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想之城榜2023:上北廣深各領風騷,内陸“C8聯盟”後來欲上

作者:南方周末

不管承認與否,我們半隻腳已然踏入一個全新未知世界。

上世紀20年代,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康波周期。據他觀察,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以60年為跨度循環,曆經回升、繁榮、衰退、蕭條等四個階段,不斷成長和發展。

曆史不簡單重複,卻押着相同的韻腳。曾經創造過經濟增長奇迹的東方雄獅,也到了韬光養晦的時刻。身處周期之中的我們,隻有認清所處的位置,才能了解腳下這片廣袤土地上波瀾壯闊的變化,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作出的人生選擇。

是以,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推出《理想之城榜2023》,連續第四年用量化資料描摹中國的“理想之城”,試圖從中窺得城市競争格局中的隐約趨勢,體察人們對于“理想之城”定義的微妙變化,進而有所發現,有所指引。

理想之城榜2023:上北廣深各領風騷,内陸“C8聯盟”後來欲上

榜單繼續聚焦國内重點的57座城市,囊括生活舒适、市民引力、公共空間體驗和市民待遇等四大次元。

資料結果有着深刻的當下性:房價震蕩下跌導緻城市生活舒适度排名意外頻出;消費“K型”分化引起城市公共空間體驗馬太效應加劇;财政吃力引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投入效率普遍降低;城市化驅動要素資源集聚,使得省會城市成為人口流動的超擇優之選。

區域趨勢

從區域上看,東部城市依然表現亮眼,武漢、鄭州、昆明、貴陽等八座内陸省會城市排名提高,内陸“C8”聯盟聯手向“東部先行者”發起挑戰;一線城市内部洗牌,在“理想值”的排序表上,上海首次超過北京,“上北廣深”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上海首超北京 一線城市座次易位

榜單奪冠者,某種程度代表着中國諸城在當下能做到的最好樣子。

在“理想值”的賽道上,廣州、深圳或許有被杭州等後起之秀超越的時刻,北、上的冠亞順序卻沒有任何懸念。但新一期榜單中,上海首次超過北京。

理想之城榜2023:上北廣深各領風騷,内陸“C8聯盟”後來欲上

上海長于公共空間體驗。在衡量消費空間、文化空間的名額中,上海的購物中心數量、影院數量均為57城最高值。北京的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最高,深圳、上海緊随其後。

北京長于市民待遇。這座城市的中國小生師比、“雙一流”學校數量、人均教育财政投入、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量、百強醫院數量等多個名額領先。無論是人均資源的可得性還是優質資源的集聚性,北京都有着無可比拟的優勢。

從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來看,購物中心、影院主要是市場力量基于供需原則的自發供給,而教育、醫療等名額的表現更依賴于行政力量的幹預和配置。

上海首次超過北京,可以說是多元供給來源超過單一政府供給的勝利,是市場力量大于行政力量的勝利。這也啟示更多城市主政者,在科教文衛、消費生活等諸多領域,進一步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參與供給,合理發揮“看不見的手”的效應。

廣州優于生活舒适度。這座唯一逃出生活舒适度倒數“魔咒”的一線城市,保有高收入優勢的同時,住房壓力甚至小于杭州等新一線城市。

深圳優于市民引力值。2012年到2022年,深圳十年間常住人口增加570萬,增長率位居全國第一。但從橫切面來觀測,深圳2022年常住人口減少了1.98萬人。這是深圳1979年立市44年以來,人口首次負增長。我們已然身處時代的巨變之中。

上北廣深,四座城市,恰對應理想之城的四個子榜,各有所長,代表着中國現階段真實、可觸摸、可實作的“理想之城”的四種形态。與此同時,更多“理想之城”,正在中國廣袤的内陸地區醞釀和成型。

東部城市亮眼 内陸8城搶“C”勢猛

榜單TOP15城市,一半以上來自東部地區,并主要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兩個城市群。

結論并不意外。依靠區位優勢及政策先發優勢,東部地區普遍基礎設施完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和城市風格。

當我們将目光從耀眼的東部移開,會發現另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内陸城市“理想值”普遍攀升,正呈現出對東部城市強勢的沖擊能量。其中,成都在2022年第9名的好成績上繼續進步;武漢提升3名,首次進入前十;鄭州提升6名,首次進入前十五;沈陽提升1名,距離TOP15僅一步之遙;重慶、貴陽排名均大幅提升。

理想之城榜2023:上北廣深各領風騷,内陸“C8聯盟”後來欲上

在東部城市之外,共8座城市進入總排名前三十、同比排名提升的行列,分别是沈陽、鄭州、西安、成都、重慶、昆明、貴陽、武漢。就像這八座城市地理坐标相連而得的“C”字一樣,内陸“C8聯盟”正展現出強勁的“搶C”之勢。

“C8聯盟”的進化,主要源于人口引力與市民待遇的突出表現。一方面,内陸省會城市滿足人們“離家近、有錢賺、有生活”的主要需求,因其高成本效益成為人口流動的“超擇優點”;另一方面,省會(直轄市)醫療、教育、綠化等公共服務的資源配置能力較強、效率更高。

“C8聯盟”涵蓋東北、中部、西部地區等主要大城市。其中,沈陽位居第十六名,東北人口回流趨勢已現,東北振興大旗正搖曳;鄭州位居市民引力榜第二,中部人口大省的實力與引力不容小觑;昆明、貴陽等低調的西南省會,正憑借獨特的城市景觀和民俗風情,展現另類的城市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長沙不在内陸“C8聯盟”之中。2022年長沙位居第六,僅次于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排名進步的壓力較大。但是作為中部城市的重要支點,長沙憑借“低住房壓力、優生活體驗”的一貫優勢,依然是值得借鑒的樣本城市。

人口加速回流 東三省“理想”更新

人口的集聚形成城市,城市的協同催生城市群。

讓我們再将視角從諸多單一城市放大到城市間的關系。長三角的均衡性再度得到印證。各類層級城市均有亮眼表現:特大城市杭州、南京,Ⅰ型大城市蘇州、無錫,以及常住人口僅五百多萬的紹興,均位居榜單前列。

“雙中心”驅動的珠三角地區,在2022年理想之城的評估中,曾出現過“第三核”的身影。但是,因公交名額調整,珠海今年排名下降。佛山或成為“第三核”的有力競争者。2023年廣州都市圈規劃出台,廣佛全域同城化成為關鍵詞。即将動工的“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拟落戶佛山,無疑為廣佛極點能級的提升再添助力。

珠三角在展望未來、志在必得的同時,三千公裡外的東三省,同樣在暢想區域振興的美好藍圖。

暢想并非空穴來風。沈陽站在總榜前十五的一步之遙,生活舒适度與市民待遇均表現良好;此外,大連提升6名,首次進入前三十;長春大幅提升14名,而剛火熱半個冬天的哈爾濱,也有所進步。可以說,在對市民宜居體驗的綜合評估中,東三省在“理想值”上實作了全面更新。

在研究團隊看來,城市文旅的爆火或許在“流量”到“留量”的鍊條轉化上尚有難度,但是宜居值的提升對于人口回流和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是經過多次檢驗的實踐結論。

從這個角度來說,東三省應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完善和豐富人才政策,提高醫療、教育、文化等基礎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效率,多方面提升城市宜居屬性,老城煥發新顔,理想終成現實。

相關分析

明白了“趨勢是什麼”的下一步,就是追問為什麼,究竟什麼因素在影響城市“理想值”的高低?

為解答這一問題,研究團隊引入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宜商值三個次元的外部資料,與城市的理想值做關聯分析,觀察三者是否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城市的宜居屬性。

人多也宜居 大城更理想

目前,回到小縣城似乎成為一種潮流。但是,大城真的不幸福嗎?

答案并非如此。榜單資料顯示,2022年16個常住人口千萬級别的城市,10個都在前15名。人多也宜居,大城或許更能守住内心的小确幸。

幸福是一種平凡生活的日常感覺。它包括:物質基礎是否堅實,精神生活是否豐盈,科教資源是否優質可得,房租房價是否可以承受,交通出行是否便利……

很難有一個城市對上述問題都能給予肯定回答。某種程度上,城市也是一種資源,供需關系決定資源的可獲得難度。我們選擇“理想之城”,就是在做一系列的價值判斷。

榜單摒棄了個人的自由意志和傾向,提供了一種綜合評斷的客觀結果:資料來看,人多依然宜居,大城也能擁有生活的“小确幸”。

這是因為城市人口規模越大,資源調配能力越強,提供的公共服務産品越充足。一個簡單的例子,市區常住人口三百萬以上,同時滿足經濟和财政條件,有資格申報地鐵。

在早期城市化階段,人口大量湧入導緻很多城市病。但是随着城市治理的精細化,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問題有了很大改善,大城市越發顯示出高效資源配置的優勢。

此外,長期來看,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會繼續加強。根據齊普夫法則,一個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數量通常是第二多城市人口數的2倍,是第三多城市人口數的3倍。“城市首位原則”符合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但也有說法認為該原則會有損全民凝聚力與社會公平發展。目前而言,北京上海倡導疏解中心城區,但是人口向緊鄰省會城市集聚的大勢短期内不會消退。

萬億之城分化,工業之城陷困

2022年,24座萬億GDP城市,14個位于榜單前15名。後10座萬億城市,排行18-47名,差異較大。萬億GDP城市呈現出明顯的“理想值”分化趨勢。

緣何分化?在相對落後的十座萬億之城中,既有東莞、泉州等普通地級市,也有天津、重慶等直轄市,還有合肥、福州等省會城市,城市層級各異。尋其共性,十城均為工業城市,也就是說,分化的根源或許并非資源配置能力的差異,而是公共資源投入的理念和方向。

工業化是大陸城鎮化的主要動力。目前,現代服務業正替代傳統工業,成為後半場城鎮化的新動力。

從産業角度來看,十城并非産業轉型的“後進生”。相反,東莞、合肥等均為産業疊代更新的“模範生”。以東莞為例,從代工輕工業到強裝備制造、電子資訊産業,再到數字“智”造的高端技術産業,東莞始終走在中國制造業的前列。

但若從城市精細化治理的角度來看,十城的确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普遍在公共空間和市民待遇兩個名額表現遜色。東莞雖消費空間有所提升,但市民待遇的數值過低,拉低了整體得分。

上述工業城市應轉變城市發展的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關注人們的美好生活體驗,在科教文衛醫環等提升人們生活福祉的事項上多下功夫。

理想之城榜2023:上北廣深各領風騷,内陸“C8聯盟”後來欲上

上海:“貓狗萌寵”手繪塗鴉牆亮相武定路(視覺中國/圖)

宜居、宜商如何均衡?

最後一個外部因素關聯分析,我們聚焦城市的“宜居值”與“宜商值”。

“宜商值”由宜商之城榜2023而來,評估一座城市對于企業家辦廠創業的友好程度;“宜居值”由理想之城榜2023而來,評估一座城市對于市民生活體驗的友好程度。

宜商與宜居之間,理應是協調互促的良性循環關系。宜商則市場活躍,供給主體多,就業機會多,市民能在工作機會和生活體驗上享受更多選擇空間;宜居則市民生活品質高,高素質人才聚集,同時消費市場廣闊。

資料對比發現,排名靠前的城市相對有能力實作兩者的均衡發展,如上北廣深杭蘇等,兩項名額排名略有差異但整體比對;但是大多數城市呈現偏科現象。

拉薩、紹興、南通、長春等二三線城市,宜居值遠高于宜商值。這些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相對較好,但是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等宜商環境名額較弱。此類城市應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才與科技投入,積極布局前瞻性産業,在城市競争中搶占先機。

天津、合肥、東莞、西安等前文所述的工業城市,宜商值普遍高于宜居值。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産業鍊、供應鍊與人才鍊成熟,适合企業的成長壯大,但在市民的高品質生活資源供給上仍有不足。此類城市應進一步發揮宜商優勢,探索放開公共服務的市場供應。

行動建議

兩增一降一拉平 提高公共服務品質

一增居民收入。增加就業機會,進而增加收入,才能增加人們對于未來的确定性。信心是比黃金還寶貴的東西。

二增市場供給的自由度。在政府引導下,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行列,相信市場調配供需動态均衡的能力。

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尤其減輕住房壓力。優化土地供給的同時,積極進行住房供應模式創新,增強保障房、人才房建設與監管。

拉平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公共服務享有的差異。從全國大局着眼,建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區域協調機制,解決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

妥善利用網絡流量 賦能城市發展

近年來,江門、淄博、哈爾濱、天水、開封擊鼓傳花,城市爆火的故事層出不窮。社交網絡的“瘋傳”,使幸運之城的能見度快速提升,進而利好城市發展。

但是,網絡流量是一把雙刃劍,妥善利用方能發揮最大價值。幸運兒在進行如何将流量轉化為留量的思考之外,還需處理好以下兩組平衡關系:

一是市民與遊客之間城市空間享受的平衡。通常來說,短期内市民會發揮主人翁的意識,為遊客享有良好的旅行體驗而自覺讓步。但長遠來看,主政者也要完善相關規定,盡可能平衡外來遊客與當地市民的不同利益需求。

二是碎片化标簽與城市品格内涵之間的平衡。流行以廣泛的傳播為特長,以資訊的削弱為代價。主政者應“蹭”好熱度,主動宣推富有城市獨特内涵的精神文化産品,實作熱度、速度與深度的最優解。

體察分衆需求 引領城市更新

新舊之間,不破不立。自2021年“城市更新元年”以來,人們對這一概念的了解也越發深刻,城市更新也在實踐中擁有了越發多元的目标與形态。

作為國家戰略,城市更新是精細化治理城市的手段之一。城市主政者應利用好這個改頭換面的機會,體察分衆在實際生活中的困境,從老人、婦女、兒童、青年等不同群體,在出生、單身、結婚、生子、養老等不同階段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出發,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

每個人都能在城市中感受到愛與幸福,這就是理想之城。

•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理想之城”課題組

策劃:戴春晨

統籌:郭倩倩

研究團隊:戴春晨、郭倩倩、石登江、李婧、李潤澤子、張秋紅

南方周末研究員 郭倩倩

責編 戴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