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作者:飛鲸投研

在4月财報季,業績的重要性逐漸顯現。

業績表現好的公司,市場也不吝啬給予關注,貴州茅台、甯德時代、陽光電源、山東黃金、傳音控股等公司熱度本來就高,有了業績加持更加不得了。

長虹美菱、微芯生物、萬安科技、超圖軟體等小而美公司也由于出色的業績擁有成為黑馬的潛力。

而2023年半導體行業内的公司卻沒那麼好過。

在截止到4月24日已經披露年報的123家公司中,隻有43家實作淨利潤同比增長,多數公司既要抵抗下行的周期,又要承擔高研發投入帶來的壓力。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中芯國際、華虹公司、晶合內建、長電科技、通富微電等晶片制造商就因為行業去庫存而訂單大幅減少。

不過,有一個細分領域的晶片制造除外,就是汽車晶片。

2023年中國汽車銷量在新能源汽車的驅動下同比增長12%,再加上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汽車内部的MEMS傳感器、IGBT等需求量上升,使汽車晶片制造商擺脫周期下行的影響。

2023年MEMS傳感器生産龍頭賽微電子交出營收同比增長65.39%,淨利潤同比增長241.24%的亮眼成績單。

反觀号稱擁有國内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MEMS晶圓代工廠的芯聯內建,不僅沒有盈利,反而虧損22.62億元。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這也不是芯聯內建首次虧損了,2019年以來它就沒盈利過,累計虧損高達72.84億元,營收倒是從2019年的2.7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53.24億元。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那麼,芯聯內建為什麼會産生這麼大的虧損呢?

晶片制造廠屬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公司,建設一條生産線需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資金用于購買裝置、搭建廠房,是以固定資産很多。

而固定資産需要計提折舊,多數公司折舊年限選擇20-30年,芯聯內建卻選擇5-10年,于是公司2023年折舊及攤銷費用高達34.51億元,直接導緻毛利率都是負的。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不過就算加上折舊攤銷,芯聯內建的盈利能力也不如同行業的其他公司,2023年公司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為17.38%,而賽微電子毛利率29.22%、中芯國際21.89%、燦芯股份26.17%,顯然芯聯內建就是行業墊底的水準。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當然了,短期的虧損并不代表公司未來不能盈利,畢竟特斯拉用了10年才開始扭虧為盈。隻要下遊有需求、隻要公司有技術,何愁大事不能成?

但芯聯內建未來幾年的情況仍舊不容樂觀。

首先,還有大量折舊。

從芯聯內建2023年年報披露的資訊來看,累計折舊為70.05億元,而公司固定資産賬面價值為209.97億元,扣除已經計提的折舊,還有139.92億元的固定資産等待折舊。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更何況還有12.52億在建工程不斷轉入,以及公司2024年可能還會繼續擴充産線,以公司的高達20%的折舊率來看,未來的2-3年折舊還是會使得淨利潤繼續虧損。

其次,技術不完全是自己的。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芯聯內建的确是國内車規級代工龍頭,不僅有MEMS産品,還有MOSFET 、IGBT、SiC MOSFET等用于控制和轉換電能的功率器件,規模還是國内頂尖。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芯聯內建晶圓代工業務分類)

但一開始的第一代絕大多數技術都是中芯國際授權,而不是自主研發,并且中芯國際可以單方面終止授權,即使芯聯內建基于授權技術研發出新一代産品,也會存在隐患。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而且芯聯內建的研發費用并不突出,2023年看起來是芯聯內建大幅提高研發費用到15.29億元,超過同行業的晶合內建和華虹公司。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實際上大幅提高的是實驗儀器等的折舊及攤銷,從2022年的1.87億元增長到5.71億元,真正用在研發上的卻沒提高多少,物料消耗僅增長0.72億元。

這就更不要說和中芯國際相比了,難怪技術需要從别人那裡獲得。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最後,行業競争激烈。

正值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以及低空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必需的MEMS傳感器賽道當然不缺進入者,不少公司都在積極布局。

大陸目前主要包括三類:一類是以科研院為代表的中試線,一類是以賽微電子、華潤微、華虹公司、芯聯內建等為代表的代工線,還有一類是士蘭微、蘇州固锝為代表的垂直一體化IDM線。

這還隻是國内的公司,還有國外的競争者在,雖然芯聯內建在規模上有優勢,但不代表其他公司不會搶奪份額。

況且,2024年3月之後中芯國際合約不再受限制,也可能盯上這塊大蛋糕,到時芯聯內建又将添一勁敵。

1900家機構撤離,巨虧70億,汽車晶片第一龍頭,還有希望嗎?

另外,芯聯內建營收占比7.31%的封裝測試業務就更沒有什麼優勢了,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等國産封裝龍頭均有進行汽車晶片封裝的能力,芯聯內建想與它們競争并不容易。

不過公司的SiC業務值得期待,不僅已經和理想、蔚來、小鵬等車企達成合作,2024年還将建成國内第一條8英寸SiC MOSFET實驗線,進而有望給公司帶來超10億元的營收,但與幾十億的折舊相比還是杯水車薪。

總之,業績為王。

沒有業績,其他都是空頭支票;現在沒有業績,未來幾年還沒有業績的公司,怕是很難有什麼熱度。

截止到2023年底(更新中)芯聯內建有270家機構持倉,與2023年6月的2155家相比,有1885家機構撤離!

以上僅作為上市公司分析使用,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

關注飛鲸投研(id:Feijingtouyan),立即領取最有價值的《成長20:2024年最具有成長潛力的20家公司》投資報告!

來源:飛鲸投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