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空間站核心艙、太空南瓜.....航天科普系列展覽讓市民仿佛置身于太空

長江網記者周庭怿

4月24日,第九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拉開帷幕,“航天科普系列展覽”當天亮相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由月球樣品、傳回艙、國旗實物等展品組成的科普展區和航天産業成就展區,為市民帶來豐厚的航天航空科普大餐。

據悉,本次“中國航天日”航天科普系列展覽為了給廣大市民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将采取“實名、預約、限流”等措施。從4月24日下午起開放預約通道,每個半天限額預約5000人。航天産業成就展區将開放至4月27日,科普展區将開放至5月5日,展覽開放時間均為9:00至17:00。

生日天氣“一鍵直達”,市民仿佛置身于太空之中

空間站核心艙、太空南瓜.....航天科普系列展覽讓市民仿佛置身于太空

按真實比例1:1制作而成的空間站核心艙。記者周庭怿 攝

位于B6館的科普展區由序廳、空間技術、空間科學、空間應用、航天公益等五個闆塊組成,按真實比例1:1制作而成的空間站核心艙、太空南瓜等展品為亮點,同時設定了一批互動體驗裝置,輔以大量模型及精彩圖檔,市民直呼:“仿佛置身于太空之中”。

空間站核心艙、太空南瓜.....航天科普系列展覽讓市民仿佛置身于太空

部分實物驚豔亮相。記者周庭怿 攝

記者走進空間技術月球探測工程闆塊,“嫦娥五号”傳回艙用主降落傘、“嫦娥五号”傳回器實物驚豔“亮相”,嫦娥五号月壤樣品、“玉兔号”月球車模型等仿真模型同步放至其中,向市民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該闆塊的角落處還設定着未來月球探索VR場景與月球着陸區虛拟實境系統,觀展市民既可以“在月球表面漫遊”,還能成為“月壤提取員”“種植研究員”,進入月球科研站完成“任務”。“太神奇了,仿佛真的在月球表面行走一樣!”市民周女士體驗結束後如此感歎。

輸入出生地與出生年月,利用風雲氣象衛星“一鍵直達”查詢當日天氣。記者在現場看到,衆多市民朋友前來圍觀查詢。據悉,風雲氣象衛星是中國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50多年的發展,中國成為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讓“天有可測風雲”。

“寫字機器人”現場還原展區實景

走進B5館的航天産業成就展區,記者看到,參展企業各個“身懷絕技”,極力展現航天産業實作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國際合作的成果。

亮相展區的“快舟”,其“三平測發模式”無須在發射場地組裝和加注燃料,無須巨大的發射架和發射場地,火箭由發射車拉到一塊籃球場大的空地即可發射。

空間站核心艙、太空南瓜.....航天科普系列展覽讓市民仿佛置身于太空

照片實景與“寫字機器人”筆下的實景對比圖。記者周庭怿 攝

拍攝一張照片,通過算法把圖檔轉化為“點與直線”,再利用“寫字機器人”控制程式,十分鐘内圖檔實景躍然紙上。該展區相關從業人員介紹,“寫字機器人”實際為一種三軸運動系統,運用于電子産品電路闆的自動測量、分析等方面,該系統能夠快速定位故障節點,實作電路闆的“無圖紙檢測”,目前進入航空産品測試階段。

近年來,武漢市将航天産業列入重點戰略性新興産業,搶抓全球商業航天産業發展機遇,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速推進國家航天産業基地建設。

展區特設湖北展台,湖北高校聯手奔赴星辰大海

空間站核心艙、太空南瓜.....航天科普系列展覽讓市民仿佛置身于太空

武漢紡織大學研發的織物版國旗。記者周庭怿 攝

展區現場特别設定了湖北航天特色展區,展現湖北參與航天産業的成就、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記者注意到,來自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湖北高校的研究成果陳列其中。“身懷絕技”的他們,聯手奔赴“星辰大海”。

走進航天産業成就展區湖北展台,一系列衛星模型率先進入記者視野。武漢大學展位展出的“啟明星一号”微納衛星,是全國首個以學生為主體參與研制的遙感衛星。

航天航空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發動機火焰溫度極高,對發動機熱端部件産生嚴重高溫燒蝕,可能引發飛行器提前損毀的風險,在熱端部件表面制備熱防護塗層,對保障飛行器服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展區負責人介紹,武漢理工大學曹教授帶領其團隊研發的超高溫熱防護塗層材料,設計了新塗層結構,目前已在航天、航空、燃機等動力系統有重大應用,“相比傳統陶瓷塗層,我們團隊研發的新塗層高溫性能更好,塗層平均‘壽命’顯著提升,能給發動機帶來更長的穩定服役時間。”

飛去外太空的,還有最亮的那一抹中國紅。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團隊曆時八年、持續攻關完成的嫦娥五号月面國旗,同步亮相本次科普展。據悉,這是大陸在月球表面首次實作五星紅旗的“獨立展示”,也是第一面在沒有溫控的嚴酷環境條件下的紡織品——織物版國旗。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我們将不懈追求星辰大海。”武漢理工大學副研究員陳文博說。

編輯:謝源

值班主任:陳琦

值班總編輯:陳志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