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在走訪安徽水稻市場時發現,經銷商直接對接大戶的現象增多,零售商群體有所萎縮,但對于“零售商必将消失”的判斷,筆者并不認同。這種說法過于偏頗,或者說在當下零售商仍有其存在的價值。
首先,零售商直接到村到田的服務不能完全被代替。走訪中,确實已經有不少經銷商直接服務種植大戶,或準備跳過零售商直接面對大戶。但也有不少經銷商表示,村鎮零售商與種植戶有着深厚的客情關系,更了解當地種植的具體情況。特别是在散戶仍然較多的區域,經銷商還需要借助零售商延展服務和鋪貨。
其次,零售商的價值還展現在應對管道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賒銷。有些經銷商對于種植大戶的種田管理能力把握不夠,加上信任度不高,不敢直接面對種植大戶進行賒銷,便需要借助自己信任或者實力相對較強的零售商進行壓貨和賒銷兩方面的風險轉移,以保證自身管道的穩定。賒銷一直被稱為行業“毒瘤”,也有部分農藥企業和經銷商承諾不賒銷,但從目前看,還是“你不賒銷他賒銷”的局面,加上糧食收成不能確定,很多經銷商還承受不起大批量的賒銷。
再次,我們要看到,零售商的數量确實在萎縮,但也有零售商體量不斷變大。盡管越來越多經銷商準備跳過零售商直接面對種植大戶,那些仍然具有生存價值的零售商卻是“牛人”般的存在。此次走訪筆者發現,有實力的鄉鎮零售商平台越做越大,有的甚至超過了縣級經銷商,這些零售商未來的門店也将越來越上規模。
零售商的壯大或消失,是大戶時代發展下的自然法則。那些不守市場規則、擾亂産品價格的零售商僅想着賺快錢,終究不可持續,而被農戶信任、具有豐富服務經驗且對于産品布局具有一定思考的零售商,固然有他們的存在價值。對于部分經銷商或者種植戶來說,他們是不可或缺的,未來或将越做越大!
......................................................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來源:農資導報作者:劉琴
編輯:陳然稽核:王梅紅監制:吳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