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家活得像“狗”,2024年的電商,你們還好嗎?

作者:勞動者數位公會
商家活得像“狗”,2024年的電商,你們還好嗎?

筆者朋友的店鋪,第N次被某多多判定為服務違規,消費者負向體驗,說白了僅僅是因為消費者在聊天裡多按了幾個問号。除了發送一份警告郵件,平台也執行了其最終目的,扣除了店鋪10元。

同一天,店鋪的一位顧客,給朋友轉來了10元的感謝金,以感謝他不計得失地打消了自己購買店鋪彩屏電紙書的意圖,并且還細心提供了更合理的替代方案。

這一來一去,正好相抵。情感上,一來一去,正好相抵。

沒幾天,朋友的幾條訂單,因為某通快遞的過失,導緻24小時内沒有出現流轉軌迹,随即又被平台以虛假軌迹的名義,拿走了400塊。

此間,又有數次,買家僅僅是想咨詢裝置的使用方法,平台卻屢次彈出僅退款按鈕,導緻其中一台僅退款成功。

要知道朋友所在的閱讀器也算是國内數得上号的一線品牌,在售後完善的基礎下,依然出現這樣的烏龍劇,平台可謂“功不可沒”。

筆者聽完,頗為感慨,如今的電商就像一條被主人飼養的狗,對與錯,盈利與否,完全被平台拿捏住了。

商業行為中的服務價值,貿易中應有的溫情,已經被蠶食殆盡,變得毫無意義!

商家活得像“狗”,2024年的電商,你們還好嗎?

高度依托人工智能,平台懶政何時能撥亂反正

2023年9月,某多多共有員工1.3萬,僅為京東的1/35,阿裡的1/18。人均創收能力卻是阿裡的4倍,京東的7倍。

這顯然是違背正常的。

筆者采訪了身邊在多多開店的商家,幾乎無一例外,都對平台高度依托人工智能進行違規判定的操作,頗為诟病。

結合多多的員工數量,以及高達860萬的商家數量,完全可以推斷,這個“主人”根本不想做好商家的服務工作,或者說多多的内部盈利機制,有極大可能,早就把宰割對象瞄準了自己的衣食父母,即商家。

人工智能的識别固然能減輕了維護市場秩序的人員數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像多多這樣故意把判定的前置條件做得如此含糊,甚至公然向消費者推送,有可能導緻消費者違法的誘導條目,就有點為了KPI不擇手段了。

譬如說,虛假軌迹。筆者查遍了字典,也沒有哪一條将遲滞定義為虛假的,從文字學上來說,從法律上來說,虛假軌迹本身就是一個僞概念。

發貨的目的是抵達消費者手中,這是根本目的。

平台可以約定抵達的天數,也可以直接在規則中針對無貨源,但用虛假軌迹,這種偷換概念的工具來收割商家,實在是令人發指!

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即便是誤判,商家有時也申訴無門。

原本應當是對于事實描述的問答題,平台做成了選擇題,在選項裡隻有可憐的單号填錯等選項。

将平台人工與商家做實體隔離,似乎是某種刻意安排的舉動。

但860萬商家每天在各大論壇、聊天群把多多上下罵得體無完膚,即便如此讨好消費者,消費者指責平台不作為,懶政怠政的投訴,依然屢見不鮮。

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舉措,卻給多多迎來了豐厚的利潤。要知道在同樣的規則面前,某多多自營店可是短短數天就全線潰敗的,大有請君入甕的荒謬感。

可以這麼說,以多多為首的電商平台,發起的是一場竭澤而漁的掠奪式戰争。

這場戰争的結果必然是一地雞毛,然而不用等到終場,去年到今年一季度,這種劣币驅逐良币的風氣,蔓延到了所有平台。
商家活得像“狗”,2024年的電商,你們還好嗎?

商家對于平台才是真正地收割對象,這是大勢所趨

2023年,某多多的營收是2476億,淨利潤來到了600億。如果資料是真實的,這份利潤主要來自于技術服務費以及數量龐雜的各種罰金。

毫無意外,幾乎全部來自于平台860萬商家。不負責任的估算一下,每個商家給它們創造了7000塊利潤。

根據朋友的測算,當差不差,基本符合。

某國内一線品牌某極度針對經銷商的罰款,一度超越了産品利潤。産品市場監管部一度成為最賺錢的部門。

這則流傳于市場的傳聞,曾作為笑談在某城市電商圈大行其道。

然而其背後卻反應了市場盈利模式的轉變。

收取交易傭金,是常見的商業服務的重要盈利手段。但随着商家數量的逐年遞增,商品供需關系的倒轉,究竟是賺哪一方的錢,成了一個極為考究的課題。

曾幾何時,打着“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某二手車平台,如今也大有日薄西山之感。

打着免費旗号的番茄小說,現今的日活量遠非起點、晉江可比。

對于消費者而言,免費永遠是最香的饽饽,沒有之一。免費了,消費者就來了,而且不再計較任何瑕疵,都免費了還要啥自行車啊。可是,商家從來沒想過免費在商業世界通常是最貴的,也沒有之一。

從消費者手裡掏一塊錢不容易,因為這對他們而言是純粹的支出。但從商家口袋裡掏,則不同,因為這可能變成收入。這就好比彩票,2元的支出可能意味着财務自由,各個趨之若鹜。

思考的不同,也導緻了盈利模式的轉換,關乎衣食住行的所有網際網路平台,在最初的設想,都是奔着收割消費者去的。

筆者相信沒有哪份商業計劃書裡,會把商家定義為收割對象。但随着商家數量的攀升,這個蛋糕變得越來越吸引人了。

其實早于電商平台的程序,線下實體的各色加盟模式,早就開啟了收割商家的腳步。隻不過相比于均7000元的損耗,線下的鐮刀要更大,更鋒利,動辄數萬,乃至數百萬。

綜合來看,随着經濟下行,就業崗位的減少,編制的精簡,電商從業人員無少有多,這把收割鐮刀,不僅僅多多在盯着,相信各家平台都虎視眈眈。年初淘系的淪陷,可見一斑。
商家活得像“狗”,2024年的電商,你們還好嗎?

價格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随着經濟下行,低價政策幾乎成了全部平台的共識。乃至于淘系甚至要将阿裡工廠引入平台,不惜斷送小規模商家的前途。

根據上述推測,這種舉動并不誇張,小商家微薄的銷售額,稀少的訂單數量,根本不值得平台磨刀霍霍嘛。與其如此,不如将養分貢獻給潛力大戶,這才是利潤的根本。

低價固然與産品政策有關,然而目前某多多,以及個體店鋪中的低價,并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價格戰打得起來,更多是因為,合規二字的暫時離場。

13%的增票成本,納稅成本,産品價格監管缺席,,二次包裝以舊充新,特殊行業産品流入普通消費市場.......and so on。

這才是電商低價的根本原因。

我們以部分蘋果産品為例。教育優惠拿來的機器,商家低價收來,不開具發票的情況下,幾乎能比市場正價低2000乃至3000。一些在特殊行業流通的,廠家批量售出的華為筆記本、手機,比比皆是。

消費者整天挂在嘴邊的低價,實體消亡,其實隻是電商野蠻生長,缺乏監管的短暫幻想。

某音上主播帶貨的衣服,食品,在某多多隻要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很多時候,并不是多多良心,而是這些獨幕喜劇牌本來就沒有市場定價這麼一說,二來品控批次都是有差別的。同樣的模具,出貨的精細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

今年有大量電商店鋪,以及個體戶遭到稅務稽查,可以說合規在未來兩年必然是電商最大的敵人。

某多多860萬商家的含金量,其實是不如某東,某寶的。

打個比方,我們以退換貨條件最苛刻的數位為例,如果在某多多購買一台投影儀,價格确實比京東低大幾百。但商家會告訴你,一旦拆封,一旦使用激活,是不退不換的。

因為這些低價貨來自于市場竄貨,或者代理商私下違規出貨。有些在數個經銷商間流轉了很多手的。真貨是真貨,但想要享受某東的符合條件即可随意試用退換,也不大可能。

這是低價的代價。但可笑的是消費者總是多多發起某東同樣的服務訴求,可能嗎?

某東的定價是廠家規定的市場價,這裡有充足的空間留給正規經銷商,去做好服務工作,甚至提供15天試用這樣的貼心服務。

隻有充足的利潤才能保證消費者完整的體驗。老闆花5000雇的你,自然也不能奢望你能造出原子彈,這種常識性問題卻在電商領域,被頻頻誤解。消費者享受了完整的産品服務,居然還奢望超出法律,享受更多的,乃至于僅退款這種奇葩服務,真是荒謬!

是以綜合一句話,合規的電商,低價政策隻能針對獨幕喜劇牌,小工廠。大路商品必然将迎來像鄰國一樣的線上線下同價,到那時,實體線上齊頭并進,才是正常的業态。

筆者曾經覺得實體店消亡是一個趨勢,但看到一些實體店裡,顧客與店主之間友善的溝通,和并不遜色于網店的價格優勢,瞬間覺得,也許實體與網店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修羅戰場。
商家活得像“狗”,2024年的電商,你們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