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董豔玲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子勳
日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釋出《關于深化制造業金融服務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确下一步金融支援制造業的重點任務,推動更多信貸資源支援制造業發展。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2024年一季度,大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對國内生産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7.3%,拉動GDP增長近2個百分點。與之相對應的是,3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26.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27.3%,分别比全部産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高出12.2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繼續保持較高水準增長。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董豔玲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制造業貸款具有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長的特點,提升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可以有效比對制造業企業生産經營周期和貸款回款周期。
01
強大的制造業離不開強大的金融配套服務
中國經濟時報:此次國家為什麼提出要加大制造業金融支援力度?釋放出何種政策信号?
董豔玲: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也是實體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陸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6.18%。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強大的制造業離不開強大的金融配套服務。加大金融支援制造業的力度,展現了黨中央對經濟發展一以貫之的深刻了解和精準把握。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日趨複雜的背景下,繼續圍繞增強實體經濟、增強物質産出能力,綜合采取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種措施,着力支援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加大對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等的金融支援力度等,加快提升制造業水準和規模,增強制造業自主可控能力,是大陸實作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戰略選擇。加大金融支援制造業力度也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通知》釋放出加大對制造業金融支援力度、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制造業精準性和有效性的政策信号,有利于引導金融機構以服務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把更多信貸資源用于促進制造業特别是先進制造業發展。
02
着力提升制造業金融服務質效
中國經濟時報:《通知》提出,優化金融供給,提升制造業金融服務質效。應該如何了解這一表述?提升制造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難點是什麼?
董豔玲:近年來,雖然制造業信貸增速較快,但制造業金融服務質效還有待提升。
《通知》确定了支援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支援産業科技創新發展、支援産業結構優化更新和支援工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四項重點任務,從優化金融供給、完善服務體系、加強風險防控等方面,對做好制造業金融服務提出了工作要求。
“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體和工業軟體”是在“脫鈎斷鍊”的國際逆流背景下,大陸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的薄弱領域。這些薄弱領域的技術難度大、投入成本高、見效周期長、覆寫範圍廣,需要大中小企業、政府、科研院所共同投入,更需要金融給予重點支援。這是《通知》要求“優化金融供給、完善服務體系、加強風險防控”的出發點之一。
《通知》對優化金融供給主要有三項内容。一是優化信貸結構,加大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的投放。二是豐富産品供給,按照企業生命周期提供支援,優化額度、期限、利率和押品等要素。三是加強服務對接,提升對中小微企業、民營制造業的金融支援。以上三項内容均展現了中央對薄弱領域的精準研判和針對性支援。
從難點、堵點來看,一是金融服務制造業的資源投放不平衡。經營時間長、業務規模大、行業地位高的大型制造業企業占有金融資源過多,甚至出現利用金融進行套利的現象;而大部分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研發攻堅期的科創中小微企業存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二是銀行服務制造業的産品和能力還比較有限,對行業了解、對需求了解的專家不足,針對制造業企業需求的創新還不夠。三是制造業行業風險整體較高,一直是不良貸款的“重災區”,風險和收益不比對,影響金融機構服務的積極性和企業的獲得感。
03
多措并舉推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援制造業高品質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應該抓住哪些關鍵點,推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援制造業高品質發展?
董豔玲:結合黨中央的戰略目标和面臨的難點、堵點,建議從以下六個重點事項加以推進。
一是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任務引導金融機構着力支援重點産業鍊(包括短鍊和長鍊)、鍊主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業公共服務平台能力建設、産業基金。
二是推動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内部支援制造業的各項體制機制。從組織結構、業務流程、金融産品、績效考核、人才隊伍、貸款定價、不良免責等次元,針對制造業作出優化。
三是加大政府對制造企業的早期風險投入和金融風險補償。在風險極大、回報極低的早期階段,由政府設立基金并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提早進入。
四是強化制造業金融風險補償機制。政府層面要加大對制造業貸款的貼息、風險補償、政策性信用擔保力度;監管層面要探索制造業金融利潤、風險容忍度的差異化考核,從根本上激發商業銀行願意服務制造業的内生動力。
五是推進政府和金融資料的開放共享。允許商業銀行開發企業風險評估系統,運用“可用不可見”的隐秘計算分析方式,對政務資料和金融資料進行分析輸出,提升資料資源價值,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增強銀行市場拓展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六是推動技術要素價格市場化。完善知識産權評估與交易機制,通過科技成果市場化價格公允反映技術含量,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服務制造業的專業能力。
本文圖檔來源:攝圖網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