得他的真正葬身之地。時至今日,盡管有許多發現聲稱是曹操墓,但無一能令人确信無疑。2009年底,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現的一座東漢墓葬,雖被部分專家認定為曹操之墓,但經過一番争議後,終究未能達成共識。對于曹操墓的真僞,後人或許會有不同看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曹操墓的難以尋覓,與其節儉的殡葬方式有着密切關系。

曹操主張薄葬,據《三國志》記載,他在臨終前留下遺令,強調天下未安,不應遵循古禮。他要求葬禮簡約,不需貴重陪葬品,陵墓則“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堪稱古代帝王顯貴中最為節儉的墓葬。

曹操,這位一代枭雄,實則有着真摯的情感。他的《遺令》中,除了對國事的交代,更多的是對家人瑣事的關懷。他囑咐婢妾和藝妓們在他死後住進銅雀台,并關心她們的生活。他還提到,餘下的熏香應分給衆人,不必用于祭祀,以免浪費。對于家中的女眷,他建議她們學習編織絲帶和草鞋以自給自足。他甚至提到,自己一生無愧于人,但唯一擔心的是,若子修(曹之子)在九泉之下問及母親,他該如何回答。此外,曹操還深深牽挂着他那五歲的小兒子曹幹,因曹幹三歲時便失去了生母陳姬。

這份遺言,或許曾遭到一些名人雅士的嘲笑,如蘇轼曾說他“流連妾婦,分香賣屦”。然而,從中我們更能看出曹操的真性情。他關心家人,關愛孩子,正如魯迅所言,“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樣的人,方能洞悉生死,處理身後事時多為生者着想,盡量減輕群眾的負擔。

近期熱議的河南安陽發現的“曹操墓”,内中并無貴重陪葬品。倘若此墓非曹操之墓,有朝一日真正的曹操墓被發現,人們定會發現,那是一座最為節儉的帝王陵墓。

4、最牢固的帝王陵墓——武則天乾陵

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七之最”!

談及世界上哪座帝王陵墓最為堅固,無疑當屬武則天的乾陵。這座陵墓在長達1200多年的曆史中,遭受了無數盜賊的侵擾,其中有據可查的盜掘記錄便達17次之多。規模最大的一次盜掘行動,參與人數竟高達40萬衆,幾乎将乾陵所在的梁山挖去了一半,然而乾陵卻仍屹立不倒,武則天和她的丈夫李治依舊安卧于“萬年壽城”之中。這究竟是何故呢?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吸取前朝經驗,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将陵墓建築群與雕刻群巧妙布置于山巒之上,形成龍盤鳳翥之勢。乾陵的修建正值盛唐時期,國力鼎盛,是以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壯麗,同時在防盜措施上也下足了功夫。《唐會要》記載,“乾陵元宮,其門以石封閉,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1958年的考古勘查證明了這一記載的真實性。乾陵墓道開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長達63.1米,寬3.9米,呈斜形坡。墓道與墓門之間,以多達39層的石條填砌,近4000塊石條緊密排列。更為巧妙的是,石條之間用鐵栓闆連接配接,每三層石條便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這樣的結構不僅足以應對冷兵器時代的刀砍斧劈,就連現代的刀槍炸藥也難以撼動。

乾陵因陪葬品豐富而吸引了無數盜賊的光顧,其中包括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黃巢是第一個對乾陵下手的盜賊。他率領60萬大軍攻入長安後,便立即調遣40萬士兵挖掘乾陵。他們幾乎鏟平了半座梁山,留下了一條深達40米的“黃巢溝”,然而乾陵依然巋然不動。

随後,五代時期的耀州節度使溫韬也打起了乾陵的主意。在此之前,他已經成功挖掘了17座唐皇陵。然而,每當他試圖挖掘乾陵時,總會遭遇暴風雨的阻撓。三次無功而返後,他再也不敢繼續挖掘了。乾陵也是以逃過了第二劫。

第三次對乾陵的威脅來自一支現代化整編師。他們使用的不再是鋤頭和鐵鍬,而是機槍和大炮。民國時期,國民黨将軍孫連仲以軍事演習為幌子,在梁山上用黑色炸藥炸開了墓道的三層石條。然而,當他們準備進入時,突然一股濃煙冒出,頓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七名山西籍士兵首當其沖,吐血身亡。據說,孫将軍的一個團生還者寥寥無幾。就這樣,乾陵終于躲過了最後一劫。新中國成立後,曾有人提議挖掘乾陵,但被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回絕了。從此,乾陵得以永保安甯。

5、最霸氣的皇陵——朱元璋明孝陵

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七之最”!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鐘山南麓玩珠峰腳下的明孝陵,乃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後合葬之聖地。這座雄偉的皇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曆經歲月滄桑,直至永樂三年才得以全面竣工。明孝陵占地面積寬廣,達到了22.5公裡,其内圍牆環繞,享殿巍峨聳立,樓閣壯觀非凡。南朝的70所寺院,竟有一半被納入了這片禁苑之中。陵内松濤陣陣,十萬株松樹郁郁蔥蔥,更有千頭鹿群悠然漫步,每頭鹿的頸間都懸挂着“盜宰者抵死”的銀牌,以示莊嚴。内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數千至萬餘名軍士晝夜守衛,確定皇陵安甯。

明孝陵的規劃設計匠心獨運。從平面上觀察,孝陵主體自大金門經神道延伸至寶城,其布局宛若北鬥星狀。考古專家們認為,此設計乃古人采用之象征手法,以北鬥為整體規劃之核心,既汲取了中國古代,特别是元、明時期人們死後“魂歸北鬥”之信仰,又融入了天帝所居北鬥并被“四靈”環繞的神秘布局。由此可見,朱元璋自視為天帝,其霸氣與開國君主之風範盡顯無遺。

明孝陵的建築設計亦獨具一格。它首次在封土及寶城前采用了建築方城和明樓的布局格式,使得後寝部分氣勢磅礴,淩駕于其他區域之上。大金門、碑樓、享殿、陵宮門等大型建築之門頂,均為拱券形設計,特别是明樓的拱券頂隧道,高大深邃,蔚為壯觀。明孝陵享殿台基上的大型鼓鏡式柱礎,其形制源自明初南京,與宋代及其以前官式建築所使用的覆盆式柱礎和江浙一帶民間流行的鼓橙狀柱礎截然不同。此後,這種柱礎幾乎成為明、清官式建築之唯一風格。明孝陵建築所創制的脊飾龍吻的造型式樣,亦為北京明、清官式建築所承襲,并在後世的明、清官式建築頂脊上得到廣泛應用。

總而言之,明孝陵是明初政治思想、社會文化、審美意識、建築技術和國家财力的集中展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典範精神。明孝陵的陵寝制度,為明、清兩代長達500多年的帝陵建設樹立了總體格局與風貌的典範,其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明孝陵前的梅花山,曾是孫權陵墓之所在。當年建陵時,朱元璋曾言欲留孫權這位英雄為其看守大門,故孫權墓得以保留至今。出身草莽的朱元璋,雖成就大業,但這些舉動仍難掩其天生的帝王之氣。是以,人們将明孝陵譽為最霸道的王陵,實至名歸。

6、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陵墓——康熙景陵

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七之最”!

清東陵内共有五座陵墓,包括孝陵、景陵、裕陵、定陵和慧陵,其中景陵尤為引人注目,它是康熙皇帝的安息之地。傳說康熙皇帝在世時,雖勤于國事,但對陵墓之事并不十分上心。然而,在一次南下平定叛亂的旅途中,他做了一個夢,夢中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向他哭訴,因生前未標明墓地,死後靈魂四處漂泊。夢醒後,康熙皇帝深感身後之事亦需慎重考慮,于是下令在馬蘭峪孝陵東南面選址建造陵墓。

景陵建成後,首先入葬的是皇後赫舍裡氏。康熙與赫舍裡氏自年幼時便結為連理,兩人青梅竹馬,情深意重。赫舍裡氏因難産離世,康熙皇帝悲痛欲絕,即便前線戰事緊急,他仍決定辍朝五日,為這位深愛的皇後舉辦隆重的葬禮,并親自将她安葬于新修的陵墓中。在赫舍裡氏靈柩停放的25天裡,康熙皇帝竟有20天親自前來哀悼,足見他對皇後的深情厚意。赫舍裡氏所生的皇子,雖年幼,但康熙皇帝仍将其冊立為皇太子。然而,這位太子後來因不成器被康熙廢黜,廢太子時,康熙皇帝憤怒地罵他“生而克母”,可見他心中對發妻的思念之情始終未減。

景陵還有一個獨特的之處,那就是它首次開創了帝陵附葬皇貴妃的先例。康熙皇帝寵愛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性情溫婉,美麗大方,善于體察人意,康熙皇帝在出訪民間時常常攜她同行。某日,康熙與章佳氏在宮中飲酒作樂,章佳氏言及昨夜夢見巨蟒纏身,今日便覺身體疲憊,難以侍奉皇上。康熙皇帝并未在意,然而不久之後,章佳氏便在宮中離世。康熙皇帝既驚又痛,将她安葬于景陵。從空中俯瞰,景陵的布局呈半圓形,地位高者列于前中,地位低者居後。景陵地宮内,除了康熙皇帝外,還葬有孝成仁皇後、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孝恭仁皇後以及敬敏皇貴妃。

在景陵的妃園寝内,還安葬着48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這48位妃嫔中,包括貴妃1人,即溫僖貴妃;妃11人,包括慧妃、惠妃、宜妃、榮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順懿密妃、純裕勤妃、定妃;嫔8人,貴人10人,常在9人,答應9人。原本敬敏皇貴妃與妃嫔們一同安葬,但後來她的陵墓被移至景陵地宮内。景陵妃園寝的正中是溫僖貴妃的陵墓,而雙妃園寝則安葬着曾撫育過乾隆皇帝的康熙妃嫔悫惠皇貴妃和敦怡皇貴妃。皇帝的感情從來都不是專屬于一人的,康熙皇帝亦是如此。關于康熙帝後妃的具體數量,史學家們并未給出統一的說法。《康熙全傳》記載,康熙帝後妃中貴人以上者有49人,冊封在冊的後妃有67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答應、常在等據說共有200餘人。

盡管妃嫔衆多,康熙皇帝對她們仍十分關心。每當他出宮時,都會寫信或派人送回土特産等物品給宮中的嫔妃們。在寫給深居宮中的嫔妃們的信中,他還會分享旅途中的趣事,讓她們感到開心。康熙皇帝為他的後妃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晚年為她們未來的生活做了安排。他下令,有兒子的嫔妃在年老後可以前往兒子的府邸居住,這一安排打破了皇帝駕崩後後妃獨居宮中至死的傳統,展現了人性化的關懷。一座帝陵安葬了如此衆多的嫔妃,雖然這在曆史上或許并非大事,但文人雅士們卻能從中找到許多故事,讓後人在這些香豔的傳說中獲得另一種滿足。是以,我們說,景陵無疑是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皇陵。

7、最為别緻的帝王陵墓——乾隆裕陵

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七之最”!

乾隆皇帝統治長達63載,享年88歲,他的統治時期在文化和軍事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堪稱一代“有為君主”。同時,乾隆更是一位極具風度的皇帝,他一生創作了近五萬首詩篇,數量之巨,幾可與《全唐詩》相媲美,堪稱曆史上最高産的詩人之一。他常常以博學多才自居,喜歡在臣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有趣的是,在選擇陵墓建造地點這件事上,乾隆也展現出了他别具一格的風格。可以說,由于他的這種獨特的風雅,使得選陵的過程變成了一出别出心裁的劇目。

民間流傳的“乾隆巧點金井穴”的故事,與唐代武則天乾陵選址的傳說頗為相似。據說乾隆皇帝親自帶着幾名親信侍衛和太監秘密來到勝水峪,隻見此地綠草如茵,百花盛開,流水潺潺;北望群山,龍脈蜿蜒,景色秀美,氣勢磅礴;查驗土質,紅潤而純淨,細膩無雜質。乾隆皇帝大為滿意,從懷中取出一隻玉扳指,将其孔眼朝上埋入土中,然後傳回行宮。第二天,乾隆皇帝帶着全套儀仗再次親臨此地,由欽天監監正負責确定穴位。這位老監正是位經驗豐富的風水師,他深知皇帝精通此道,是以格外小心謹慎。他用羅盤确定金井的位置後,将一根金簪插入土中。乾隆皇帝立即指令兩位侍衛慢慢扒開插金簪的土,隻見那金簪恰好插在玉扳指的孔眼中,全場無不驚歎佩服,而監正在慶幸之餘,也吓出了一身冷汗。于是,在乾隆八年,裕陵的建造工程正式啟動。

對于這位擅長将生活戲劇化的皇帝來說,用這種方式為自己的身後事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并非難事。在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年之際,他還上演了一場“禅讓”的戲碼——将皇位傳給了皇十五子嘉慶。然而,禅位後的乾隆皇帝仍然大權在握,實際上繼續操控着朝政,這使得嘉慶皇帝成了一個名不副實的傀儡。他還按照昭穆制度,将嘉慶帝的陵墓定在了西陵。乾隆皇帝表示:“萬年吉地分布在東陵和西陵。我朝國運昌盛,子孫繁衍,承前啟後,各依昭穆次序,選分東西,一脈相承,不必過于遠離。且遵化、易州兩地,山川深邃,靈氣彙聚,其中吉地衆多,也不必在其他地方另行選擇。”自此以後,清朝皇帝形成了父葬東陵、子葬西陵的葬制,被稱為“北葬之制”。是以,清朝有了東陵和西陵之分。

無論是“選陵”還是“禅讓”,乾隆皇帝都展現出了他獨特的娛樂精神。然而,“别緻”畢竟不同于傳統,是以乾隆皇帝的這些舉動也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議。但是,無論如何,這位最像“普通人”的皇帝依然赢得了後人的喜愛,以至于今天我們在電視上仍然可以頻繁地看到他的身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