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彩禮多少合适?怎麼用?近半受訪者認同根據雙方經濟條件決定

作者:正觀新聞

彩禮多少合适?47.1%受訪者認同根據雙方經濟條件而定

近半受訪者支援女方将彩禮以陪嫁形式返還小家庭

彩禮多少合适?怎麼用?近半受訪者認同根據雙方經濟條件決定

适婚男女談婚論嫁時,“彩禮”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彩禮多少合适?彩禮怎麼使用?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1%的受訪者認為彩禮要根據雙方經濟條件而定,37.4%的受訪者認為有個好彩頭即可,48.6%的受訪者支援女方将彩禮以陪嫁形式返還小家庭。

“大部分地區在談婚論嫁時還是有彩禮這個習俗的,具體數額可以雙方協商,如果女方比較看重,男方也應該重視。”南京某公司95後已婚員工王剛認為,彩禮也要考慮雙方的經濟情況,如果男方經濟情況不太好,女方也真心準備兩個人走下去,那就要考慮對方的情況,畢竟彩禮隻是婚姻中的一部分,兩個人都用心經營婚姻更重要。

彩禮多少合适?調查中,47.1%的受訪者認為要根據雙方經濟條件而定,37.4%的受訪者認為有個好彩頭即可,不需要太高,6.4%的受訪者認為應依據地方風俗而定,5.4%的受訪者覺得“零彩禮”最好,2.3%的受訪者不好說,僅1.5%的受訪者覺得彩禮越多越好。

北京某自媒體工作者吳優認為,彩禮可以根據當地的禮俗來定,如果男女雙方風俗不同,就要互相商量。通常女方看重彩禮,主要是希望自己和父母能被重視,但對女方的尊重不一定展現在彩禮金額上,男方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讓女方家感受到自己的誠意。

近年來,一些地方不但禮金的金額上漲,禮品的種類也不斷增多,有些地方要求男方有婚房更加重了婚嫁負擔。

吳優說,相比于彩禮的金額,自己更看重有意義的物品。“有同僚結婚時收到了婆婆送的镯子,是新郎的奶奶傳下來的,同僚打算以後再傳給下一代。我覺得這樣的禮物就非常有意義。”

彩禮怎麼使用?調查中,48.6%的受訪者支援女方以陪嫁形式返還小家庭,37.9%的受訪者建議成為新娘的私人财産,11.7%的受訪者認為可贈予女方父母等家庭成員。

北京某高校00後研究所學生馬辰覺得年輕人面對婚姻時,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不應該被彩禮的數目羁絆。年輕人在接受彩禮習俗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彩禮的禮儀之義,認真思考彩禮的用途,讓它成為情感升溫的催化劑。馬辰覺得,彩禮比較好的使用方式是返還一部分或全部給小家庭。

王剛覺得目前存在的“高價彩禮”是一個相對棘手的問題,彩禮有較長的曆史,現在又衍生出經濟需求,治理“高價彩禮”,強制要求可能未必有效,需盡量宣傳“低彩禮”甚至“零彩禮”的案例,引導有影響力的家庭帶頭,同時發揮影視劇、文藝作品、短視訊等的影響力,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用貼近大家生活的方式循循善誘,幫助大家轉變觀念。

“改變觀念需要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如果隻有少數人強調‘低彩禮’,現實中會受到比較大的阻力。當身邊越來越多人都不再看重彩禮的金額時,個體也更容易在生活中踐行文明婚俗。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馬辰說。

受訪者中,男性占38.3%,女性占61.7%。00後占22.3%,95後占22.7%,90後占33.4%,85後占12.6%,80後占9.0%。一線城市的占30.2%,二線城市的占39.0%,三四線城市的占22.0%,縣城的占4.6%,農村的占4.2%。

(王榮慧對此文亦有貢獻。應采訪對象要求,吳優為化名)

治理“高價彩禮”,六成受訪者呼籲形成文明嫁娶新風尚

超五成受訪者認為“高價彩禮”主要與攀比心理和各地風俗有關

彩禮多少合适?怎麼用?近半受訪者認同根據雙方經濟條件決定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彩禮數額不斷走高,加重了年輕人婚戀負擔。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6.0%的受訪者覺得彩禮在結婚過程中重要,是婚姻禮節不可或缺的。治理“高價彩禮”,60.5%的受訪者希望全社會形成文明嫁娶的新風尚,59.3%的受訪者建議推行紮實的成人禮教育,幫青年樹立健康的婚戀觀、人生觀。

社會學家分析:彩禮攀比之風盛行,應有的禮儀意義被忽視

北京某高校00後研究所學生馬辰認為,彩禮在結婚過程中很重要,是自古以來的禮節。彩禮數額應該在雙方家長的協商下,由新人決定,支配方式也由新人決定。

南京某公司95後已婚員工王剛覺得,婚姻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人是否合拍、雙方父母是否認可,相比之下,彩禮給多少不太重要。

調查中,56.0%的受訪者覺得彩禮在結婚過程中重要,是婚姻禮節不可或缺;27.8%的受訪者覺得不重要,彩禮使婚姻門檻越來越高;16.2%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蔡磊介紹,彩禮在古代被稱為聘禮、聘金,指在締結婚姻關系過程中男方家庭支付給女方家庭的财物。“傳統社會的聘禮本質上是一種婚姻禮儀,象征婚姻關系的确立,宣告婚姻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展現了男方對婚姻的重視和承諾,也蘊含了對婚姻的美好期許。現在一些人過于重視彩禮的經濟功能,導緻彩禮數額越來越高,也使攀比之風日漸盛行,不少年輕人乃至其父母已不太懂得彩禮應有的禮儀意義和吉祥寓意”。

先秦時期,花椒、桃子都曾作為聘禮,寓意多子多福、果實累累。後來,大雁因對伴侶的忠誠成為古時婚娶的聘禮。

“随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彩禮數目也逐漸升高。從20世紀90年代的幾百元,到現在的數萬元、數十萬元,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超高價彩禮,這失去了彩禮原本的意義,變成一種攀比,甚至是單方面索要。”馬辰認為每個家庭的經濟實力不同,一味攀比,最後因彩禮弄得兩人不愉快,甚至分手,就很不值當了。

調查中,受訪者覺得“高價彩禮”主要與攀比心理(52.5%)、各地風俗(51.3%)、傳統觀念(51.2%)有關,其他還有拜金主義(50.4%),城鄉差距、資源配置設定不均(48.4%),當地人口性别比失衡(25.8%)等。

“婚姻市場上性别結構失衡和女性資源的相對短缺,促使‘高價彩禮’成為婚姻市場中的優勢競争資源,進而不斷推升彩禮價格。”蔡磊說,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育兒觀念的轉變使得養育女性的成本增加,為償還女方養育成本而支付的彩禮也随之增長。此外,年輕人閑暇時間短缺,造成相親的戀愛模式流行,催生功利的婚戀态度,“高價彩禮”進而被追捧。

治理“高價彩禮”,60.5%受訪者希望全社會形成文明嫁娶新風尚

馬辰認為,遏制“高價彩禮”需要從年輕人開始轉變觀念,年輕人應該成為摒棄“高價彩禮”的踐行者。當下一些年輕人崇尚簡約的婚禮,省去了傳統婚禮中一些繁瑣的流程,反而樂在其中,真正享受了婚禮過程。

90後戚霞與男友的家鄉相隔較遠,雙方家長沒有太多機會見面,他們就在雙方家長見面前做了很多工作。“我先問了家人彩禮的情況,媽媽依照本地習俗跟我說了一個數目,這個在本地屬于中等水準,我也事先打聽了男朋友家鄉的情況,感覺這個數目與男友家鄉的情況出入不大,之後才跟男友聊,然後讓男友跟他的父母商量。果然之後在彩禮的問題上,沒有任何沖突,雙方父母見面時,他們家直接帶着彩禮來了,我父母也沒有異議。”

蔡磊認為,年輕人對彩禮的意義和價值應有理性認識,應充分認識到彩禮的禮儀功能、文化意義,将其看成是對婚姻的鄭重承諾和美好祝福,弱化彩禮的經濟補償和資助價值。彩禮的價格和婚姻的幸福并不成正比,真正有意義和價值的婚前準備是學習經營婚姻的知識和技巧,培養幸福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單一地追求“高價彩禮”。要根據雙方家庭實際情況來議定彩禮價格,不能盲目攀比。

治理“高價彩禮”,60.5%的受訪者希望全社會形成文明嫁娶的新風尚,59.3%的受訪者建議推行紮實的成人禮教育,幫青年樹立健康的婚戀觀、人生觀,55.9%的受訪者建議宣傳男女平等,轉變重男輕女等傳統思想,44.7%的受訪者建議專項治理“高價彩禮”等社會問題,33.4%的受訪者建議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31.9%的受訪者建議加快推動鄉村振興,不斷縮小城鄉差距。

馬辰建議減少攀比炫耀心理,促進良好社會風尚。加強年輕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讓低價彩禮成為新的社會習俗。

“我有一個好朋友,老公從上學時就追她,追了好多年,最後終于走入婚姻。她對這段感情很自信,根本不在乎彩禮多少,都是男方家定,但是男方家反而不想讓女孩子受委屈,各種禮數都非常周全。”戚霞覺得,一方面,女性要對即将走入的婚姻有信心,從整體上考量對方及家庭,不要太在乎細枝末節;另一方面,如果雙方能平心靜氣地交流,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彩禮問題不會成為太大的困擾。

王剛認為,治理“高價彩禮”要引導青年扭轉觀念。同時,男女雙方可以在彩禮之外,多創造些儀式感,比如一起旅遊,做一些印象更深刻的事情。

蔡磊說,彩禮作為一項傳統婚姻習俗,本質含義是對婚姻的莊嚴承諾,如果完全取消彩禮,很難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展現這一意義。而且現在不少女方家庭将彩禮看成是自身尊嚴和價值的象征,也很難讓他們接受“零彩禮”的婚姻形式。他認為,為彩禮價格制定上限,推行“低彩禮”或許更為切實可行,而且“低彩禮”在很多地方已取得成效,應加大宣傳和推廣,營造良好健康的婚禮風尚。同時努力挖掘和宣傳傳統彩禮的禮儀内涵,倡導用具有吉祥喜慶意味的傳統民俗禮品來替代現金彩禮,讓彩禮回歸“禮儀”之用。

受訪者中,男性占38.3%,女性占61.7%。00後占22.3%,95後占22.7%,90後占33.4%,85後占12.6%,80後占9.0%。一線城市的占30.2%,二線城市的占39.0%,三四線城市的占22.0%,縣城的占4.6%,農村的占4.2%。

65.3%受訪者身邊有因彩禮産生沖突的情況

彩禮多少合适?怎麼用?近半受訪者認同根據雙方經濟條件決定

近年來,随着彩禮數額的走高,一些情侶因“高價彩禮”引發沖突,最後分道揚镳。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5.3%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因彩禮産生沖突的情況,其中19.1%的受訪者表示這種情況很多。

65.3%受訪者身邊有因彩禮産生沖突的情況

“我跟男友在婚戀問題上基本能自己做主,父母都很尊重我們的意願。在談婚論嫁階段,我就希望雙方能平和地溝通,了解和尊重對方。”北京某自媒體工作者吳優覺得,一旦男女雙方在彩禮問題上讨價還價,就會引發一系列沖突,即便沒有談崩,也會影響兩家人的相處。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蔡磊說,伴随兩性關系的平等,彩禮對女方家庭的補償功能更多地轉化為對新婚夫妻的資助功能,但過于看重彩禮的數額,讓一些家庭因彩禮跌入困頓甚至影響正常婚嫁。

“如果一方堅持一定要多少彩禮,另一方認為彩禮沒那麼重要,說明雙方的觀念并不相合。如果雙方都看重這段關系,應該深入交流,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互相做出讓步。”南京某公司95後已婚員工王剛說,如果即将步入婚姻的兩人因彩禮産生沖突,應該先協商。

“有的男方為了籌措彩禮去借錢,婚後還得辛苦地償還。”王剛說,如果奔着兩家人好好過日子的目标去,就要多為以後考慮。

調查中,65.3%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因彩禮産生沖突的情況,其中19.1%的受訪者表示有很多。28.2%的受訪者覺得周圍人基本能在彩禮問題上協商一緻,很少産生沖突,6.5%的受訪者不清楚。

王剛表示,身邊大部分人都不怎麼看重彩禮,對于結婚,大家讨論最多的是婚禮在哪裡辦、去哪裡度蜜月、婚紗照去哪裡拍、誰來主要籌備婚禮等。“也有家長幫孩子作判斷的情況,畢竟孩子沒有那麼多的閱曆,但更多的是給一些參考意見,主意都是我們自己拿。”

王剛覺得兩個人的關系不應該被彩禮金額所影響,不管是男方還是女方,都不應該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要考慮自己的家庭情況和雙方意願。

對彩禮的看法,54.6%受訪者主要受家人、親戚影響

王剛說,在某些地方,彩禮越高說明女性越受重視或地位越高,“我覺得這是一種不正确的觀點,女性在情感關系中的地位、被男方重視的程度,不能僅通過彩禮展現。每個人的經濟情況有差别,女方應該綜合考量男方,不能單看彩禮,也不應該互相攀比彩禮”。

對于彩禮的看法,受訪者主要受家人、親戚(54.6%)和朋友、同學、同僚(47.0%)的影響,其他還有鄰居、老鄉(41.4%)等,24.8%的受訪者表示沒人影響到自己。

王剛認為,數額過高的彩禮是一種陋習,應該摒棄。彩禮應該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内,成為小家庭的起步資金,支援婚後的生活。如果彩禮數額過高,就變成了整個家庭的負擔。

吳優說,很多時候女方不是不能接受低彩禮,而是不能接受男方談彩禮時的态度,不能因為女方不在乎彩禮就受到男方的慢待,“如果雙方能始終和和氣氣地商量,讓女方看到男方的誠意和尊重,彩禮多少并不重要”。

王剛覺得,年輕人更應該看重兩個人的生活态度、觀念是否一緻。比如在消費觀念上,有人看重品牌,有人在乎成本效益,有人喜歡吃喝玩樂,有人注重精神享受,如果觀念不一緻,彼此是否可以互相包容。

“兩個人的性格是否合拍也很重要。在相處中能否真正為對方考慮,還是總是某個人讓步、妥協,另一個人一直要求這個,要求那個。”王剛認為,這些考量比彩禮更重要。

受訪者中,男性占38.3%,女性占61.7%。00後占22.3%,95後占22.7%,90後占33.4%,85後占12.6%,80後占9.0%。一線城市的占30.2%,二線城市的占39.0%,三四線城市的占22.0%,縣城的占4.6%,農村的占4.2%。

依法治理“高價彩禮”,推進移風易俗

治理“高價彩禮”,近來接連落棋有聲。2020年,民政部印發《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等八部門聯合釋出《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202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與民政部、全國婦聯聯合召開推進移風易俗、治理高額彩禮新聞釋出會,釋出人民法院涉彩禮糾紛典型案例;2024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适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實施,明确規定“一方以彩禮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還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等等。

上述重大舉措陸續出台的背景,是某些地方愈演愈烈的“天價彩禮”之風。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彩禮加碼持續走高,已成為婚姻家庭沖突糾紛的重要成因。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今年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直言不諱地提到“近年來涉彩禮糾紛增多甚至引發惡性案件”。據統計,近5年來涉彩禮民事案件超2萬起,彩禮金額可達個人所得的10倍;因彩禮糾紛引發的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等惡性案件,占因彩禮引發的刑事案件的46.26%。

從曆史觀之,彩禮本無原罪,隻是一種傳統民俗。“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西周時确立并為曆朝曆代所沿襲的“六禮”婚姻制度中,送聘禮的“納征”,就相當于現在的“彩禮”。客觀而言,彩禮在很多地方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基礎,這是人們應當正視的事實。但是,當彩禮過于沾染金錢和物質,甚至形成攀比之風,必然使其“禮”的屬性不斷弱化,而轉化為純粹的經濟負擔。這種變化,使傳統婚俗逐漸背離了“宜其室家”的美好初衷,成了沖突沖突的推手,不僅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也不利于文明風尚的培塑弘揚。

具體到治理層面,想要移風易俗,徹底遏制這股“高價彩禮”之風,自然并非易事。畢竟,“彩禮”具有民間風俗特性,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更為複雜的是,因為具體情形的不同,“彩禮”也不能一退了之。翻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雖然明确了“未辦理結婚登記”等3種可返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彩禮糾紛的解決原則。但在實踐中,還存在大量未辦理結婚登記卻按照當地習俗舉辦婚禮并共同生活,以及已辦理結婚登記但共同生活較短等情況,同樣需要“解扣”“破局”。

解決這些難題,需要從立法出發,結合實際開出“藥方”。大陸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明确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幹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審視最高法釋出的典型案例,以及出台的有關司法解釋,不僅申明了嚴禁借婚姻索取财物這一基本原則,更充分尊重民間習俗,以當地群衆普遍認可為基礎,合理認定彩禮範圍,充分考慮彩禮的目的性特征,斟酌共同生活時間、婚姻登記、孕育子女等不同因素,合理平衡雙方當事人權益,為各級司法機關提供了治理“藍本”,有利于在法律軌道上化解因彩禮引發的沖突糾紛,驅散萦繞在彩禮上的逐利沖動。

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高價彩禮”之風盛行,違背了彩禮的初衷,帶來諸多家庭和社會問題,亟待進行深度治理。誠然,移風易俗不是易事,但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近年來,從制定指導意見、完善工作方案,到釋出典型案例、出台司法解釋,“高價彩禮”這匹野馬,正一步步被套上法治的缰繩。在依法治理的同時,有的放矢樹新風,持之以恒化新俗,終會實作“讓婚姻始于愛,讓彩禮歸于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