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萬美元就能買到,人形機器人的時代來了?

1萬美元就能買到,人形機器人的時代來了?

1萬美元就能買到,人形機器人的時代來了?

作者:泰羅,編輯:小市妹

4月23日,邁赫股份、豐立智能、鳴志電器、昊志機電、通力科技、步科股份、巨能股份等人形機器人概念股紛紛大漲。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 2024大會期間,黃仁勳在對話中提到,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可能比人們預期的要低很多。“你可以買到1萬~2萬美元的汽車,為什麼不能有1萬~2萬美元的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很可能在一個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表現得比人類更靈活、更多功能。”

前段時間,工信部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其中提出,推動實施人形機器人創新工程,圍繞專用軟體、核心部元件、整機及應用示範等重點任務加大投入。發揮制造業轉型更新基金等帶動作用,引導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積極參與。用好國家産融合作平台,支援領軍企業上市融資,推動形成“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組織人形機器人大賽、展會等活動,激發各界創新活力。

機器人賽道,已經越來越擠了。

據BusinessKorea報道,三星電子最近開始制定進軍機器人市場的戰略。2023年3月,三星給本土機器人廠商Rainbow Robotics投資了超過3億人民币,這家公司旗下的機器人HUBO,是南韓第一台兩足步行機器人。

從波士頓動力、本田到特斯拉,再到OpenAI、微軟,随着生成式AI時代的到來,一場關于機器人的新角逐,就這樣開始了。

人形機器人并非是新事物,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就帶領團隊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台真人大小的人形智能機器人——WABOT-1。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商業化依然遙遙無期,究其根源,性能和成本是核心阻力。

機器人由運動子產品、傳感子產品和人工智能子產品三個關鍵技術子產品組成。對于一般的傳統機器人來說,隻需要其中一種技術往往就能具備使用價值。比如,工業機器人主要側重于運動控制技術,掃地機器人則側重于導航傳感技術。

人形機器人則不然,它必須在應用場景上具備通用性,而不是特定場景下的單一任務。這樣一來就複雜多了,需要更高的技術內建和融合,需要對更大的資料集模組化,也需要對語言和指令有更強大的了解力。但在此之前,AI資料和模型基本處于孤立發展狀态,且疊代速度很慢,成本遲遲降不下來。

大模型的普及極大改變了這一現狀。

從2017年的Transformer,再到GPT-1、BERT、GPT-2、GPT-3、GPT-4,模型的參數量級在短短幾年内實作了從億到百萬億量級的跨越。随之而來的是,大模型正在從文本、語音、視覺等單一模态大模型向多種模态融合的通用AI方向發展。由此便可将語音、視覺、決策、控制等多方面技術與人形機器人直接結合,全面提升機器人的能力值。

2023年4月,AI公司Levatas與波士頓動力合作,将ChatGPT和谷歌的語音合成技術接入Spot機器狗,成功實作與人類的互動。

底層技術的高速進化讓整個世界看到了将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能,全球主要科技大廠基本都在做嘗試和準備。但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進入千家萬戶還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市面上的人形機器人能力範圍仍相對有限,且缺乏替代效益。

比如,家庭服務人形機器人尚不具備完全替代現有人力日常服務的功能;商業導覽接待領域人形機器人也隻能回答一些簡單問題,不能對客戶所提出的所有問題進行解答。

基于此,缺乏剛性替代的人形機器人對于C端消費者仍沒有太大吸引力。

從參與者的産品定位中也可以看出,當下主要發力的點還是在B端場景中進行探索。比如,Tesla bot首批量産機器人大機率将投向超級工廠;優必選的工作重心也是與企業合作探索人形機器人在新能源汽車、3C電子等相關工業場景中的應用。

其次,很多基礎技術的短闆仍沒有補齊,比如機器人的電池需要支援長達20小時的連續續航,但現在大部分人形機器人連續工作時間都在2小時以内;再比如成本,現在動不動就幾萬美金,這個價格顯然無法大面積普及,未來制造成本每年要降低15%-20%。

3年之内,人形機器人可能不是一門好生意,但30年之内,這又是一個無法拒絕的産業。從産業第一性原理出發,人形機器人存在的價值是平替掉高成本人力,而這是一個具有很高确定性的事件。

至于目前存在的技術和成本問題,遠期看也都不是問題。

就拿成本來說,隻要能不斷商業化,任何一項新技術和新産品都會從高價走向低價,電腦、智能手機、電動車等都是如此。當年日本本田ASIMO、波士頓動力Atlas等人形機器人的單台成本分别高達300萬美元和190萬美元,現在特斯拉已經能做到2萬美元,今後肯定還會進一步下探。

技術也一樣,會不斷疊代更新,由于锂電池技術不成熟,2013年波士頓動力推出第一代仿人機器人Atlas時還需要用電纜進行供電,但2016年第二代Atlas下線時就用上了獨立的锂電池。

馬斯克預測人類對人形機器人的遠期需求是100億台,即便最終達到預期的十分之一,産業空間也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

擁有最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制造業,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機器人消費市場,不管是B端還是C端,将來都有旺盛需求。再者,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軟硬體技術都沒有被拉開太大差距。兩者疊加,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很有希望跑出一批能立足世界的機器人公司。

國内目前領軍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是優必選和達闼科技,兩家公司分别成立于2012年和2015年。優必選在2020财年至2022财年前三季度的淨虧損分别為7.07億元、9.18億元、7.78億元,不到三年的時間已經虧了超24億元。達闼科技更慘,根據之前披露的資料,2017年-2019年H1,其毛利率分别隻有1%、5.3%、2.3%。

從現實情況出發,比起優必選和達闼科技,國内未來真正能走出來的人形機器人企業還得是小米、位元組這些大廠。不管是人才、資金、市場、品牌,大廠都有明顯優勢。而且優必選等企業雖然起跑早一些,但并沒有積累下很強的領先優勢,優必選人形機器人的營收占比目前隻有個位數。

上遊的能見度和賺錢效應要強的多,解剖機器人的物料成本,減速器、伺服、控制器占工業機器人成本的比例分别為35%、20%、15%,合計占七成。考慮到人形機器人關節和自由度更多,這部分零部件的占比可能還會更高。

減速器領域玩家很多,大族傳動、來福諧波、同川科技、中大力德、國茂股份等都有一定産能,但老大隻有一個,就是綠的諧波。公司已經打通“研發—擴産—盈利—再研發再擴産”的良性發展閉環,截止到2022年,綠的諧波的産能已達40萬台/年,2023年可能繼續擴産至59萬台。作為對比,2021年同川科技、大族傳動、國茂股份的年産能分别隻有10萬台、6萬台、3萬台。作為一家制造業企業,綠的諧波把淨利潤率做到了30%以上,這本身就不簡單。

伺服電機領域階級分化比較明顯,高端産能基本握在日本三菱、安川、發那科、西門子等外資手裡,彙川技術、江特電機、江蘇雷利、雷賽智能、昊志機電等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其中彙川技術是絕對的扛鼎者。2022年,彙川技術在國内伺服領域的市占率達到21.5%,相比2021年提升了5個百分點。國産替代疊加機器人放量,彙川技術的潛在預期也是比較高的。

控制器領域,國内控制器企業很分散,雖然有卡諾普、萬訊自控、固高科技、英威騰、海得控制等一批專業控制器企業,但尚未形成有效市場競争力,目前國産率不足20%,将來能否跑出來還有待觀察。

長期看,人形機器人是一個終将會開放的明日之花。短期的熱炒并無意義,需要的是長期跟蹤與關注,找到那些關鍵企業。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内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産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