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土散文:我撿“二炭”你“拾柴”

作者:億聰起名鄉土文學社
鄉土散文:我撿“二炭”你“拾柴”

文:楊安琪

  1967年早春。父母受沖擊,每月隻發很少的生活費,家裡一切開支省了又省,為了抵禦早春寒,家裡還是要靠炭火取暖。去炭場買炭,需要錢,捉襟見肘的生活費難于滿足漫長采暖期的“炭火”需求,怎麼辦?大家合計,就此,我和二哥二姐開啟了撿“二炭”、拾”柴火”的難忘經曆。

我家離火車南站大約兩公裡左右。從此,每天淩晨六點左右,17歲的二哥領着14歲的二姐帶着媽媽準備好的幹糧和麻繩,頂着寒冷的西北風在空曠冷清的街道匆匆忙忙趕路,他們是去火車南站趕乘拉礦石的火車到芨芨草車站沿線拾柴火。而我同樣早起,在天麻麻亮之際去大院内鍋爐房傾倒爐渣處,開始我每天第一次的撿“二炭”任務。

“二炭”學名叫煤核。它是鍋爐燃煤所産生的固體廢棄物。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已不多見。

我們大院裡有早期模仿蘇聯建築蓋的辦公樓、大禮堂、事先串通的人所、招待所。這些建築的取暖,就靠鍋爐房兩台鍋爐保駕護航。那時每天鍋爐房倒爐渣都是定時定點。淩晨4點一次,下午4點一次。時間一到,隻見師傅們用獨輪小推車,将裝滿的爐渣一車車倒出來,隻此3車。第一車倒得“二炭”稍大一點,後二車倒得就很是細碎了。那時的我,七歲多點,我的任務就是每天去二趟鍋爐房将當天傾倒的爐渣過一遍,揀回可以二次燃燒的“二炭”。早起,跟着哥哥姐姐吃過早飯,稍作停留,天微微亮,我也出門撿淩晨傾倒的爐渣。下午四點左右再撿一次,一天二次,按部就班。初期撿“二炭”,傾倒的三車都是我一人承包。可以慢慢撿。當時我撿“二炭”的工具就是三件:一個是小鐵皮方桶,用來盛“二炭”;第二個是自制用粗鐵絲做的耙耙,用來耙爐渣,篩選“二炭” ;第三個就是一雙藍色加棉的勞保手套 ,用來撿“二炭”。周而複始,撿回來的“二炭”經過回爐二次燃燒,取暖做飯效果很是不錯的。當然在我的“生産”成本裡,手套 消耗最多。那是因為剛出爐的煤核,還冒着青煙,很燙,我在趴撿過程中用手套抓“二炭”裝桶,是以我的手套指尖處都是燒黃的小洞及大洞。脫掉手套,大拇指和食指居然都燙得泛黃。二手拇指食指“簸箕和篼”很凸凹。看得一清二楚。

撿着撿着,居然也引來了競争。當大家發現“二炭”用處時。争搶就是常态。有男孩、女孩。按時間段劃分,最為激烈的搶奪發生在下午四點。因為淩晨太早,大家都在睡覺,取決于早起。沒人拼搶。下午則不同了。三點半左右大家躍躍欲試,隻等爐渣推出。隻見鍋爐房大門一開,在指定倒渣處,叔叔一傾倒,小夥伴們就個個拿着自制的耙耙,畫地為牢,争先恐後,一哄而上,迅速往自己的領地刨渣、攬渣。越多越好,待傾倒完畢,再散開慢慢細撿。到徹底翻遍自己眼前的爐渣。再無可用之處為止。當然,奮力搶奪之後,大家依舊又玩又鬧。臉顧不上搽,“二炭”擱置一邊,又在水房附近的冰面上,“打牛牛”、滑冰。當然,明天繼續“争奪”。

我的家鄉地處祖國西北,大漠孤煙,戈壁灘多是鹽堿地,幹枯的紅柳根、胡楊根在荒涼戈壁比比皆是。他們都是取暖的寶貝。在那個特殊時期,讓自己十幾歲的孩子挑起家庭責任是每一個父母的難言之苦。我家也不例外。聽院裡一家人說,搭火車可以去近郊戈壁灘撿柴火,取暖很好。媽媽猶豫了許久,問了很多細節,又給哥哥交代了許多注意事項,特别是讓哥哥記住就在車站兩邊拾,中午休息吃完幹糧後,就注意出山口的火車動向。最終,同意自己的一對兒女和鄰家哥哥一起去拾柴火。

這就有了每天淩晨自己的一對兒女匆匆趕火車拾柴火的場景。

那時的芨芨草車站附近到三葛莊車站沿線。兩邊都是野生枯萎幹燥的紅柳根、胡楊根。它們大概有拳頭粗,同小臂一樣長,很整齊。

孩子們就是坐火車到芨芨槽子車站下車,在車站軌道附近拾柴火。柴火很多,捆綁起也容易。背回家引火燃燒很旺。然後,下午四點左右媽媽拉着闆車去車站接一對兒女和柴火回家。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家柴火也越堆越高。直到有一天,媽媽堅決地告訴哥哥姐姐,明天起我們再也不去撿柴火了。

原來,媽媽從每天拉柴火途中,聽到了拾柴火的驚險之事。媽媽難過了。沒有任何原因的堅決放棄了讓自己的孩子铤而走險。

幾年後,媽媽回憶說,當初有人帶着哥哥姐姐拾柴火,那是一條别人經常幹的事,我家孩子去幹也沒大礙。就是起得早,辛苦點,鍛煉鍛煉對孩子成長好。坐上規定時間的火車,到指定車站下車,然後大家在沿線兩邊拾就是,按時返程就好,誰知後來,随着撿柴火的哥哥姐姐越來越多,芨芨草車站附近撿完了。大家就順着鐵路線往前走,越走越離芨芨草車站越遠,終于大家悄悄商量,去不太熟悉離家再遠點的下一站三葛莊車站沿線拾。加之,好東西總是難于取舍。就經常出現火車發車時間到了還有孩子在奔跑追趕火車的鏡頭。總是出現跑不快背的太多,丢柴火又拼命跑的場景。連開火車的司機叔叔們都知道經常有一群孩子坐火車在鐵路沿線拾柴火,還要搭乘他們的火車回城。而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出山口後或進站前兩公裡之外持續鳴笛示意,提示孩子們火車快進站了。看着孩子們背着柴火較小的身闆追趕火車的身影,他們偶爾也會等孩子們片刻,然後自己再将耽誤的時間追回來。

對于年少的孩子們,拾柴火誘惑很大。越走越遠,越背越多,無法割舍。至此終于發生了趕不上預定時間的火車現象,孩子們恐懼,家長們着急。隻能在車站苦等幾小時,坐下班火車回家。

是以媽媽就再也不讓二哥二姐去坐火車拾柴火了。

今天,我與哥哥姐每姐每每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在落雪之時,我們的辛勤付出,讓這個家萦繞着人間煙火的踏實和溫暖。

  【投稿說明】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