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隧道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作者: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2024年世界隧道大會正在深圳舉行,主題為“隧道讓生活更美好”。目前,全球隧道和地下工程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如何?深圳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隧道建設有何突出亮點,在國際上處于什麼樣的地位?未來,深圳該如何在隧道建設方面繼續發力?

深圳衛視《晚間報道》欄目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進行解讀。

視訊加載中...

2024年世界隧道大會在深開幕

展覽規模與參會人數均創新高

本次大會為期7天,共設定17個主要議題,安排40場專題技術會議和近200場學術報告,線下展覽面積達兩萬平方米。

據了解,此次也是曆屆展覽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屆大會。本屆大會有超過79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機關到場參加,吸引了來自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際隧道和地下空間協會成員國3000多名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會,其中外國專家超過1000人。

隧道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大會還組織與會嘉賓參觀深中通道、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黃木崗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穗莞深城際前皇段區間工程、深圳前海國際樞紐中心項目、明珠灣區跨江通道工程等6項深圳代表性的隧道工程。

隧道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具備怎樣的典型性?陳湘生認為,該隧道有多重難點:

水壓大,相當于在70米深的水下作業,對防水要求很高;

深江鐵路下穿密集舊城區,控制不好可能會形成地面坍塌;

隧道結構如果不考慮海水侵蝕,全壽命周期100年很難實作;

由于隧道為大斷面大直徑,如果安全風險和水文地質工程調查不清楚,容易導緻災變性事故。

“是以,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的典型在于,建設過程中突破了諸多建設難題,滿足營運的安全。”陳湘生說道。

大陸隧道工程全球最多

機械技術全球領先

時隔34年,中國第二次舉辦世界隧道大會,說明大陸隧道工程和技術怎樣的進步和國際地位呢?

陳湘生表示,中國内地已建成的公路隧道超過27000公裡,鐵路隧道超過了23000公裡。無論是難度、長度、科學性,都顯示了大陸在這個領域的進步,其中标志性工程有秦嶺隧道、膠州灣海底隧道,這些風險最大、難度最大的工程,都被技術專家們逐一攻克,說明大陸作為隧道大國正在崛起。

隧道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陳湘生說,“大陸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在近20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過去單一地下空間到現在連片開發地下空間,一體化解決城市立體空間問題,帶動了地下空間高效集約利用。大陸隧道工程在全球不但是數量最多,而且技術越來越先進。”

隧道連接配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讓出行更加便捷

如何全面準确地了解本屆大會主題:“隧道讓生活更美好”?陳湘生認為,大陸地形地貌非常複雜,要想形成四通八達的高鐵網、公路網離不開隧道,例如過去翻秦嶺可能要經過十幾個小時,隧道修成以後約一個小時就可以了。通過隧道讓出行時間縮短,這就是隧道工程為人類生活帶來更美好的前景和感受。

隧道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深圳:累計建成隧道總裡程超過1300公裡

多年來,深圳一直高度重視隧道和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建設,不斷加強隧道工程技術創新應用和産業發展。目前,深圳累計建成隧道總裡程超過1300公裡,其中地鐵總裡程達567公裡,地鐵線網密度居中國城市的首位。

隧道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深圳在海底隧道、地下車站、盾構施工等領域取得一批全球領先的技術成果。例如:即将于今年建成通車的深中通道,是一項世界級“橋、島、隧、水下互通”跨海叢集工程;深圳首條海底隧道“媽灣跨海通道”,則是中國國内最大直徑的越海盾構隧道;深圳立體交通樞紐“濱海大道下沉改造工程”等。

隧道建設技術的不斷突破、疊代,大大提升了城市建設的速度和品質。

深圳填海區隧道建設及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作出引領性探索

目前,深圳已累計建成隧道總裡程超過1300公裡,在哪些方面助推了隧道技術的發展呢?

隧道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陳湘生分享,深圳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在全國是最複雜的地方,被稱為“地質博物館”。是以團隊采用了新技術,例如進行多次擾動土力學性能研究,用小豎井開挖,再用門式梁把隧道拉住,把地鐵控制區土地進行了集約利用,為國家做了引領性研究,也是國際上領先技術。

深圳隧道工程在管理及人文建設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除了填海區,其他地區的隧道建設還面臨着哪些難題,取得了怎樣的突破?

陳湘生說,深圳是濱海城市,填海過程中會遇到風化花崗岩、突變地層、岩石、土、沙等,在這種混合地層建造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和建隧道是全球最難之一,但深圳解決了變形控制難問題,解決了下穿既有高層建築問題,解決了穿越密集城市建築區、敏感區、河流、地鐵等世界性難題,這方面的技術、理論、工藝、施工的突破都是全球領先地位,多個項目先後獲得了國際隧協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

隧道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下一步,深圳該如何在隧道建設和土地集約利用等方面繼續探索?

陳湘生建議:“雖然大陸是隧道大國,但是施工過程的精細化管理,以及對工程品質控制的精細化管理方面,還應向國外先進經驗學習,同時在土地集約利用和車站一體化方面,如何既讓城市軌道交通更加便捷,又讓老百姓更加舒适,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他認為,在展現人文方面,國外很多案例也是非常值得大陸學習的。

晚間觀察:作為國際頂尖的行業大會,世界隧道大會需提前三年由會員國申請,再由全體會員國投票産生,可見其份量之重。三年前,深圳經過推選成為本屆大會的舉辦城市,也足以證明了自身的實力。而這三年來,深圳陸續又有一批隧道新技術、新成果展現,同時為國際同行搭起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共同為生活的美好注入強勁的推動力。

主筆:杜一凡

主編:呂毓斌 楊烨

記者:李健 杜一凡 劉美佳 趙霞

編輯:王海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