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訊】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作者:羊城派

4月21日晚,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首次全面亮燈。珠江之畔,鵝潭之濱,一艘潔白溫潤的文化巨輪揚帆遠航。

白鵝潭藝術中心由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廣東文學館共同構成,東西長350米,高度78.5米,地上11層,地下2層。

該藝術中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團隊領銜設計,建築設計取“鵝潭寫意,雲山藝境”之韻味,通過“時光拱廊”将三個場館連為一體,形似一艘即将啟航的白色“巨輪”。

橫跨兩岸的重量級超限大跨度雙層連廊提升工程,榮獲了中國建築鋼結構行業工程品質最高榮譽——中國鋼結構金獎。

【視訊】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這艘長近360米的“文化巨輪”位于廣州“十三行”所在地白鵝潭一帶,與同處于沿岸的白天鵝飯店、太古倉碼頭、沙面等景觀交相輝映,又與廣州塔、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大劇院等文旅地标隔江呼應。

它既有深厚的海絲文化底蘊和商貿基因,也勾勒出面向未來的文化景觀天際線,打造新的嶺南文化标志地。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何鏡堂,深度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建築設計理念、文化内涵與時代特征。

【視訊】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嶺南文化“巨輪”揚帆遠航

羊城晚報:請您談談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設計理念?

何鏡堂: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建成,是廣東文化走向大灣區、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節點。我們用一種現代的手法表現出時代的興旺發達,藝術中心将成為廣東建設經濟大省、文化強省的重要場景和重要陣地。

藝術中心的總體創作理念為“兩觀三性論”——建築要兼具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同時展現出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融合。

【視訊】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從某種意義上說,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與廣東文學館彼此獨立、各有特點。

廣東美術館陳列了大量嶺南畫派的精品力作,是以整體内部空間是流通的,可以根據布展需求進行改變。此外館内的背景牆均是淺色的,能夠讓觀衆一下子看到藝術品。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主要陳列傳統的非遺藝術品,而廣東文學館則是一個學習、研究與互動的場所。

而從建築角度來說,三個場館的功能互相溝通,共同構成文化“巨輪”, 把嶺南文化推向全世界。每個場館的建築設計都根據各自的使用功能來決定,展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種流動性和可持續性為三館的内外溝通、相容開放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也展現出嶺南文化實幹、通融和創新的特點。

藝術中心呈現從兩側向中心逐漸擡升的疊級造型,呼應珠江邊的高度控制線。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猶如停靠珠江邊的文化巨輪。這恰恰是嶺南地域、文化與時代的高度融合,顯現出老城市新活力,象征着嶺南文化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羊城晚報:藝術中心有怎樣的建築特點?

何鏡堂:首先是對原有地塊的改造,我們的設計團隊将原來距離江邊約40米的馬路改為從建築底部穿過,最終保留了寬60米、高10米的完整界面,建成了一個架空的公共廣場。

市民能夠站在藝術中心中庭,穿過“時光拱廊”,在三個場館間自由行走,把白鵝潭的美景盡收眼底,享受藝術與自然的雙重滿足。

其次是建築外立面幕牆大量采用潔白的陶瓷闆和玻璃,既對應了白天鵝的“白”,也擦亮了瓷器這張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幕牆線條呈不規則扭轉,使用大量斜面堆疊而成,高低錯落減少遮擋,符合濱水建築的特性。

【視訊】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此外,為了嚴格遵守城市規劃的要求,架空層公共廣場的第一層高度隻有30米,第二層高度不超過50米,第三層高度不超80米。我們運用了大量斜面堆疊出立體的、高低錯落的形态,打造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空間。希望觀衆在岸上就能看到這艘“巨輪”,走上平台後不管在哪個角度,都能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

根植嶺南傳統建築的文化基因

羊城晚報:您如何了解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與白鵝潭之間的關系?

何鏡堂:白鵝潭一帶是廣州“十三行”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海絲文化底蘊和商貿基因。三江交彙孕育人文灣區,這裡不僅有着開闊的濱江視野,也是最能展現“老城市新活力”的地方。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位于珠江最寬處,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起點,與廣州十三行、永慶坊、文化公園等文化地标相連,展現了千年商都的開放繁榮,傳承因水而興的城市發展脈絡。

從曆史上看,白鵝潭水陸相連的多元共享空間延續至今。飛跨兩岸、橫貫中央的巨型拱橋,寓意廣州發揮着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樞紐作用,又寓意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交融互通。

【視訊】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羊城晚報: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在哪些方面展現了嶺南特色、廣府文化?

何鏡堂:廣州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雲山珠水”的城市格局,受氣候影響,嶺南建築在選材上對遮陽、通風、隔熱、防潮有一定要求。我們從很多廣府建築中可以發現,廣州人喜歡室内外相融合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

白鵝潭藝術中心根植嶺南傳統建築的文化基因,凸顯開放、通透的特點。市民可以從廣場自由進入三個場館,場館之間建有平台聯通,與室外環境相融。市民通過視角的轉換,既能近距離欣賞室内展陳效果,也能在三層拱廊的最高處遠眺絕美江景。

【視訊】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城市與生态的和諧共生

羊城晚報:您對藝術中心的未來有怎樣的期許?

何鏡堂:在我看來,好的建築應當将地域、文化、時代融為一體,讓觀者的内心和思想得到升華。曆史上能夠流傳下來的建築作品,至今仍在發揮重要的文化作用。是以我希望藝術中心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夠通過建築的語言、空間的總結,讓市民久久回味。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理念中,公共空間的營造是居于首位的。人文灣區就是要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我一直強調保留最有活力的濱江公共空間,為市民打造宜業宜遊、宜居的優質生活圈,提升廣州的整體城市形象。

【視訊】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除了公共性,我們還要注重珠江岸線的生态性和審美性,保持水清岸綠的自然環境。“鵝潭飛虹”的通廊讓來自四海的人都能夠到達,可以說内部看得見文脈,外部望得見山水。

事實上,并不存在“一百分”的建築,建築沒有唯一性,我希望把答案交給即将前來體驗的市民。我們的團隊在建設過程中秉持着匠人精神,我相信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一定是有人氣和流量的,也将帶動周邊的文化發展和城市活力。

文 | 記者 梁善茵 朱紹傑 周欣怡圖 | 記者 鐘振彬 梁喻 部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