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滬開啟訪華行程 兩次訪華有何不同?

作者:海峽網絡

2024-04-25 14:02

來源:環球網

連結已複制

字型:小大

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于24日至26日訪華。這是布林肯繼去年6月之後,再度訪華。據中國外交部介紹,布林肯此次訪華,是中美落實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共識,保持對話、管控分歧、推進合作、加強國際事務協調的一部分。美媒表示,布林肯上次訪華正值美中關系高度緊張的時刻,通路意在穩定雙邊關系。如今,兩國關系有所緩和,布林肯再度訪華顯示拜登政府努力推進對華接觸。一方面,希望保持雙方溝通管道暢通;另一方面,在全球局勢動蕩的背景下,尋求加強美中關系以彌合一些分歧,解決一些關切。多名美國事務專家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雙方披露的資訊來看,中美在布林肯此訪中聚焦的議題和訴求仍有不小的“溫差”,不過,兩國在拜登本屆任期結束前保持關系基本穩定的問題上有共同的“近期目标”。這意味着兩國目前将暫時繼續通過常态化的高官互訪維持溝通管道,管控基本分歧,但要再進一步則有不小的挑戰。

兩次訪華有何不同

24日下午,布林肯抵達上海,開啟任内第二次訪華行程。布林肯啟程前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表示,将與中方展開持續的、直接的面對面會談,“這對于在對美國人民和世界最重要的議題上取得進展至關重要”。據美國國務院介紹,此次随布林肯同行的美國官員包括4月剛結束訪華的助理國務卿康達,負責國際麻醉品和執法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托德·羅賓遜,負責網絡空間和數字政策局的巡回大使納撒尼爾·菲克,以及負責公共外交事務的副國務卿伊麗莎白·艾倫。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對比去年6月布林肯任内首次訪華,這次在氛圍與安排上都顯得有所不同。從措辭上看,上次中方的官宣是通路“經中美雙方商定”,這次則是“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并且中國外交部還對布林肯來訪表示“歡迎”。從時間上看,上次是兩天,這次加長至3天。從行程上看,上次隻通路北京,這次除北京外還增加上海一站。

路透社24日稱,布林肯将于26日前往北京并會見王毅。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稱,布林肯将和中方官員商讨一系列雙邊、區域和全球議題,包括中東危機、俄烏沖突、台海兩岸關系和南海問題等。此外,布林肯還将圍繞兩國元首去年11月達成的共識商讨後續工作,包括恢複兩國禁毒合作、軍事溝通、人工智能和民間交流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刁大明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布林肯來訪是在基于兩國元首外交定向、把舵、領航、指明中美關系大方向的背景下,來落實兩國元首共識的一次通路。将布林肯去年6月以來的兩次訪華連起來看,也呈現出比較穩定的間奏,這有助于進一步保持中美充分溝通、穩定互動的态勢。美國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丹尼斯·西蒙認為,布林肯之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第二次訪華,說明美國也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希望與中方保持對話,可以合作解決世界上一些更為緊迫的課題。美方既要競争,也要合作。目前美方試圖找出一種方法管控中美之間的競争,至少可以營造出一種能夠坦率交談的環境。

雙方最想談什麼

布林肯訪華前夕,中美雙方分别“吹風”,介紹各自在此訪期間的目标與訴求。4月22日,中國外交部美大司負責人表示,對布林肯此次通路,中方主要聚焦于五大目标:樹立正确認知、加強對話、有效管控分歧、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此外,中方将重點就台灣、經貿科技、南海等問題闡明嚴正立場、提出明确要求。美國國務院官員日前介紹稱,布林肯此行有3個主要目标:第一,在關鍵問題上取得進展;第二,明确、直接地傳達對雙邊、區域以及全球性議題的關切;第三,負責任地管理競争,以免導緻誤判或沖突。

新加坡《聯合早報》24日稱,站在華盛頓的角度,上述3個目标中,最優先的是在關鍵問題上争取突破。由于俄羅斯正在俄烏沖突中取得重要進展,阻止中國“加大對俄羅斯的支援”,相信是布林肯的最主要關切。從中方角度來看,“樹立正确認知”被排在第一位,這在北京看來是中美關系困難的根本症結,即美國對華認知出現了偏差,而理清這個問題才是最實在的。

對于中美聚焦的議題和目标存在的“溫差”,美國克裡斯多夫紐波特大學助理教授孫太一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一大原因在于兩國外交政策底層邏輯不同。“美方認為可以在高科技領域打壓中國,在俄烏議題上以金融制裁威脅中方改變立場,但在芬太尼、軍事交流、應對氣變等領域可以繼續和中國深化合作,因為兩者是‘一碼歸一碼’。”他表示,但中方的外交思路是“綱舉目張”,得先把大關系捋順,隻有宏觀層面确定了善意,具體問題才有可能推動。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成昊認為,雖然中美在認知上有差距,但在一點上存在共識,即在拜登本屆任期内保持中美關系總體穩定,這是雙方一個共同的“近期目标”。在此基礎上,布林肯此次訪華有望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延續和落實元首會晤的精神,并推動工作層的繼續交流與合作。

“外交籌碼”不會取得預期效果

近期,中美間的互動呈現出更加複雜的表現。一方面,雙方的互動明顯較去年更為頻密:4月以來,多位美國政府高官訪華。4日至9日,美國财政部長耶倫通路中國;14日至16日,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中國事務進階主任貝莎蘭也在北京與中國外交官員會面。16日,大陸防部長董軍應約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視訊通話,這是中美防長時隔一年多以來的首次通話。

但另一方面,美國在科技、經濟、台海等問題上對中國繼續步步緊逼。《紐約時報》24日稱,就在布林肯專機抵達上海的幾個小時前,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一攬子法案,涉及“援助台灣”以及要求中國科技公司位元組跳動剝離視訊社交平台TikTok在美業務等内容。美聯社稱,該法案的通過将使本已錯綜複雜的美中關系更加棘手。

“為布林肯訪華提供‘外交籌碼’”,《華爾街日報》2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為了阻止“中國對俄軍工業的支援”,美國正在起草可能切斷部分中國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聯系的制裁措施。不過,就在《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刊出後幾小時,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向路透社放出消息,稱華盛頓已初步讨論了上述制裁措施,但近期沒有實施這些措施的計劃,并表示官員們希望通過外交手段避免采取此類行動。俄衛星通訊社24日援引專家的話稱,美方在會談前通常會通過輿論施壓以尋求更多談判空間,但這種政策在與中方的會晤中不會取得預期效果。中國将堅定地維護其戰略立場,不會受外部輿論影響。

孫太一認為,在美國大選年,政客打“中國牌”是消耗政治資本最少、收益卻很大的操作,包括拜登在内的總統候選人都至少會在言語上對中國更具敵意,尤其是那些關乎搖擺州選民利益的諸如汽車、鋼鐵制造業這一類的話題。美方在高科技領域的對華打壓也可能會變本加厲。“是以,中美關系接下來的挑戰很大程度上會基于美國内政尤其是選舉政治的動向。”孫成昊認為,今年中美關系面臨的一大風險點是5月20日前後賴清德發表的所謂“就職演講”會傳遞出怎樣的資訊,美國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後會有什麼樣的舉動。第二大風險點在南海,如果美國繼續強力支援菲律賓主動挑釁中國,南海局勢和中美關系也會面臨更大的不确定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