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賞丁香,共詩話”,法源寺丁香詩會已滿百年

作者:北京印迹inBeijing

從1924年到今年,北京法源寺的丁香詩會已滿百年。“賞丁香,以花為約;共詩話,以詩會友”,4月份以來,法源寺舉辦了百年丁香詩會系列文化活動。其中,從4月18日開始,“尋找五瓣丁香花”開始在唐憫忠寺故址前廣場現場兌換丁香詩會文創産品。相傳,找到稀有的五瓣丁香花,象征着幸福,不知道有多少遊客幸運地發現了五瓣丁香花。

“賞丁香,共詩話”,法源寺丁香詩會已滿百年

法源寺丁香花開 sansanmu/攝

01

—丁香花開滿城香—

法源寺見證了半部中國史的沉浮過往,造就了獨特的宗教文化景觀。法源寺更因台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而名聲大噪,引來無數佛教信衆與尋幽探古的遊客。

起初,法源寺名為憫忠寺,是唐太宗因“深憫忠義之士殁于戎事”而建。北宋末年,金軍攻陷汴京後,擄掠徽、欽二帝北上,就曾把宋欽宗拘禁在法源寺内。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宋遺臣、詩人謝枋得抗元失敗,遁隐建甯唐石山中,後被元軍所俘,押至大都。元廷多次命之為官,均堅辭不就。他病倒後就居住在憫忠寺,看見鑲嵌在牆壁上的曹娥碑,淚如雨下:“小女子猶爾,吾豈不若汝哉!”後絕食而死,成為一代忠臣名士。

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把憫忠寺改名為法源寺。乾隆皇帝在法源寺内禦書“法海真源”匾額,還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準許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法源寺的丁香,據傳種植于明代。法源寺種植丁香,有氣候的因素,有風雅的需求,也有佛教的妙用。佛教寺廟本以菩提為尊,但大陸大部分地區不适宜菩提樹生長,故法源寺以丁香樹代替菩提樹。

丁香,僅一個“香”字,就好似看見大地上的青禾在陽光照射下自然蒸騰的景象,嗅到氛氤馥郁的氣息,美麗、高潔而風雅之緻。明朝高濂所撰《草花譜》記載:“丁香,花細小如丁(釘),香而瓣柔,色紫。”

丁香花雖細小如丁,但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丁香樹遍布法源寺,每年4月花開時節,色彩缤紛,芬芳濃郁,驚豔京城,被清代軍機大臣李鴻藻譽為“勝地花開香雪海”。據記載:“每于花季,士女雲集,進香之餘,觀賞異卉奇葩,引為樂事。”這段說的便是法源寺中賞丁香盛景。

“賞丁香,共詩話”,法源寺丁香詩會已滿百年

圖檔來源:北京西城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贈與林黛玉的丁香花成為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的象征。丁香花的花語代表着純潔、高貴和永恒的愛情,這也正是它備受人們喜愛的原因。

法源寺的丁香自古有名,曾與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天甯寺芍藥并稱為“京城四大花事”。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法源寺内還有南洋馬魯古所生的丁香。每年四月初,花兒都會如期綻放,如同一朵朵祥雲,掩映着紅牆青瓦、雕梁畫棟,簡直就是一幅“勝地花開香雪海”的美景。法源寺的丁香,以大雄寶殿與憫忠閣之間的區域為最盛,寺内的紫丁香大都集中在這裡,而且開的最茂盛最漂亮,花香也最為濃郁。

丁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能表現佛門的興盛榮昌,是以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在大陸西北某些地區,丁香樹被佛教信徒稱為“菩提樹”。《華嚴經》記載:“若因風吹入宮殿中,衆生嗅者,七日七夜歡喜充滿,身心快樂,無有諸病,不相侵害,離諸憂苦,不驚不怖,不亂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淨。”丁香樹的花香與法源寺的佛法相通,無形地使佛理更精進、心境更通達。

是以,古老的法源寺内,丁香樹繁茂至今,香濃至今。

02

—賞花吟詩興味濃—

2017年,法源寺丁香賞花習俗入選西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賞丁香,共詩話”,法源寺丁香詩會已滿百年

圖檔來源:北京交大古建築

賞花習俗發源于春秋,至唐宋、明清大盛。吳越王錢镠“陌上花開緩緩歸”的深情感人肺腑,武則天賞花逐花的故事世人熟知,宋人鬥花簪花皆有記載。在都城北京,清代賞花習俗大為高漲,人們成群結隊,奔赴鮮花荟萃之地,縱情觀賞花色美景,獲得高雅的審美體驗。美麗的花景往往觸發文人的詩情,賞花不可無詩,何況中國本就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呢。

法源寺丁香詩會起源于明代踏青時節詩人吟詩唱和活動,至清代極盛。每年暮春時節,法源寺備好素齋,邀集文人名士賞花吟詩,曾留下紀曉岚、洪亮吉、顧炎武、何紹基、黃景仁、龔自珍和宣南詩社成員的足迹或詩篇。宣南詩社又稱“宣南詩會”,緣起于清代嘉慶九年(1804年)的“消寒詩會”,活躍于嘉慶十九年(1814年)至道光四年(1824年),基本停止于鴉片戰争前後,可考集會60餘次。曾是宣南詩社成員的林則徐,在日記中記下“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之事,可見法源寺花開之盛。

1914年,著名晚清詩人、清史館館長王闿運(時年83歲),邀請在京名流百餘人聚集法源寺,開留春宴,共同賞花賦詩,會後繪有《留春圖》。王闿運贊美此次詩會盛況為“庶繼蘭亭”,猶如東晉時期的蘭亭集會。陳衍吟出“此間合署丁香院,一度看花一度繁”的詩句,程頌萬留下“立盡香多處,深知寺有年”的贊美,高步瀛發出“零落殘春何處尋,丁香僧院坐深深”的感歎……

丁香的浪漫與風雅,成為法源寺獨特的文化名片,吸引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賞花賦詩。如齊白石參與法源寺方丈道階法師發起的丁香詩會(1919年),楊懿年吟詠盛開的丁香是“紅蕊珠攢曉露團,朱霞白雪簇雕鞍”(1921年)等。

1924年4月26日,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陪同下,來到法源寺賞丁香、瞻古刹,泰戈爾還作了《東西文化之精髓》的演講和一首詩,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内的合影流傳至今,被稱為“歲寒三友”。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爾滄桑堅韌似“松”,徐志摩清癯飄逸如“竹”。這一天的法源寺,春光舞動出滿腔的浪漫多情。

“賞丁香,共詩話”,法源寺丁香詩會已滿百年

1924年4月26日,“歲寒三友”在法源寺合影。

馮至、陳翔鶴、楊晦、陳炜谟等“沉鐘社”的文學青年于1925年到法源寺賞花。法源寺的住持空也法師在1928年作出“古寺春三月,丁香滿苑開”“無邊香雪海,佳士喜同遊”等詩句。馮至、陳翔鶴、陳開第于上世紀50年代再次來法源寺賞花。此後,法源寺雖然偶有文人賞花賦詩,但沒有再舉辦大型詩會,直至2002年丁香詩會重開。

2002年4月10日,法源寺内陽光燦爛,丁香吐芳,紅幅高懸,上百名作家、詩人、文學愛好者聚集在大雄寶殿前,參加新時代舉辦的首屆丁香詩會。這是曆史的延續,是北京宣南地區傳統文化在新的曆史時期的傳承與發展。法源寺丁香詩會自恢複後,每年4月舉辦一次,且越辦規模越大,内容越豐富,影響越廣泛。

在丁香詩會的基礎上,2007年宣南詩社成立,編印《宣南詩刊》,促進了北京地區的詩歌創作和交流。目前,已經編輯出版了《丁香四月天》《四月丁香夢》《四月丁香情》,以及《丁香詩會書畫作品選》等書法、繪畫作品選集。法源寺丁香詩會已成為北京市十大知名品牌活動之一,成為北京文化的血脈。

“賞丁香,共詩話”,法源寺丁香詩會已滿百年

圖檔來源:北京西城

内容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内容有删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