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爾“去中國化”未成功,但中國已慢慢實作了“去戴爾化”

作者:風起科技

已開啟全網維權,搬運抄襲舉報

當我們打開報紙雜志或浏覽網頁新聞,常會看到一些大品牌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其中,美國電腦巨頭戴爾也曾在中國市場吹噓過自己的“去中國化”政策。

戴爾“去中國化”未成功,但中國已慢慢實作了“去戴爾化”

但是,這個政策不僅沒能實作戴爾的預期,反而加速了中國市場的“去戴爾化”程序。背後反映的是什麼問題?中國市場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戴爾的“去中國化”政策與失敗原因

上世紀90年代,戴爾憑借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銷售模式在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獨霸風華。在中國市場,戴爾也曾經是最受歡迎的電腦品牌之一。

但是,近十幾年來,戴爾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卻越來越差,市場占有率直線下滑。原因之一,就是戴爾在全球戰略布局調整中提出的“去中國化”政策。

戴爾“去中國化”未成功,但中國已慢慢實作了“去戴爾化”

所謂“去中國化”,是指戴爾試圖減少在華投資和生産規模,将更多産能轉移到其他新興國家,以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

戴爾之是以這麼做,一方面是擔心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帶來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也是看好東南亞等其他新興市場的發展前景。

但是,這一政策忽視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居民收入顯著提升,中産階級快速壯大,這都為電腦等數位消費品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空間。

戴爾“去中國化”未成功,但中國已慢慢實作了“去戴爾化”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逐漸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擁有巨大的國内消費市場。

如果戴爾仍然視中國為重要戰略市場并加大投入,抓住中國消費更新的機遇,其在華業績可能會有很不一樣的表現。

另一方面,戴爾低估了來自華為、聯想等中國本土品牌的競争壓力。随着中國科技實力的提升,本土品牌憑借對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深入了解,推出成本效益更高的産品,不斷蠶食戴爾等外資品牌的市場佔有率。

戴爾“去中國化”未成功,但中國已慢慢實作了“去戴爾化”

而戴爾縮減在華投入的“去中國化”舉措,削弱了其與本土對手的競争實力,加速了它在中國市場的衰落。

由此可見,戴爾“去中國化”政策實際上是一次失誤的判斷。它不僅沒能遏制戴爾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風險,反而放棄了中國巨大的增長機會,讓戴爾在這一全球最大電腦市場的競争力驟減。

這充分說明,跨國公司要在具有巨大潛力的新興經濟體站穩腳跟,就不能輕易放棄對本地市場的持續投入和本地化營運。

戴爾“去中國化”未成功,但中國已慢慢實作了“去戴爾化”

中國市場的“去戴爾化”及其啟示

與戴爾在華業績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去戴爾化”現象。這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本土品牌迅速崛起,攜最新技術和價格優勢與外資品牌展開競争,赢得消費者的認可。比如華為、聯想、小米等在筆記本電腦領域的成功,都直接影響和蠶食了戴爾等跨國大牌的中國市場。

中國消費者的品牌選擇标準發生改變,更加追求産品本身的成本效益,而不是簡單的品牌效應。這也使得實力強勁、成本效益高的本土産品更受歡迎。

戴爾“去中國化”未成功,但中國已慢慢實作了“去戴爾化”

本土電腦經銷商也開始減少戴爾産品的采購比例,轉而選擇本土品牌及成本效益更高的非主流品牌。這直接導緻戴爾在終端管道的銷售量下滑。

上述“去戴爾化”現象的背後,反映了中國市場的深刻變革——中國已經從單純追逐國外大品牌,轉變為更加理性和務實的消費觀念。

任何品牌想要在這裡立足,就不能僅僅依靠品牌效應,而要提供真正優異的産品與服務。

戴爾“去中國化”未成功,但中國已慢慢實作了“去戴爾化”

對于跨國公司來說,這些變化充滿警示意義。它告誡跨國企業,在新興經濟體打理好全球化戰略布局非常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要深入本地市場,不斷符合本地消費需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