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一)求法之路

作者:青雲塾

禅宗自菩提達摩東渡傳法,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五代祖師的默默耕耘,至六祖慧能(638~713),終于開枝散葉,走向興盛。

從六祖慧能開始,中國佛教史上乃至世界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宗派——中國禅宗才算真正的走上曆史舞台,慧能是中國禅宗“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

自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至今近兩千年間,中國佛教派系紛呈,各派高僧大德輩出。然而,在中國佛教史上,如果要選出一位絕對可以代表中國佛教的人物出來,那恐怕就隻有慧能了。

從今天開始,就來講講六祖慧能的那些故事......

中國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一)求法之路

一、賣柴聞經:

慧能大師,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于新州(今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俗姓盧,其父名叫盧行瑫(603~640),原籍河北範陽(今河北定興)。本是唐朝官員,不知為何被下放到邊遠之地的新洲。

當時的廣東與現在的廣東有着天壤之别。古時的長江以南都是“南蠻”,何況“南方之南”的一個小縣城。

在慧能不到三歲的時候,父親盧行瑫就去世了。母親并沒有改嫁,而是決定一個人撫養慧能。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一個寡婦獨自撫養三歲的小孩,自然是非常艱難。很快,家裡的那一點積蓄就耗光了。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由于家裡沒有什麼收入,慧能在六七歲的時候,就上山打柴,然後背到集市上賣掉,換回一微薄的收入,以此來貼補家用。

就這樣,“打柴為生”的清貧生活持續了十幾年,直到改變慧能人生的那次偶遇。

一天,慧能還是和往常一樣,背着柴火來到集市販賣。慧能正在他的攤位上兜售柴火,有個過路的商客邊走邊口中念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當聽到這個人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慧能整個人像被“雷擊”了一下,莫名的悸動,似乎有一種觸動,但又具體說不上來是什麼。

他就趕忙上前問道:“請問你剛才念的是什麼經文呢?是從哪裡得到的?”

那人說:“我剛才念的名叫《金剛經》,是黃梅東禅寺弘忍大師傳授的。”

中國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一)求法之路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鸠摩羅什于弘始四年(402年)譯出,以後相繼出現了5個被大衆認可的譯本,但都沒有鸠摩羅什的譯本暢行。

《金剛經》篇幅适中,且其佛理屬于“中道”、“中觀”範疇,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注疏,并得到廣泛流傳。因為慧能以此經接引的緣故,特别受到中國禅宗的重視。

用《金剛經》中的兩句話就可以大緻表達《金剛經》的主要内容: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是佛陀在描述世界的本來面貌,這是一個事實:

外在世界在每個人心中的映射并不一緻,任何人眼中的事物都不是其本來面目,都是經過人的認知判定後作出的主觀反映,是被人的知見污染後的産物。
人的一切感受,都是外在世界在你“心”中投影出的“影像”,并不是原本的那個“自在世界”,而成為了人的“意識世界”。
“自在世界”客觀存在,但對人來說隻有“意識世界”才有意義,因為大家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看世界,正因為“用心”是以看不見“自在世界”。是以,對于每個人來說,他的“意識世界”才是獨一無二的“真實世界”。

“主觀看世界”的這種認知世界的方式是得不到世界真相的根源,要想看見世界的本來面目該怎麼做呢?佛陀給出了具體的方法,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以,《金剛經》中的名言,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實相者,則是非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佛陀在說人不能看透本質的事實,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是佛陀給出的解決辦法。

中國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一)求法之路

當慧能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如觸電”,他似乎與佛陀的心相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那個“真實”,但又具體說不上來。于是他有了自己新的目标:到東山去,找弘忍問個真切。

他一把拉住那位客商,激動的問到:“我想去找弘忍大師求法,黃梅東禅寺離這裡有多遠,幾日能到達?”

客商上下打量了眼前的年輕人,說道:“難得你年紀輕輕就有求法的志向,但東禅寺離這裡可遠着呢,有着兩三千裡地,如果走路去的話,怕要走個把月吧!”

一個來回就要兩個多月,何況還不知道“求法”要花多少時間。家裡本就一貧如洗,如果自己就這麼走了,這麼長時間裡老母親誰來供養呢?想到這裡,慧能剛才的熱乎勁一下子就沒了,皺緊了眉頭杵在那裡。雖然“求法心切”,但也不得不顧及現實啊。

客商是個熱心人,看出慧能有難處,于是說道:“你我也算有緣,如果小兄弟想去東禅寺求法,有什麼需要幫忙的盡管說,我會盡力幫忙的。”

慧能也不隐瞞,就把自己家裡的窘境說給客商聽,客商聽完後立即掏出十兩銀子遞給慧能,說道:“有這錠銀子在,想必老母親的吃穿應該可以對付了。”

在唐貞觀年間,一兩白銀大約可以買到20石糧食,一石120斤,20石那就是2400斤。這十兩白銀的購買力那是相當驚人啊!

這下可解決了慧能的後顧之憂啊,慧能接過白銀連忙感謝,客商擺了擺手說道:“你也别謝我,如果你能早日得法,惠及大衆,那可是莫大的功德了,我隻是舉手之勞而已。”

從客商誦經就能看出來,這位客商可不是一般的商人,他的慷慨施舍正是“六度法門”的第一法門:布施。

慧能又問了一些關于東禅寺和弘忍的一些情況,與客商作别後,回家安頓好母親就踏上了求法之路。

中國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一)求法之路

二、求法之路:

慧能一路向北,首先到達了韶州(今韶關市),遇見了一個名叫劉志略的人,兩人陌路相逢,卻志同道合,結為好友。  

随後劉志略邀請慧能順路到他家去暫時歇歇腳,于是慧能就跟随着劉志略來到了他居住的韶州曹溪村,暫住在劉志略家裡。  

劉志略有個出家為尼的姑姑,叫做無盡藏,平時喜歡研究誦讀《涅槃經》。慧能聽她誦讀了一段時間後,加上自己對《金剛經》的了解,以經解經,對《涅槃經》的大意基本上就了然于胸了。

《涅槃經》主要有三個譯本,但要數北涼玄始十年(421年)由昙無谶所譯版本最為完善,對中國佛教發展影響也最大,故一般所說的《涅槃經》就指該譯本。

《涅槃經》中“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主要思想,讓人人皆可成佛成為可能,這正是中國禅宗最為根本的思想之一,也是禅宗引以為傲的招牌。正是在這段暫住時期,慧能對《涅槃經》有了更深的領悟。

中國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一)求法之路

因為劉志略向家人介紹慧能的時候就說他也是佛法愛好者,對《金剛經》頗具心得。于是無盡藏就向慧能請教經文中的一些疑惑。

可當無盡藏把自己不了解的經文給慧能看的時候,慧能卻說:“我從小上山打柴,沒有念過書,經文中的字大都不認識。但是不識字并不影響我對經文真義的領會,你有什麼不明白的,隻管問就是。”

無盡藏聽慧能如是說,很是奇怪:“既然不認識經文上的文字,那你又怎麼能夠解釋經文的含義呢?”  

慧能說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就好比我手中的這個水果,雖然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也不知道它是如何長成的,但并不影響我品嘗它的味道。”

慧能的這番話,讓無盡藏尼驚詫之餘也茅塞頓開:

“語言文字與本意之間有着本質的差别,不管如何描繪,都不是。不管怎樣描述都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言文字隻是載體,并不是本意,越執于文字,越遠離真相。”

簡短的兩句話,無盡藏知道慧能非常人,應該讓他幫助更多的人。于是便找到鄉裡那些說話有分量的人,對他們講:“那個暫住我家的慧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才,如果想問法求道,可以找他。”

無盡藏平日在鄉裡也是有威望的人,她都這麼說了,那肯定沒錯。于是鄉親們都來禮拜慧能,問經求法。

人來人往,慧能暫住的地方已經無法應對,大家就尋思着為慧能找個住處。正好村子裡還有一座荒廢多年的寶林寺,于是大家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把寶林寺打理一番,就作為慧能居住和說法的場所了。

因為慧能已嘗悟境,以更高的角度來審視眼中的一切,他講的東西總是直面人心、樸實無華,但卻勝過那些華麗的文字或高深的經文。如此,來找慧能說法的人越來越多,寶林寺沒多久就興盛起來了。

可慧能心中清楚,這些都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他心中始終牽挂着東禅寺,始終想去問問弘忍那個心中的疑問。

中國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一)求法之路

“自己僅僅是有所感悟,還不是真正的悟道,求道之路可不要中途而止啊!”慧能如此警醒着自己,于是告辭曹溪村,再次踏上求法之路。

回望漸漸模糊的曹溪村,慧能暗下決心:我一定還會回來的。

慧能途經樂昌縣,聽說有個叫智遠的高僧就在西山修行。于是就去了西山,并在一處石室中找到了正在坐禅的智遠禅師。

慧能上前向智遠禅師請教禅法佛理,智遠禅師對他說道:“看你神姿爽拔,天賦異禀,實非常人,我也沒有什麼可以教導你的。不過聽說西域高僧達摩帶來精深佛法,眼下黃梅弘忍正是其真傳弟子,你應該他去那裡才是。”  

慧能本就是要去找弘忍的,聽智遠禅師這麼一說,哪裡還有什麼疑慮,一路上不再作任何的停留,直奔黃梅而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