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视频】岭南文化“巨轮”诞生记:何镜堂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作者:羊城派

4月21日晚,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首次全面亮灯。珠江之畔,鹅潭之滨,一艘洁白温润的文化巨轮扬帆远航。

白鹅潭艺术中心由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共同构成,东西长350米,高度78.5米,地上11层,地下2层。

该艺术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领衔设计,建筑设计取“鹅潭写意,云山艺境”之韵味,通过“时光拱廊”将三个场馆连为一体,形似一艘即将启航的白色“巨轮”。

横跨两岸的重量级超限大跨度双层连廊提升工程,荣获了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

【视频】岭南文化“巨轮”诞生记:何镜堂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这艘长近360米的“文化巨轮”位于广州“十三行”所在地白鹅潭一带,与同处于沿岸的白天鹅宾馆、太古仓码头、沙面等景观交相辉映,又与广州塔、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等文旅地标隔江呼应。

它既有深厚的海丝文化底蕴和商贸基因,也勾勒出面向未来的文化景观天际线,打造新的岭南文化标志地。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深度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

【视频】岭南文化“巨轮”诞生记:何镜堂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岭南文化“巨轮”扬帆远航

羊城晚报:请您谈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

何镜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建成,是广东文化走向大湾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用一种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时代的兴旺发达,艺术中心将成为广东建设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重要场景和重要阵地。

艺术中心的总体创作理念为“两观三性论”——建筑要兼具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视频】岭南文化“巨轮”诞生记:何镜堂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广东文学馆彼此独立、各有特点。

广东美术馆陈列了大量岭南画派的精品力作,因此整体内部空间是流通的,可以根据布展需求进行改变。此外馆内的背景墙均是浅色的,能够让观众一下子看到艺术品。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主要陈列传统的非遗艺术品,而广东文学馆则是一个学习、研究与互动的场所。

而从建筑角度来说,三个场馆的功能互相沟通,共同构成文化“巨轮”, 把岭南文化推向全世界。每个场馆的建筑设计都根据各自的使用功能来决定,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流动性和可持续性为三馆的内外沟通、兼容开放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也体现出岭南文化实干、通融和创新的特点。

艺术中心呈现从两侧向中心逐渐抬升的叠级造型,呼应珠江边的高度控制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犹如停靠珠江边的文化巨轮。这恰恰是岭南地域、文化与时代的高度融合,显现出老城市新活力,象征着岭南文化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羊城晚报:艺术中心有怎样的建筑特点?

何镜堂:首先是对原有地块的改造,我们的设计团队将原来距离江边约40米的马路改为从建筑底部穿过,最终保留了宽60米、高10米的完整界面,建成了一个架空的公共广场。

市民能够站在艺术中心中庭,穿过“时光拱廊”,在三个场馆间自由行走,把白鹅潭的美景尽收眼底,享受艺术与自然的双重满足。

其次是建筑外立面幕墙大量采用洁白的陶瓷板和玻璃,既对应了白天鹅的“白”,也擦亮了瓷器这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幕墙线条呈不规则扭转,使用大量斜面堆叠而成,高低错落减少遮挡,符合滨水建筑的特性。

【视频】岭南文化“巨轮”诞生记:何镜堂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此外,为了严格遵守城市规划的要求,架空层公共广场的第一层高度只有30米,第二层高度不超过50米,第三层高度不超80米。我们运用了大量斜面堆叠出立体的、高低错落的形态,打造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空间。希望观众在岸上就能看到这艘“巨轮”,走上平台后不管在哪个角度,都能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根植岭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

羊城晚报:您如何理解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与白鹅潭之间的关系?

何镜堂:白鹅潭一带是广州“十三行”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海丝文化底蕴和商贸基因。三江交汇孕育人文湾区,这里不仅有着开阔的滨江视野,也是最能体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地方。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位于珠江最宽处,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起点,与广州十三行、永庆坊、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相连,体现了千年商都的开放繁荣,传承因水而兴的城市发展脉络。

从历史上看,白鹅潭水陆相连的多元共享空间延续至今。飞跨两岸、横贯中央的巨型拱桥,寓意广州发挥着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枢纽作用,又寓意大湾区及世界各地的交融互通。

【视频】岭南文化“巨轮”诞生记:何镜堂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羊城晚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岭南特色、广府文化?

何镜堂:广州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云山珠水”的城市格局,受气候影响,岭南建筑在选材上对遮阳、通风、隔热、防潮有一定要求。我们从很多广府建筑中可以发现,广州人喜欢室内外相融合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白鹅潭艺术中心根植岭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凸显开放、通透的特点。市民可以从广场自由进入三个场馆,场馆之间建有平台联通,与室外环境相融。市民通过视角的转换,既能近距离欣赏室内展陈效果,也能在三层拱廊的最高处远眺绝美江景。

【视频】岭南文化“巨轮”诞生记:何镜堂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羊城晚报:您对艺术中心的未来有怎样的期许?

何镜堂:在我看来,好的建筑应当将地域、文化、时代融为一体,让观者的内心和思想得到升华。历史上能够流传下来的建筑作品,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文化作用。因此我希望艺术中心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通过建筑的语言、空间的总结,让市民久久回味。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中,公共空间的营造是居于首位的。人文湾区就是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一直强调保留最有活力的滨江公共空间,为市民打造宜业宜游、宜居的优质生活圈,提升广州的整体城市形象。

【视频】岭南文化“巨轮”诞生记:何镜堂解析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

除了公共性,我们还要注重珠江岸线的生态性和审美性,保持水清岸绿的自然环境。“鹅潭飞虹”的通廊让来自四海的人都能够到达,可以说内部看得见文脉,外部望得见山水。

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百分”的建筑,建筑没有唯一性,我希望把答案交给即将前来体验的市民。我们的团队在建设过程中秉持着匠人精神,我相信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一定是有人气和流量的,也将带动周边的文化发展和城市活力。

文 | 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周欣怡图 | 记者 钟振彬 梁喻 部分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