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壇】論1937年川軍出川抗日‖尹曉宇

論1937年川軍出川抗日

尹曉宇

摘 要:本文将關注點放在1937年下半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川軍出川抗日的曆史過程,利用檔案材料和當事人的口述回憶,梳理1937年川軍出川抗日的決策、出川遭遇的困難,以及部隊分屬不同戰區英勇抗戰的曆程。本文指出,日本全面侵華的突然發生,打亂了川康整軍原本的節奏,在出兵抗敵的迫切形勢下,川軍不得不盡速完成整編,以早日開赴抗日前線。這樣“不完全”的整編以及糧饷困難、交通不便實際影響了川軍出兵的程序。但川軍克服困難,在抗日戰場上英勇奮戰,作出了巨大犧牲。

關鍵詞:川軍; 出川;抗日;劉湘;1937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 作為中國軍隊重要組成部分的川軍,也于同年9月奔赴前線抗日,開始了8年浴血衛國的偉大征程。 以往的研究,多關注1937年川軍出川前召開的川康整軍會議,強調川康整軍的成功對于川軍出川和國民政府移駐重慶的積極作用。 但對于川康整軍會議後川軍出川抗日過程則較少涉及。 而以往論著有關川軍出川的描述,多為當時經曆其事的老兵口述,回憶性質較強,研究意味稍顯不足。 鑒于此,本文拟依據當時的曆史檔案,參考口述回憶資料,從史學研究的角度考察川軍出川抗日的決策過程及其施行情況,以及川軍出川途中存在的中央和地方的沖突,希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全面抗戰爆發前後四川與中央關系的實态。

【論壇】論1937年川軍出川抗日‖尹曉宇

一、出川抗日的決策

1937年7月6日,川康整軍會議在山城重慶開幕。代表國民黨中央來到重慶的軍政部長何應欽和重慶行營主任顧祝同,與川康各軍首長聚會重慶,讨論整編川康軍隊的具體事宜。會議進行到第三天(7月8日)休會前,何應欽向與會人員傳達了日本在千裡之外的北平與第29軍發生沖突的消息,并認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大戰已經不可避免。據劉湘年譜的作者記述,“全場聞訊憤慨”,川康各軍将領均表示願意率部出川,參加對日作戰。7月9日,川康整軍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川康各軍整編的具體細節和實施日期與步驟,決定将整編期限定為一個月。

在川康整軍會議閉幕的當天,蔣介石收到了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徐永昌的呈文,徐建議蔣介石趁華北緊張的局勢,将川軍的一部分移駐江蘇或安徽,“得便将川事收緊”,以徹底解決四川問題。但是蔣介石對徐永昌的建議,并沒有作出明确回複。7月12日,負責整編川康軍隊事務的顧祝同給蔣介石發電,稱川軍整編計劃從7月31日開始,到8月31日完成,共需一個月時間。13日,四川綏靖公署主任劉湘緻電在廬山的蔣介石,指出中日此次沖突是日方有意為之,希望蔣介石“統籌全局,早決大計”,并表示會盡快完成整軍,以利抗敵禦侮。蔣介石收到劉湘的電報後,回電劉湘稱贊他積極進行整軍的态度,并表示中央“決以全力捍衛領土主權”。7在給蔣介石發電後,劉湘又于7月14日通電各省軍政首長,主張全國總動員,在全國整個計劃下,共赴國難。7月17日,蔣介石在日記“下周預定”中記下“川桂出兵問題之商榷”,表明随着中日戰局的變化,川軍出動的問題已提上議事日程。同一天,顧祝同報告蔣介石,劉湘表示川軍可以出10個師抗日,并且決心親自統率抗日部隊出川。也是在7月17日這一天,蔣介石發表了“廬山談話”,表示若到了“最後關頭”,中國決心對日抗戰。7月21日,劉湘電告蔣介石,稱其讀報看到蔣介石廬山談話的内容,深受感動,再次表示願意率領部隊,聽從蔣介石指揮抗日。

川軍要出川抗日,首先必須要完成軍隊整編。為此劉湘在7月25日,指令川康綏署直屬的各軍師長在三天之内回到原來的防地進行整軍。128月6日,重慶行營也電令川康各軍,要求在8月15日前完成整軍,劉湘又将綏署直轄部隊的整軍期限,提前到8月10日。對比之前川康整軍會議後顧祝同給蔣介石的電報,川康整軍的日程因為抗戰局勢的需要,整整提前了半個月。川軍準備出川抗日的消息也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成都著名的報紙《新新新聞》曾就此事發表評論,認為川軍此次若能出川,可以一洗長久以來國内對于川軍“坐地沖鋒”的印象,樹立川軍“先驅救亡”的形象,書寫川軍和民族曆史的光榮。

8月7日,劉湘飛往南京參加國防會議,與各軍政首長共商國是。會議期間,蔣介石訓示何應欽和顧祝同與劉湘商議川軍動員部隊的集中地點與日期。15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中日兩軍在中國北、東兩個戰場展開厮殺,抗日形勢更加嚴峻。8月18日,回到四川的劉湘與有關方面商決,川軍準備出11個師抗日,包括綏署直轄的潘文華、唐式遵、王缵緒的6個師,還有鄧錫侯第45軍的兩個師,孫震第41軍的兩個師,以及李家钰第47軍的一個師。一旦中央下令,就立即開拔。此時因“剿共”而駐防貴州的川軍楊森部,也計劃8月底開始向東行進,經湘黔公路到武昌附近集結待命。随着戰局的變化,蔣介石希望川軍盡快出川抗戰,他發電報給劉湘詢問四川各部隊出川時間,并令重慶行營代主任賀國光催促劉湘部隊出發,如果出兵确實有困難,可以讓鄧錫侯和孫震兩部提前出發。8月30日,賀國光在與劉湘商談後,決定了川軍出川抗日的序列,分為兩個縱隊。19第1縱隊由鄧錫侯和孫震統率,包括第41軍的2個師、第45軍的2個師和第47軍的1個師,共計20個團;第2縱隊由唐式遵和潘文華統率,包括第21軍的2個師、第23軍的3個師和2個獨立旅,共計26個團。部隊開拔日期,定于9月1日,最遲在9月5日。

全面抗戰的爆發,打亂了川軍原本的整軍節奏。川軍倉促整軍後,即準備出川抗日。

【論壇】論1937年川軍出川抗日‖尹曉宇

群眾歡送川軍

二、出川過程的曲折

9月1日,出川抗日的川軍先頭部隊開拔,分為東、北兩路出川。第1縱隊為北路,由川陝大道北上,向西安方向集中;第2縱隊為東路,由川鄂大道東下,向宜昌集中。除此之外,正在向武漢方面集中的楊森部隊,準備增援淞滬會戰前線。

出川的川軍行軍速度并不理想,以至于出動20多天後的9月26日,蔣介石電令賀國光,要求每星期日彙報川軍各部隊到達的地點,并督促川軍快速行軍。2310月2日,蔣介石在日記的“本周檢討錄”中抱怨,四川和雲南部隊到現在才出動,對抗日漫不經心,我們有什麼理由責怪世界各國對于中日沖突持觀望态度?“川滇各部至此方出動,何怪各國觀望”,不滿之情溢于言表。同一天,劉湘向出川抗日的各軍師旅長下令,要求在10月中旬以前到達指定地點待命。而這在時間上與川軍先頭部隊開拔的日期已相距一個半月。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出川抗日的川軍部隊行動遲緩呢?10月4日,四川省政府秘書長鄧漢祥在成都黨政軍聯合紀念周上,針對各界的質疑,揭示了個中原因。第一是整軍的耽擱。鄧漢祥指出,前方局勢的變化,加速了整軍的程序,很多部隊來不及充分整編;第二是經費的困難。鄧漢祥說,出川部隊的開拔費和欠饷,經過商定由四川自行籌措,籌款過程耽誤了川軍出川的程序;第三是交通的不便。轉運兵員缺少汽車、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基本依靠徒步行軍。查閱檔案材料和根據口述回憶的印證,我們基本可以肯定,鄧漢祥的說法是有根據的,出川的川軍行動的确是遇到了這樣一些不利因素。

首先是整軍的耽擱。如前所述,由于抗戰局勢的緊張和出兵要求的迫切,川康整軍的過程被人為壓縮,縮短了半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是在匆忙中完成整軍。而且四川各部隊駐防地遠近不一,部隊的集結和點驗都需要時間。以駐紮在川西地區的第47軍李家钰部隊為例。8月2日,李家钰即電告蔣介石,表示在平津局勢變化的情況下,願意在蔣和中央的指揮下完成整編,以利抗日。如果有可能的話,希望能夠派部隊到前方殺敵。268月20日,在得知蔣介石就任陸海空軍大元帥後,李家钰再次電蔣,表示如果被征調,“願率全部為國效命”27。在8月30日川康綏靖公署會議上,李家钰第47軍的一個師被編入第1縱隊,計劃由川陝大道北上抗敵。9月10日,李家钰給蔣介石發電,在報告第47軍各團行軍的情況時,稱各部隊采取“逐次遞移”的方式集中成都後,再加入第1縱隊序列。28直到10月31日,李家钰所統率的部隊,才陸續由川西地區到達成都北部的新都,并在新都完成集結與點驗工作,向寶雞方向開拔。29川軍各軍所屬部隊駐地分散,各部隊向規定地點集中需要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耽誤了行程。

其次是經費籌措的困難。8月30日賀國光給何應欽的電報中,提到部隊糧饷籌措的困難,表示努力做到“籌發一部,即盡開一部”21。即讓收到欠饷和開拔費的部隊,先行開拔。9月1日,賀國光再電何應欽,稱劉湘對出兵抗日态度“尚屬誠懇”,但經費确實萬分拮據,目前正在努力籌措,可能會是以推延出動日期,但賀國光樂觀表示“想不緻出入太遠”。這說明籌措經費的困難,的确耽擱了川軍出川的日程。

以北路第1縱隊孫震、鄧錫侯統率的出川部隊為例。9月5日,孫震給何應欽發電,表示第1縱隊的先頭部隊王志遠旅,自9月5日晨起已經由綿竹經綿陽、廣元向漢中方向前進,但是其餘部隊因尚沒有從綏靖公署領到5月至9月的糧饷,而沒有出動。“因需現金給養關系,尚須陸續候電推進”。9月6日,川軍開拔費的籌措交涉終于有了結果,總數460萬元的開拔費,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借款200萬元,四川省财政廳以4個月的田賦作為抵押向金融界借款150萬元,剩下的110萬元由四川省政府自行籌措。9月9日,開拔費中的350萬元由重慶彙往成都,劉湘在綏靖公署召集鄧錫侯、唐式遵、潘文華、孫震四位軍長讨論經費的配置設定辦法,争取早日将經費發放到各部隊,使部隊得以開拔。10日,孫震再電何應欽,報告駐紮在綿陽的部隊,仍在等待領款之後開拔。直到9月21日,孫震在部隊收到9月糧饷後,才電告何應欽,指令駐紮在綿陽的部隊“兼程向漢中寶雞前進”,孫震自己的軍部也計劃9月24日前移。9月25日,《新新新聞》專門報道了孫震由綿陽前往成都,轉乘飛機前往陝西統率所部的新聞。而在臨動身前,孫震還不忘向綏署請求盡快發放10月份的部隊糧饷。35如前所述,就在《新新新聞》報道後的第二天,即9月26日,蔣介石發電報給賀國光,要求每周彙報川軍出動的位置和日程并加以督促。由于籌措經費的耽擱,北路第1縱隊大部隊的出發日期,比9月1日開拔的先頭部隊,晚了20多天。也就是說,北路川軍實際出動的日期,比賀國光與劉湘商談決定的9月初,推遲了20天。

除了北路川軍,東路川軍同樣也面臨經費問題。甚至可以說,部分東路川軍的經費問題比北路川軍更為嚴重。據《新新新聞》報道,10月4日,白崇禧給川康綏靖公署發電,催促川軍各部迅速出兵。劉湘與财政廳長劉航琛商量後,決定先發放9月份的開拔費20萬元。為了促使川軍盡快出動,劉航琛将20萬元開拔費一分為二,先由成都的四川省财政廳發放10萬元,讓部隊先行開拔,待部隊通過重慶時,在重慶領取剩下的10萬元經費。《新新新聞》這則報道并沒有提到這20萬元究竟發放給哪支出川部隊,但這則報道中提到這支部隊要經過重慶,這與第1縱隊北路川軍的行軍路線不符。是以我們可以推斷,這支部隊屬于東路第2縱隊。可見東路川軍與北路川軍一樣面臨糧饷問題,而且也是不領到經費就開拔不了。

再次是交通的不便。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民國時期仍不例外。交通不便是北路川軍和東路川軍同樣遇到的難題。北路川軍沿川陝大道前往陝西集中,意味着需要翻越四川北部的屏障秦嶺。由于汽車的數量不足,大隊人馬隻能徒步行軍。第41軍近兩萬名官兵,是沿着川陝公路,穿着草鞋或赤着腳,翻越秦嶺走到寶雞,再改乘火車前往西安的。36而且火車條件很差,史料反映,第41軍727團的2300多人和近100匹馬,在到達陽平後預備改乘火車前往西安,但是車皮隻有27節,大多數都是敞車,少數悶罐車,據老兵回憶,“擁擠得像沙丁魚罐頭似的”,乘坐這樣的火車運作五六百裡之後,“人困馬乏,到了極點”37。從遙遠的西昌北上的第47軍李家钰部,路途更為坎坷。從西昌首先到達成都集結,之後北上出劍門關,徒步行軍翻越秦嶺到達陝西寶雞。到寶雞後再轉乘火車到西安,經河南最終到達山西地區,加入前線作戰,全軍到達山西時,已經是1937年12月初了。

北路川軍走陸路翻山越嶺開往前線,東路川軍則面臨着江河的阻礙。9月5日,賀國光給蔣介石、何應欽發急電,報告近日“大小兩江,山洪暴發”,所有從宜昌開往重慶的輪船,都因為水害被阻塞在路上,出川部隊沒有辦法按時到達重慶,“各該部恐不能照原定運輸計劃如期到達指定地點”。9月10日,賀國光又報告何應欽,重慶輪船隻有等到9月22日以後才可以執行運兵的任務。39在天氣情況好轉,江水退去,航運條件适于運兵的情況下,又由于輪船的運力不足,不得不采取先将部分部隊運達指定地點後,再讓輪船折返的辦法,分批運送部隊,這就造成了大量部隊在重慶附近等候登輪的情況。為了加快運兵的速度,民生輪船公司的董事長盧作孚還曾經打破“川江從來不夜航”的慣例,讓輪船晝夜兼程地運輸川軍出川。但由于兵多船少,郭勳祺的第144師雖然在10月12、13日就已經抵達重慶江北,但因部隊在宜昌等候輪船轉運耗時過長,11月8日才全部抵達漢口。

在内部整編不完備、軍饷發放不及時、交通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川軍克服重重困難,奔赴前線。除後出發的第47軍李家钰部外,北上的第41軍和45軍于10月底到達山西戰場,與日軍展開戰鬥。東下部隊也于11月上旬抵達漢口附近集結,等待下一步的指令。

【論壇】論1937年川軍出川抗日‖尹曉宇

死字旗

三、出川後的分離作戰

在1937年8月20日大學營頒布的《戰争指導方案》中,川軍被定為第2預備軍,劉湘任司令長官,鄧錫侯任副司令長官,作為後備力量進行整編動員。8月26日,劉湘等在成都就職,并任命鄧錫侯為第2預備軍第1路縱隊司令,孫震為副司令;唐式遵為第2預備軍第2路縱隊司令,潘文華為副司令。42事實上,川軍分為北路和東路兩路出川抗戰,正是按照第2預備軍的第1、2縱隊的戰鬥序列行動的,此時出川抗日的川軍雖然分為兩個方向出川,但按照編制,兩路部隊均受第2預備軍司令劉湘指揮。

10月15日,随着戰争形勢的變化,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長官部設在鄭州。43原來由北路出川的第2預備軍第1路縱隊改編為第22集團軍,仍由鄧錫侯、孫震率領,鄧錫侯為總司令。由東路出川的第2預備軍第2路縱隊改編為第23集團軍,仍由唐式遵、潘文華率領,劉湘兼任該集團軍總司令。此時第22、23集團軍劃歸第七戰區,由劉湘統一指揮。然而當鄧錫侯和孫震的北上部隊被改編為第22集團軍後,蔣介石指令他們繼續東開,前往山西,“暫歸閻司令長官指揮”。第23集團軍先頭部隊到達漢口後,也被蔣介石下令乘火車轉赴豫北的新鄉、博愛、榮澤和花園口,受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指揮。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是一個整體的川軍面臨被分割的危險,這對自30年代中期起在四川軍閥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劉湘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是以,他向南京方面請求,将第22、23兩個集團軍仍舊劃歸第七戰區指揮,他本人作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先到南京向蔣介石請示籌建第七戰區長官部和聯系指揮戰區所屬部隊問題,以便指揮兩個集團軍擔任一個戰區的作戰任務。10月15日,南京方面同意了劉湘的請求。11月9日,劉湘由成都經陝西飛往南京,主持第七戰區和出川部隊抗戰事宜,四川省政府的政務由省政府秘書長鄧漢祥代行;川康綏靖公署事務,由總參議鐘體道代行。

劉湘雖然到了南京,但此時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指揮部隊作戰了。在到達南京十多天後的11月28日,劉湘因為胃病加劇,不得不前往漢口萬國醫院治療。劉湘要求組建第七戰區,親自指揮出川部隊的想法,得到了南京方面的承認。在大學營1937年11月所拟定的《第七二八戰區作戰指導方案》中,曾明确“鄧錫侯之四師及已到河南之川軍,均使用于第七戰區,專對晉東作戰”,意味着出川部隊在作戰地域不變的情況下,在隸屬關系上從第二和第一戰區重新劃歸第七戰區指揮。

但劉湘生病住院使他逐漸失去了對第七戰區的掌控,随着山西戰事的逐漸結束,日軍開始沿津浦鐵路向徐州推進,鄧錫侯率領的第22集團軍的第41軍和第45軍奉蔣介石指令,向魯南地區開進,歸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第47軍由李家钰率領仍駐紮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在率領第22集團軍去徐州前,鄧錫侯曾和川軍同僚在西安華清池休息,當時鄧錫侯表示,川軍在出川後如同沒娘的孩子,“被人東支西舞,弄得東一塊西一塊”,不是辦法。鄧錫侯希望劉湘能夠向蔣介石力争,把川軍集中在一起使用,曾經和劉湘有過不愉快經曆的鄧錫侯甚至表示,“我們一定聽從他(指劉湘)的指揮。川軍出了川才感到大家格外親熱,死,我們都願意死在一起……”,非常沉痛懇切。

然而,此時劉湘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實質掌控川軍了。如前所述,在他生病住院期間,北路川軍由山西被調往魯南,受第五戰區指揮,而東路川軍則參加了保衛南京外圍的戰鬥,劉湘雖然能夠與每個集團軍的長官保持聯系,但此時蔣介石于12月底任命陳誠為第七戰區副長官,代理劉湘的長官職務。

1938年1月20日,劉湘因胃癌在漢口萬國醫院病逝。劉湘去世後不久,蔣介石即下令撤銷劉湘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川康綏靖主任和四川省主席職務,劉湘原兼任的第23集團軍總司令一職早在1938年元旦即被唐式遵取代,劉湘死後四川省主席遺缺也由張群代理。第七戰區從1937年10月成立,到1938年1月結束,可謂是昙花一現。由于戰局變化的客觀原因和劉湘身體的主觀原因,出川抗敵的川軍沒有能夠形成一個合力,而是各自劃歸不同的戰區作戰,這與雲南、廣西出征部隊的情況很不一樣。滇軍部隊在1937年出動的第60軍,由龍雲的親戚盧漢率領,凝聚力強。廣西部隊1937年出動的3個軍,都屬于第五戰區的戰鬥序列,受桂軍統帥李宗仁直接指揮。川軍真的如鄧錫侯所說,在出川後成了“沒娘的孩子”。

雖然川軍統帥劉湘在漢病故,第七戰區被撤銷,但原屬于第七戰區戰鬥序列的第22、第23集團軍,在各自的戰場上奮勇殺敵,積極抗日,用英勇的戰鬥展現了川軍忠貞報國的精神風貌。

北路出川的第22集團軍首先在山西戰場參加了抗戰。其中第41軍在陽泉下火車後,暫歸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指揮,參加了晉東戰役,在娘子關南側的魚口鎮一帶阻擊日軍,戰役結束後,部隊開往洪洞整頓。第45軍先在聞喜、侯馬集結待命,後北進至洪洞沁源一線防守,下屬第122師曾收複平遙城。

1937年12月,由于韓複榘在濟南不戰而退,導緻徐州暴露于日軍兵鋒之下。為了保衛徐州,軍事委員會指令第22集團軍由山西東調徐州,改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1938年1月14日,第22集團軍剛到魯南的第125師向日軍占據的兩下店發起夜襲,收複了兩下店,“捉了四、五十個俘虜,得到不少的槍械”52,取得了在津浦路上作戰的首場勝利。第22集團軍參加了徐州會戰,并承擔了戰略要地滕縣的守備任務,以巨大的犧牲死守滕縣3日,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在滕縣守衛戰中,第122師師長王銘章壯烈殉國,參謀長趙渭濱、鄒慕陶、團長王麟亦犧牲。第127師師長陳離、第364旅旅長王志遠、第370旅旅長呂康等負傷,“傷亡官兵不下萬人”。王銘章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将,在重慶、成都都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

徐州會戰後,第22集團軍撤退到湖北襄陽、樊城整頓補充。在武漢會戰期間,第22集團軍抽調戰鬥人員組成第124、125兩個師,由第45軍軍長陳鼎勳率領,前往河南南部大别山地區,參加了武漢會戰北線的戰鬥。54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隸屬于第五戰區的第22集團軍,長期駐紮在鄂北地區。1939年冬,第22集團軍參加了“冬季攻勢”,在滾山攻擊戰中作戰英勇,并得到了當時派駐在第22集團軍中的蘇聯顧問葉爾莫洛夫的稱贊。55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第22集團軍奉命向鄭州、許昌、漯河推進,接受日軍第115師團和商丘日軍騎兵第9師團的投降。

東路出川的第23集團軍抗戰經曆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7年11月下旬到1938年1月底,第23集團軍參加了保衛南京的外圍戰鬥。1937年11月下旬,淞滬一帶的中央軍西撤,日軍3個師團在乍浦登陸,企圖包抄撤退中的中央軍。第23集團軍奉命阻擊日軍,掩護中央軍西撤,在太湖附近與日軍作戰。戰鬥中第144師師長郭勳祺腿部負重傷,屬下旅長黃柏光也負了重傷。太湖戰役後,第23集團軍進行了保衛泗安、廣德戰役。由于敵衆我寡,泗安、廣德相繼失守。廣德失守前,第145師師長饒國華寫下絕命書開槍自殺,以死報國。45

第二階段從1938年2月到抗戰結束。第23集團軍在劉湘病逝後由唐式遵接任第23集團軍總司令,部隊改屬第三戰區戰鬥序列,撤退到皖南、贛東一帶。在武漢會戰期間,第23集團軍奉命在皖南沿岸,掩護炮兵攻擊日艦,截斷江運,遲滞日軍對武漢的進攻步伐。46武漢會戰結束後,第23集團軍繼續在皖南、贛東從事炮擊日艦及水面布雷工作,迫使日軍将晝航改為夜航,由靠長江南岸行駛改為靠北岸行駛,第23集團軍炮擊、布雷的戰績,在1940年12月還受到了軍事委員會的好評和嘉勉。1942年,第23集團軍還作為第三戰區所屬部隊,參加了浙贛會戰中守備蘭溪的戰鬥,在蘭江東岸布設地雷,導緻日軍第15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将觸雷斃命。54抗戰勝利後,由于國民黨軍隊整編,第23集團軍被撤銷,僅保留了下屬第21軍的番号。

自1937年首批川軍分兩個縱隊出川抗戰後,接着又組織了兩批川軍出川抗戰,一部川軍由王缵緒部和王陵基部8個師組成,編為第29、第30兩個集團軍,1938年5月出川,第29集團軍由許紹宗率領,隸屬第五戰區;第30集團軍由王陵基率領,隸屬第九戰區。另一部川軍由範紹增部和王缵緒部組成,1939年分别由範紹增(3月)和王缵緒(9月)率領出川。根據學者研究,抗日戰争期間,四川參戰兵員總計約340萬人,其中300萬壯丁充實在國民黨各部隊中。另40萬人組成正規川軍部隊,兵力在12個軍以上,這40萬川軍參加了南北戰場28場會戰和戰役,大批川軍将士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餘 論

在全面抗戰爆發、全國上下共赴國難的情況下,川軍義不容辭地奔赴前線,加入抗日救亡的熱潮當中。川軍是在整編中倉促參戰的,原本正常的整軍過程被突發的戰事所打斷,由于急于出川抗戰而不得不提速完成整編。在沒有充分整編的情況下,川軍分為東、北兩路開赴前線,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考察川軍出川的具體過程,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整編不充分所遺留的問題,包括裝備和糧饷問題,事實上對川軍的出川和作戰産生了不利的影響。劉湘雖然有統合出川部隊共同抗戰的雄心壯志,但個人的身體狀況卻使得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留下了曆史的遺憾。然出川抗戰的川軍将士團結一緻,在抗日戰争的正面戰場上奮勇殺敵,許多川軍将士犧牲在抗敵戰場上。川軍在日寇侵華、民族危機嚴重之時勇于出川、敢于戰鬥、甘于犧牲的英勇行為,乃系中華民族自古綿延至今的愛國奉獻精神的弘揚,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近現代史研究動态(據《軍事曆史研究》2020年第5期)

作者:尹曉宇(北京大學曆史學系博士研究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