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林肯開啟任内第二次訪華行程,中美可能談出怎樣的結果?

作者:海峽網絡

2024-04-25 14:11

來源:環球時報

連結已複制

字型:小大

4月24日下午,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抵達上海,開啟任内的第二次訪華行程。據中美雙方此前釋出的消息,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布林肯于4月24日至26日訪華,此行他将先後到訪上海和北京,預計将會見商界人士,并與中方官員舉行會談。

在三天的訪華行程中,中美雙方将談什麼,怎麼談,可能達成什麼結果?此訪對接下來中美關系的走向有何影響?多名美國事務專家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雙方披露的資訊來看,中美在此訪中聚焦的議題和訴求仍有不小的“溫差”,不過,兩國在拜登本屆任期結束前保持中美關系基本穩定的問題上有共同的“近期目标”。這意味着兩國目前将暫時繼續通過常态化的高官互訪維持溝通管道,管控基本分歧,但要再進一步則有相當大的挑戰。

訪前中美各自“吹風”,“溫差”明顯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布林肯訪華前夕,中美雙方分别“吹風”,介紹各自在此訪期間的目标與訴求。據美國國務院進階官員19日在一場電話簡報會上介紹,布林肯此行有三個目标:在關鍵議題上取得進展;就雙邊、區域和全球議題明确和直接地表達關切;負責任地管控競争,避免誤判或沖突。随後,美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在通報布林肯行程時也透露,布林肯将與中國讨論中東危機、俄烏沖突、台海和南海問題等。

而中國外交部美大司負責人則在22日就布林肯訪華向媒體介紹情況時表示,對布林肯此次通路,中方主要聚焦于五大目标:樹立正确認知、加強對話、有效管控分歧、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其中,“樹立正确認知”被排在第一位。

顯然,中美聚焦的議題和目标有不小的“溫差”。克裡斯多夫紐波特大學助理教授孫太一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出現“溫差”的一大原因在于兩國外交政策底層邏輯不同。“美方喜歡就事論事,他們認為可以在高科技領域打壓中國,在俄烏議題上以金融制裁威脅中方改變立場,但在芬太尼、軍事交流、應對氣變等領域可以繼續和中國深化合作,因為兩者是‘一碼歸一碼’。”他表示,但中方的外交思路是“綱舉目張”,得先把大關系捋順,隻有宏觀層面确定了善意,具體問題才有可能推動。

他認為,中美間的認知和行事風格差異,意味着兩國目前隻可能暫時通過加強對話、維持溝通管道,做到基本管控分歧,而要再進一步則有相當大的挑戰。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于去年布林肯訪華的“一波三折”,布林肯此次訪華相對比較順暢,這和舊金山會晤後,中美保持高層交往的勢頭有關系。不過,很難期待布林肯這次訪華中美能談出大的積極進展。

“華盛頓把中國視為美國最主要的戰略競争對手和最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的判斷仍未改變,這也是其進行中美關系的基本思路。是以,才有了美國一邊打壓防範中國,一邊又要求中國在一系列美方關心的問題上合作甚至‘讓步’的政策。”他表示,但在中國看來,美國對中國的基本判斷就是錯誤的,在錯誤的判斷和政策的基礎上,中美關系無法真正搞好,“這也是中國為什麼強調,要先糾正美國對華的錯誤認知。”

不過,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成昊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認為,雖然雙方在目标和認知上有差距,但在一點上中美存在共識,即在拜登本屆任期内保持中美關系的總體穩定,這是雙方一個共同的“近期目标”。在此基礎上,布林肯此次訪華有望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延續和落實元首會晤的精神,并推動工作層的繼續交流與合作。

4月2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習近平強調,戰略認知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必須扣好的“第一粒紐扣”。中美這樣兩個大國,不能不來往、不打交道,更不能沖突對抗,應該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赢,繼續沿着穩定、健康、可持續的道路向前走,而不應該走回頭路。習近平指出,今年的中美關系要堅持幾條大的原則。一是以和為貴,堅守不沖突不對抗的底線,不斷提升對中美關系的正面預期。二是以穩為重,不折騰、不挑事、不越界,保持中美關系總體穩定。三是以信為本,用行動兌現各自承諾,将“舊金山願景”轉為“實景”。雙方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加強對話,以慎重的态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進合作,以負責的擔當加強國際協調。

一次“暗流湧動”下的通路

“眼下中美關系表面上看似趨穩,實際上卻暗流湧動,雙邊關系在科技、經貿等多方面都在經受考驗。”新加坡《聯合早報》24日這樣評論稱。

近期,中美間的互動呈現出更加複雜的表現。一方面,雙方的互動明顯較去年更為頻密:就在布林肯此次訪華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在北京會見了美國阿斯彭學會代表團,雙方就共同落實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共識、推動兩國關系穩定發展以及共同感興趣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4月4日至9日,美國财長耶倫訪華,随後的4月16日,中美金融工作組和中美經濟工作組分别舉行第四次會議;4月16日,中國國防部長董軍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視訊通話,這也是中美兩國防長時隔一年多以來的首次通話。

但另一方面,美國在科技、經濟、台海等問題上對中國繼續步步緊逼。就在布林肯訪華前夕,美國國會通過包括對台灣的援助法案等多個涉華法案,而美國媒體也曝出,華盛頓正在研究制裁措施将中國部分銀行排除在全球金融體系之外,借此“阻止北京對俄羅斯軍事生産的商業支援”。上周,美國總統拜登則稱,準備推出多項針對中國的貿易措施,包括提高中國鋼鐵和鋁産品的進口關稅。

“美方的所作所為,讓中國對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仍然充滿嚴重的懷疑,對美方近期的一系列動作更是強烈不滿。當美國隻關注自己的利益訴求,隻向對方提出不合理的關切,這一關系的基礎上,能談出什麼東西呢?”吳心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反問。

孫太一則對《環球時報》表示,對華盛頓來說,如果真的推出制裁中國銀行等措施,對美國自身和美元的國際地位也會産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我認為美國尋求達成的局面是,讓中方感覺這是有效威懾,主動改變與俄羅斯的貿易内容和方式,進而隻讓中俄受到影響,美方自己則無需承擔推出制裁措施帶來的後果。”

但他表示,制裁的威脅将再次動搖中美關系的基石。“其實我們很期待布林肯此行能改變美國人赴華旅行的建議等級,讓更多的民間交流得以實作,不要人為地設定障礙,讓未來幾年能有5萬美國學生赴華學習。但這樣潛在的積極進展可能會被制裁的陰影籠罩,再次動搖中美關系的基石。”

通路後,中美關系将何去何從?

今年正值美國大選年,到今年年底前,中美關系将何去何從?布林肯此訪将如何影響到下一階段的中美關系?對此,孫太一認為,接下來一段時間中美關系将依舊充滿變數。“一方面,舊金山會晤讓雙方關系止跌企穩,而月初的元首通話又進一步鞏固了這一趨勢,中美都認識到良好的中美關系對兩國有益,對世界有益。接下來除了芬太尼、兩軍交流、人工智能、應對氣變等領域的合作,我們還有望看到民間交流的進一步恢複,中國市場進一步提升對外資的吸引力等。”

“但另一方面,在美國大選年,政客打‘中國牌’是消耗政治資本最少,收益卻很大的操作,包括拜登在内的各層級候選人都至少會在言語上對中國更充滿敵意,尤其是那些關乎搖擺州選民利益的諸如汽車、鋼鐵制造業這一類的話題。美方在高科技領域的對華打壓也可能會變本加厲。是以,中美關系接下來的挑戰很大程度上會基于美國内政尤其是選舉政治的動向。”他表示。

孫成昊則認為,今年中美關系面臨的一大風險點是5月20日前後賴清德發表的所謂“就職演講”會傳遞出怎樣的資訊,美國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後會有什麼樣的舉動。如果美國或台當局有過于挑釁的動作,既會沖擊到台海局勢,也會沖擊到中美關系。第二大風險點在南海,如果美國繼續強力支援菲律賓主動挑釁中國,南海局勢和中美關系也會面臨更大的不确定性。

“不能指望中美通過一兩次通路或會晤就解決所有的問題。”他認為,即使在存在分歧的情況下,中美能談的問題仍有許多,比如禁毒合作、氣候治理、人工智能等。“近期,雙方在應對氣變領域的牽頭人都有一些人事上的變化,有必要展開溝通繼續落實相關合作。而啟動人工智能政府間對話也是兩國元首會晤達成的共識,兩國間應該已經有過一些前期磋商,此事有望在布林肯訪華期間再取得一定進展。”

“對拜登政府而言,在俄烏、中東不确定因素繼續增加的情況下,美方已經沒有辦法再顧及一個潛在的亞太地區的摩擦與沖突了——這将更加耗費美國的精力和資源。”孫太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是以,拜登政府正尋求通過高官互訪常态化、例行化,維持中美間的溝通管道,以減少誤判并避免競争失控導緻摩擦。布林肯正是在此背景下接過耶倫的“接力棒”,例行通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