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類品牌、人群品牌、場景品牌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本文探讨了品牌發展中的三種不同次元:品類、人群和場景,以及它們的象限延展政策。通過分析不同次元下的品牌定位和營銷政策,解決了品牌在市場競争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增長點的問題。适合對品牌發展和市場定位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品類品牌、人群品牌、場景品牌

01 品類品牌

品類第一,是定位理論的産物。

“為了在容量有限的消費者心智中占據品類,品牌最好的差異化就是成為第一,做品類上司者或開創者,銷量遙遙領先,其次分化品類,做到細分品類的唯一,即細分品類的第一。”

這是尤為底層的思考邏輯。

比如一個人餓了,他會在火鍋、中餐、西餐、快餐甚至友善面等多個品類中選擇。假如選擇了火鍋,才會去猶豫吃海底撈,還是巴奴。

在目前品類已經存在第一了怎麼辦?那就自己創造一個能成為第一的品類。

提到可生食雞蛋品類,會想到黃天鵝,提到蛋白棒品類,會想到ffit8。這些品類,在原本的中國消費市場,幾乎看不到。

創造新品類,最好的方式是給傳統品類加定語。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阿米莉亞·艾爾哈特是第三個單獨飛越大西洋的人是誰?但提到第一個飛越大西洋的女人時,相當一部分人就恍然大悟。

問題是,很多消費新勢力把這一套玩得太透徹。品類詞前面的定語加了兩三個,相關資料也打上了*。

也就是說,把一個足夠細分的品類做成第一,可能沒辦法支撐整個公司的發展。那麼,品類象限延展就成了問題。

品類象限延展的途徑有很多。

戴森從吸塵器開始,延展到吹風機、電風扇。但戴森為什麼不做電鍋、破壁機?因為戴森品類象限延展的圓心,是他的核心技術——高速數位馬達。

什麼産品能用上高速數位馬達,戴森就去做什麼。

福建隐形冠軍達利食品,第一款産品是“美利牌”餅幹,但之後的品類象限延展,做到了膨化食品、糕點、飲料、保健食品等等。

達利食品品類象限延展的圓心其實是管道。

理論而言,他200多萬個經銷網點能賣什麼,他就可以延展什麼。

從更多的消費新勢力而言,他們沒有雄厚的線下管道,主陣地線上上。那麼,他們的核心資産就是使用者資料,即人群。

02 人群品牌

這一群品牌的品類象限延展,就會逐漸過渡到人群品牌。

圍繞人群做生意,品牌會有着力點——産品、營銷都會去核心聚焦最具價值人群,更容易做好産品、做好内容。

圍繞一群人的需求做産品,美團點評其實最先做出表率。

團購、外賣、酒旅、充電寶、打車……王興說,美團做打車的邏輯之一是基于使用者需求,使用者去餐廳需要出行,需要打車。

但以人群為中心的象限延展會出現一個問題,盲目延展——人的需求太多了,難道你要都去做嗎?

就像亞馬遜一度做手機,他們還做過搜尋、Prime。而《财經》也問王興,使用者可能也需要看淘寶,你為什麼不做淘寶呢?

作為美團這種網際網路巨頭,也不是不可以,不然現在也就不可能有美團電商了。

但王興認為,業務象限延展其實是基于能力的。就像網約車和外賣的能力很像——偏線下結合、各個城市布點、用網際網路提升體驗、降低成本。

和戴森一樣,用同一種核心能力優勢,去做不同的事。

而從另一個視角來看,當你發現自己的使用者人群的需求太多了,可能是你對人群畫像的顆粒度還不夠細。

如果你不是極具網絡效應的品牌,那就細化品牌人群。

母嬰品牌 Babycare,就把品牌人群确定為新生媽媽。圍繞這一群人提供完整的育兒解決方案。

圍繞這一群人,Babycare變身“母嬰界南極人”,坐擁3萬多個SKU。但你會發現,新生媽媽也需要淘寶和打車,但Babycare沒有去做,因為她們不隻是新生媽媽的需求。

人群品牌一度獲得資本青睐。

嘉禦基金衛哲就提到,得25歲女性得天下。他在交流泡泡瑪特時說,25歲女性喜歡好玩好用的産品,具體表現是可曬性,能夠拍照發朋友圈。

是以潮玩,做人群品牌很合适。潮玩的女性使用者比例很高,就算是電子煙,女性也将近40%。

而25歲女性最大的能量,是能夠幫助品牌實作人群溢出。

因為小女生希望自己成熟一點,她們會擡頭看25歲的女性在消費什麼;35歲+女性可能想讓自己年輕一點,也會低頭看25歲的女性消費什麼。

此外, 25歲女性可能很快就會結婚,她們會影響另一半男性的消費,甚至未來的孩子,以及主導整個家庭的消費。

很多人說,25歲女性也會老,怎麼辦?但也會有很多24歲的女性變成25歲啊。

當我們談到25歲女性會老時,其實是在談一個使用者的生命周期。

對此,資本也會設計以生命周期為經營邏輯的人群品牌矩陣。

複星系,此前就曾建構過一個消費矩陣:

家庭組建時有戒指、黃金等,代表品牌如老廟黃金;

孕育時有備孕保健、嬰幼兒産品,代表品牌如寶寶樹孕育;

親子階段提供寶寶用品、早教課程,代表品牌如親寶寶;

而立之年還有職場穿搭、家庭旅遊等服務,代表品牌如Thomas Cook 托邁酷客;

到銀發時還有安養服務、定期健檢等,代表品牌如複星星堡。

03 場景品牌

但我們也看到,很多品牌并沒有在“品類”“人群”次元上做營銷,而是直接跨越到場景層面。

比如重慶有一個類似雞肉湯鍋的品牌,就打出了“不吃火鍋,就吃李子壩梁山雞”的廣告語。

對于使用者而言,不吃火鍋,自己還有其他很多種選擇,比如幹鍋、烤魚、小面。

李子壩梁山雞這個營銷,主打的就是一個場景——人們不想吃本地人首選的火鍋品類時,在讨論吃什麼的場景。

這個時候,李子壩梁山雞就成為了第一個想到品牌。後來到成都,“不吃火鍋,就吃烤匠”的傳播,同樣推動了一家烤魚品牌的崛起。

營銷競争,開始聚焦到場景。

當然,這并不是一個新鮮事兒。“收禮隻收腦白金”“累了困了喝紅牛”“吃完喝完嚼益達”等經典的廣告傳播,都跳脫了品類,進入了場景。

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場景之内。

2022年8月開始,我便對這樣的品牌嘗試着定義為——場景品牌。

場景品牌的搭建,其實有兩方面優勢:

首先,做大場景,它能夠擡升品牌的增長天花闆。

腦白金的場景是送禮,盡管禮品市場還有其他保健品牌,茶葉、煙酒等其他品類,腦白金卻成為了送禮場景第一品牌。這也是其成立兩年,便做到12億銷售額(2000年)。

要知道,當年太陽神、三株口服液、紅桃K、昂立雲集的保健品市場本身已是紅海。腦白金重構産品場景,直接為自己找到了藍海市場。

同樣的,國内茶葉品牌一直做不大,小罐茶卻直達送禮場景,走出了一個标杆。買小罐茶送人,送的是茶嗎?送的就是明碼标價的心意。

放在以前,送一餅老班章給客戶,你說價值2萬,他可能覺得是拼多多花9塊9買的。

其次,聚焦場景,它能夠與品類巨頭形成錯位競争。

喝咖啡的場景,在星巴克的引領下幾乎都是第三空間。此後多年,COSTA的黑色皮質雙人沙發、漫咖啡做舊和類似手工制作的座椅等,都是在第三空間的場景下與其競争。

但遺憾的是,星巴克早已搶占了第三空間的心智定位。COSTA等後來者的同質化跟随,說到底都隻是為了混個臉熟,幫星巴克加速教育市場消費習慣罷了。

如何與這樣的咖啡巨頭形成錯位競争?聚焦其他場景。

比如瑞幸咖啡,作為一個外賣起家的咖啡品牌,它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并不是星巴克那種第三空間,而更多是通勤咖啡。

為了快速搶占這個場景心智下的品牌份額,瑞幸咖啡在财務造假事件曝光之後,立即直營轉加盟,用5000+店鋪搶占寫字樓,用規模宣示自己的場景競争力。

此外,大規模場景植入,比如熱播劇《請叫我總監》,資本公司那些經理、總監,上下班期間都喝瑞幸。

在這個場景下,使用者需要怎樣的産品?

第一應該是通勤要求的快。

是以瑞幸為門店曾定下一個規矩,“兩分鐘内完成一份訂單”。無論訂單内是一杯,還是多達十餘杯。

這放到星巴克就沒有必要了。人們來這裡,本身就是享受慢生活。

第二應該是更好喝。

在星巴克,人們對于第三空間的需求遠大于咖啡本身。但通勤咖啡的真實需求,就是要真正喝上一杯咖啡,不然買瓶農夫山泉更快。

這個時候,瑞幸口中的WBC世界咖啡師冠軍團隊專業調配、首選埃塞俄比亞日曬西達摩豆、上等阿拉比卡當季生豆等,就有必要去烘托了。

如果說瑞幸的心智搶占是高舉高打,不太适合中小創業者,那麼江小白表達瓶的場景設計,你應該把它學會。

白酒行業細分場景至少有五個:商務接待、宴席、家宴、休閑飲用、禮品等。

茅台、五糧液等傳統品牌,主要盤踞在商務、宴請乃至禮品等市場,但江小白選擇了最小的休閑飲用。

創業初期,他們主要打的點是“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切入的是三五好友在路邊攤的四方小桌上吃燒烤的場景。

至于到底是不是年輕人,已經不重要了。是以大家在說江小白是年輕小酒品類時,其實是不夠恰當的。

在這樣的場景下,使用者的需求又是什麼呢?

需要茅台那樣的身份象征和陳年佳釀口感嗎?顯然不是。他們可能需要的是

一個表達情緒的載體,或者是創造話題的切入口。

表達瓶上的情懷文案,其實才是江小白搶占這一場景的關鍵。通過在微網誌、抖音包括現在的小紅書上,不斷去做相應的場景引導,江小白幾乎成為了這個場景下使用者選擇的唯一。

此前與朋友在路邊約燒烤,他上來的第一句話是“喝江小白還是喝啤酒?”

而不是“喝白酒還是喝啤酒?”

這意味着,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心智中,這種場景隻要喝白酒,那就江小白。場景細分,讓這個品牌在闆結的白酒行業中生長了起來。

作者:黃曉軍;公衆号:黃曉軍(ID:JingyanLab)

本文由 @黃曉軍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