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約東擴”可以有另類的表述嗎?

作者:聞笑看世界
“北約東擴”可以有另類的表述嗎?

客觀地說,“北約東擴”隻是一種戰略性“表述”,而非概念性“定義”,當然可以有另類的“表述”。比如叫“東歐西進”也未嘗不可。

實際上,不管是叫“北約東擴”、“北約北擴”、“東歐西進”,還是叫“北約擴張”,都不是“中性”的,都不足以涵蓋它的實質,唯有“北約規模擴大”才是最準确的中性描述。

而之是以有“北約東擴”這樣的表述,無非是在突出戰略重點而已。其實質就是,什麼樣的叫法對自己有利,就會有相應的描述。

實際上,之是以有“北約東擴”這樣的“表述”,起因就是蘇聯解體後一些原華沙集團國家和前蘇聯國家選擇了加入北約組織。這對俄羅斯等國顯然不利,于是就有了“北約東擴”的說法。然而,如果從北約的角度來說,則隻是陣營擴大而已。

“北約東擴”可以有另類的表述嗎?

在1999年至2004年間的短短幾年時間裡,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10個國家加入了北約。而這些國家位處歐洲東部,且都與前蘇聯有關聯。基于戰略考量,非西方陣營将其稱之為“北約東擴”。

稱之為“北約東擴”,顯然是意在突出北約的“主動性”,甚至暗含着北約的“侵略性”。但如果結合北約的“入約條件”和“入約程式”來分析,則可能就會有另一種解讀了。

以上這10個國家都是有着多年的申請和審批程式,最後才得以加入北約的。此外,一個僅有1000多萬人口的小國匈牙利就能讓瑞典等了足足一年多才成為北約正式成員,說明什麼?說明不是強迫的,說明北約是有門檻的,也說明北約并不是個“一言堂”組織。

那麼,這些東歐國家為何“擠破頭”的加入北約這個軍事組織呢?顯而易見,它們“有所圖”。因為它們認為北約能夠保護它們。是以,叫“東歐西進”也未嘗不可。

其實,俄羅斯也曾有過加入北約的念頭,甚至還曾有過“申請”。是以,糾結于北約這個組織的性質并無實際意義。而更應該思考的是,這些原蘇聯陣營和原蘇聯國家為何會義無反顧地加入北約?俄羅斯為何就不具備這樣的“吸引力”呢?

“北約東擴”可以有另類的表述嗎?

直白地說,不管北約是個什麼樣的組織(哪怕是侵略成性),但有些事實卻是不容否認的。比如,自北約1949年4月4日成立以來,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退出該組織(法國隻是退出過北約軍事系統,但并未退出北約這個組織);至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北約成員被開除、被北約自己揍;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國被“外人”揍。也許,這就是北約的“吸引力”。

蘇聯曾主導和建立了與北約對抗的“華沙集團”,然而,這個集團後來變成了“一言堂”組織。是以,華沙集團成員波蘭被“逼”過,捷克斯洛伐克被“揍”過,蘇聯坦克開進過布達佩斯。也許正是基于此,在蘇聯解體後,波蘭、捷克、波羅的海這些國家迅速倒向了北約。

在不是北約成員的烏克蘭被揍後,曾在兩大軍事集團外“中立”了幾十年的俄羅斯兩個鄰國芬蘭和瑞典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北約,為什麼?原因其實已無需贅言。

“北約東擴”可以有另類的表述嗎?

在輿論場上,經常會有人提出如下問題:北約是為了對付蘇聯而成立的,蘇聯解體了,北約為何不解散,是要對付誰呢?對于這個問題,早在北約成立之初,時任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就有過“解讀”。

北約成立後,蘇聯表示強烈反對,認為是針對它的。對此,時任英國外交大臣歐内斯特·貝文表示,北約并無特定的針對者,而是針對未來侵略者的保護措施,如果蘇聯認為是針對它的,曆史會證明它應該被針對。這其實也回答了現在的北約針對誰的問題。

曆史沒有假如,但也不妨假設一下:假如波蘭、波羅的海三國這些國家不是北約成員的話,它們會遭遇烏克蘭現如今這樣的命運嗎?也許,它們會比烏克蘭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