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庚欣:布林肯此次訪華,可用4句話概括

作者:直新聞
庚欣:布林肯此次訪華,可用4句話概括

4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孔福安迎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直新聞:在中美複雜互動及各種議論之中,布林肯來華通路,您覺得我們應如何接待他?

特約評論員 庚欣:這次布林肯來訪,确實和以往的中美互動略有差別。

這次通路是中方邀請、布林肯應約,中方表示歡迎,這和上一次的通路明顯不同。這表明中美雙方都人認識到,雖然存在着各種分歧,尤其美方也有不少的負面動作,但是雙方依然都希望落實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的共識。同時,給雙方國内以及國際社會都傳遞“中美依然在有效管控分歧和穩定發展,并且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在深入交換意見”的信号。

我用四句話概括這次布林肯訪華:第一句是“走向止跌企穩”。第二句是“交流正在恢複”,第三句話是“大選壓力複雜”,第四句是“沖突仍待解決”。

其中,特别要注意美國大選,因為它對于中美關系是一種複雜、多樣的作用效應。一方面是大家都注意到的,美國大選中炒作中國話題會對美國政府希望穩定中美關系的同時,也必須做出一些針對中國的負面動作。而另一方面,由于大選中美國選民很關注美國的外交政策,據民調有四成選民把美國的外交政策,作為他們首要關心的話題。而拜登在外交層面無論是俄烏還是中東,都展現出拜登缺少判斷力和管控力,真的是乏善可陳。是以,隻有中美關系緩和有為自己加分的空間,這對拜登的大選會有幫助。

是以,雖然有種種阻力幹擾,但這次通路畢竟是在中美出現企穩态勢背景下,“溫度”明顯高于去年。

其實,雙方公布的上述目标,特别是中方的目标,在本質上還是我前不久概括的、中美元首4月2日通話時中方明确提出的“1、2、3結構”:一是“一大定位(即互相認知)”也就是所謂“第一粒紐扣”;二是“兩大分歧(即台灣問題和高科技等摩擦)”,三是“三大原則(即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可以簡稱為“1、2、3結構”,完整涵蓋了中美關系的基本要素,堪稱現實版的“中美相處之道”的主要内容,具有方向的引領性、總體的涵蓋性和具體的針對性,可以視為今後一段時間中美關系發展的總方針,而且也概括了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思路。更通俗地概括,可以簡稱為:明确定位,管控分歧,以和為貴。

這裡特别要指出,這次布林肯來訪前,美國的負面動作太多,很多朋友對于這樣的“美式操作”有點兒讀不懂,或者覺得這樣的話,來還不如不來等,各種唱衰的聲音比較多,這是可以了解的。

其實,回顧曆史,中美合作了多少年,就鬥争了多少年。中美關系是對立統一辯證規律在這前後100年中最突出、最完整的一種展現,并不值得我們大驚小怪。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但同時也是最複雜、最微妙的關系。我們既不要有過高的期待,也不必過度看衰,而應該以過人的智慧,積極作為。

我認為,這時有四句話很重要:

第一句話叫“處亂不驚”。中美之間即使發生了一些雙方或多邊場合的重大變故,我們也應該并可以做到“處亂不驚”,因為無論是雙邊關系的相對穩定性和以和平、發展、合作為主流的時代定位,都決定了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

第二句話是“鬥而不破”,就是在中美雙方産生嚴重分歧,甚至在沖突尖銳時不能不鬥争,在這時候也要保證“鬥而不破”,始終保持鬥争的分寸感和戰略的管控度。

第三句話叫“和而不同”,這是一個方向性的把握,就是我們在目标上不要指望經過一些談判或磨合、鬥争,我們就一定會完全走到一起。好像中美就真的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同時又是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之間處在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宗教、種族,不同的文明背景之下,我們隻能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争取求同存異。實作和平發展、合作共赢。

最後一句話是“锲而不舍”,就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困難,我們都要锲而不舍,保持充分的韌性和耐心,堅韌不拔地一直往前走。

庚欣:布林肯此次訪華,可用4句話概括

直新聞:“5·20”快到了,您對賴清德最近的表态及台海整體局勢走向有什麼看法?

特約評論員 庚欣:賴清德最近在和美國代表團會見時,表明了一個相對溫和的态度。這可以看作是他對“5·20”就任的一個事前表态。當然,這不僅是說給美國人聽,也是說給所有人聽的。大家當然會“聽其言觀其行”。

賴清德這個态度、包括台海局勢整體走勢,都是基于目前的三大現實形勢背景的。

第一是今年年初台灣選舉呈現了島内60%以上選民要求“下架民進黨”,反對“台獨”制造“動蕩”的基本民意訴求。而且在立法院等形成了民進黨“朝小野大”的跛腳式政治格局。這是島内的基本形勢背景。

第二是在兩岸之間早已形成的,由大陸方面全面掌控台海局勢的主動權、主導權和塑造權的基本政治格局。伴随民進黨的“弱勢執政”和大陸方面“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積極作為,兩岸之間的這種力量關系對比更顯突出。

第三是中美關系正在“止跌企穩”。盡管有美國大選的負面影響,但中美“不沖突”、“以和為貴”正在成為中美雙方第一位的共識。如果說中美的“互相認知”是第一粒紐扣,那麼這個“第一粒紐扣”裡邊的第一個重要标志,就是中美“不沖突”,美國所謂“建立護欄”也是這個意思。而這裡所說的“不沖突”或“以和為貴”的最重要表現,首先是台灣。因為在其他問題上,中美之間都不大可能發生重大的沖突風險。隻有台灣問題,可能會成為中美攤牌的一條紅線。是以,中美走向緩和,是台海局勢的大背景。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賴清德做出這樣的表态就不足為奇了。其實,有關台海的局勢,在選前我就曾經預測,即使非綠陣營勝出,由于中美大環境等複雜因素的制約,兩岸關系也不一定就那麼樂觀,就一定能夠馬上走上全面緩和、和平統一的軌道。如果綠營繼續執政,同樣也是因為中美在走向“止跌企穩”,以及島内“朝小野大”政治結構及兩岸關系的有效制約,無論賴清德還是誰,也都跳不出台海雖有動蕩但有驚無險的現有格局。

我把這個格局的特點概括為三個“基本維系”:

一是依然會維系在島内“台獨不得人心”、綠營“朝小野大”、兩岸共屬一個中國的基本事實;二是依然會維系兩岸關系雖有動蕩但堅持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遏制“台獨”的基本格局;三是依然會維系中美涉台事務“風波”不斷,但中方始終掌握着台海局勢主導權、主動權、塑造權的基本關系架構。一些”台獨”分子和外來勢力的幹擾、破壞,改變不了這三個“基本維系”的架構格局。

作者丨庚欣,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