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門提督與清朝的政治争鬥

作者:海南小甲
九門提督與清朝的政治争鬥

清代,九門提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職位,其掌管的步軍統領衙門所承擔的任務關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可以影響到皇帝的廢立。唯其如此,九門提督在清代曆次宮廷争權鬥争中均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非滿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擔任此職。

清代,京師内城共有城門9座,分别為:正陽、崇文、宣武、朝陽、東直、阜城、西直、德勝、安定。京師的衛戍、警備和治安保衛機構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通稱“步軍統領衙門”,長官簡稱“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九門提督統領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即“巡捕營”),所部的具體任務是分泛駐守、稽查城門、緝捕盜賊、申禁巡夜等。

統領步軍位高權重

步軍統領創設于清初,後經曆了數次變遷。原來隻統轄八旗的步兵營,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門事務(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官銜全稱遂改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為“步軍統領衙門”,十二年(1734),在宣武門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9年後遷至北城帽兒胡同,又稱“北衙門”(同為負責審案的刑部因設在南城稱“南衙門”)。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設左、右兩營,變成中、南、北、左、右5營,故該衙門的主官改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九門提督負責京師的警衛、治安,初為正二品,嘉慶四年(1799)改為從一品。其統率的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且人員精幹,裝備精良。從機構、人員、職掌來看,步軍統領衙門除衙門本部外,還下設八旗步軍營、巡捕五營、内外城十六門管理機構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門。步軍統領之下設有左、右翼總兵各一人,與步軍統領同堂辦公;八旗步兵營主要駐守内城,設有左、右翼尉各一人(秩正三品)。

巡捕五營分布于外城和四郊,總計23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中營駐紮于圓明園一帶,由副将(從二品,隸屬于總兵)一員帶領,下分5汛;南營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轄6汛;北營分防北郊,左營分防東郊,右營分防西郊,以上3營均各轄4汛。南、北、左、右4營設參将一人、遊擊一人。嘉慶四年,又添設左、右翼總兵各一人,左翼總兵節制南營、左營,右翼總兵統轄北營、右營。

順治十年(1653),于白塔山(今北海瓊島)設定信炮5位,若京城發生暴亂、敵情、火災、爆炸,則憑金牌“奉旨發炮”;内九門也各設信炮5位。白塔發炮,則九門信炮齊鳴。京城駐防官兵聞炮聲後,立即分區集合待命。乾隆八年(1743),信炮及其管理系統移交步軍統領衙門。

正是由于步軍統領衙門所承擔的任務關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可以說,九門提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職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可以影響到皇帝的廢立。唯其如此,九門提督在清代曆次宮廷争權鬥争中均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清朝最高統治者對九門提督的人選極為重視,非滿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擔任此職。

九門提督影響政局

清聖祖玄烨在位61年,皇子間展開了激烈的儲位之争。皇太子兩立兩廢,争儲鬥争錯綜複雜。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危,是日寅刻(淩晨3點至5點),急召諸王子及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隆科多至暢春園病榻前,谕令以皇四子胤禛即位。時胤禛正奉命去齋所緻齋,準備代皇帝主持十五日的南郊大祀。當他聞訊趕到暢春園時,已是巳刻(上午9點至11點)。戌刻(晚上7點到9點)康熙帝去世,隆科多(胤禛的舅父)立即進言,讓胤禛“先定大事”,再辦喪儀。為防止發生變故,時任步軍統領的隆科多立命鐵騎四出,自十四日至十九日關閉京師九門,全城實行戒嚴,直至二十日胤禛正式即皇帝位,步軍統領衙門才解除了京師戒嚴。

百餘年後,清朝的統治早已進入衰世,内憂外患紛至沓來。一方面,國内農民起義烽火連天,太平天國起義席卷了東南半壁;另一方面,英法聯軍攻陷天津,逼近北京,鹹豐帝的六弟恭親王奕訢被授予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留京負責與英法侵略軍議和。議和期間,奕訢的主要得力助手是時任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的文祥。文祥還兼署步軍統領,被委以辦理城防、維持秩序的重任。但當時的權力中心位于被稱為“行在”的熱河(今河北承德),一切政令都由實際操控大權的肅順等人發出。不久,步軍統領一職就落到了肅順集團的核心人物——鄭親王端華的身上。

慈禧太後一生中發動過兩次政變,一次是“辛酉政變”,即聯合恭親王奕訢一舉推翻八大臣輔政體制;第二次則是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發動的鎮壓維新派的“戊戌政變”。這兩次政變都借助了由九門提督統率的禁軍。

鹹豐十一年七月,鹹豐帝病死,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受遺命輔政。當時肅順集團與兩宮皇太後圍繞“贊襄政務”還是“垂簾聽政”展開了激烈鬥争。在這場你死我活的權力鬥争中,“步軍統領”一職顯然又是勢在必争的關鍵職位。由于誰也不能占據絕對優勢,雙方隻能達成暫時妥協:九月初四日,端華讓出步軍統領一職,改由留守京師的瑞常擔任,而端華則“暫署行在步軍統領”,仍統率熱河行宮的禁軍。經過第一階段的較量後,慈禧太後和奕訢決定回到北京後再發動政變。之是以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熱河行宮完全在肅順集團的掌控下,而新任的步軍統領瑞常則是由奕訢、文祥舉薦的,這意味着京師的警衛大權回到了慈禧太後、奕訢集團的掌控中。果然,在回銮後的第二天,兩宮與恭親王便聯手扳倒了以肅順為核心的輔政大臣。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經慈禧太後同意,頒布了“明定國是”诏,維新變法正式開始。但是,維新變法的措施觸動了守舊官僚的利益,慈禧太後随即加快了政變的部署。其親信榮祿早在光緒元年(1875)就兼任步軍統領,二十年(1894)再授步軍統領,并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至戊戌年四月二十七日,榮祿署直隸總督,幾天後又任文淵閣大學士,節制北洋各軍。慈禧太後又命刑部尚書崇禮接過步軍統領的職務,指揮京師禁軍,命懷塔布管理圓明園護軍,派剛毅管理健銳營(常駐香山)。經過這番布置,慈禧太後已将京畿地區以及京師内外、宮禁要地的軍隊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特别是新任九門提督的崇禮,素為慈禧太後賞識,是反對維新變法的清廷元老,他所指揮的京城禁衛軍成了直接鎮壓維新派的劊子手。

八月初六,慈禧太後宣布重新“訓政”,不經過軍機處,直接給刑部尚書兼步軍統領崇禮下達密旨,令捉拿康有為。時康有為已離京南下。八月初八,逮捕了楊銳、劉光第、譚嗣同,初九又逮捕林旭。同一天,慈禧太後向步軍統領衙門發出“上谕”:“張蔭桓、徐緻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均著先行革職,交步軍統領衙門拿解刑部審訊。”也就是由步軍統領衙門捕人,交刑部收監審問。在政變過程中,步軍統領是鎮壓維新派的直接執行者。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你氣質那麼好還來看小甲的文章,喜歡曆史和房産知識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甲,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_^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