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孩子是否經常一坐在哪,就不自覺地抖腿,甚至情不自禁。很多家長會極力地呵斥:“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以此告誡孩子抖腿是不文雅又沒教養的肢體動作。

孩子吃飯的時間抖腿,學習的時候抖腿,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抖腿是教養問題,其實很大程度上跟孩子内心發育有關系。

孩子總喜歡動來動去,喜歡搗亂,不自覺的抖腿,咬嘴唇,自言自語,發出奇怪的聲音,故意去碰别人一下,或者用力地去甩門,甚至還有點愛起哄,在哪似乎都有他,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這些都是孩子在進行給自己身體提供感覺刺激,但是很明顯,這些習慣都不是太良好的習慣,如若孩子長時間不改,任由其形成固化的神經網絡,日後可能就會形成“屢教不改”的臭毛病。

這種潛意識裡尋求感官刺激的興奮感會加深孩子自我行為的認同感,就算父母親朋好友善意提醒,也很難短時間内得到改善。

孩子抖腿得透過現象看本質,外在行為上邏輯怪圈大部分來自内心感覺的缺失。比如:單親家庭孩子怕黑膽小,可能很大原因是内心沒有充分的安全感。其實抖腿這種行為邏輯也可追溯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本體覺系統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為大腦呈現一副軀體地圖,讓大腦時刻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哪裡,又怎樣的姿勢和怎樣的動作。尤其是成熟的本體覺,可以精準地去提供肌肉和關節的資訊給我們大腦,比如肌肉是伸展還是收縮的,關節是彎曲的,還是伸直的。

這些感覺資訊讓我們大腦可以進一步去下達精準的動作指令,指揮身體做出正确的肢體動作。

是以,各位家長要明白,本體覺是大腦控制身體、指揮身體的前提與基礎。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如果一個孩子存在本體功能障礙或者本體覺發展還未成熟,那麼他對于自己身體掌控能力就比較有限,是以會出現屢教不改的困局,孩子可能知道自己的身體位置,但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樣去做動作,做什麼動作是比較合适的,也沒辦法真正地掌控自我,常常處在“我知道,但我很難意識到,甚至做不到”的潛意識裡。

另外,如果孩子過度缺乏本體覺意識,他還會時時刻刻不停地進行自我尋求、自我刺激。

簡單來說,越是無意識狀态可能越喜歡抖腿,甚至有時候情不自禁也會抖得停不下來,這些都是孩子表現注意力差的現實狀況,它主要表現在多餘的動作比較多,會出現行為動作短暫性的紊亂,或者本能的機體反應。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這種無意識的抖腿,是孩子通過這種已經建立的感覺需求來确認自己的存在。

愛抖腿的孩子隻有在抖腿中能夠感覺到自己實體意義上的存在,或許在我們家長眼裡,這是一種壞毛病,但對孩子而言,它是一種自我尋求尋找價值的一種行為模式,内部本體覺的匮乏會促使孩子尋求外界的某些特定動作,進而彌補自我感覺的不平衡。

是以,孩子抖腿不一定是習慣不好,或者孩子故意為之,而是一種内部感覺的缺失,本體覺系統按理會随着孩子長大而自然成型,但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阻礙。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首先,觀察孩子抖腿是否處于“出神”的現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極力需要感覺上的刺激,這種刺激會給孩子帶來一種莫名其妙的欣悅感,而這種出神的狀況就是一種極度認可自己尋求感官刺激一種默許。

如果孩子抖腿成瘾,很大程度上是抖腿帶來的欣快感讓其短時間上頭,就算家長呵斥停止,往往事與願違。

其中的原因就是強制停止後的失落感,會加劇孩子尋求感官刺激的力度,這時候,家長最好的辦法并不是強硬的指責與訓斥,而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在做其他事情上獲得感官刺激,比如與孩子一起運動,或者一起準備晚飯等等一系列可以刺激到孩子感官的事情,足夠參與感的家庭氛圍能慢慢修正孩子因尋求自身感官刺激做出的不當行為。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其次,可以讓孩子專門練習“腳後跟貼地,前腳掌盡力擡起”的動作,增強孩子的肢體控制力。

這種訓練方式與傳統的抖腿動作前腳掌支撐完全相反,極大改善了孩子坐姿前腳掌用力過度而引發的習慣性抖腿現象。

但孩子前後腳掌可以均勻踩實地面,那抖腿發生的習慣性機率就會大大降低。

當然也可借助運動繃帶等其他工具幫助孩子短時間内修正孩子腳掌用力不均的問題,以此從一開始就瓦解孩子抖腿的行為基礎。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最後,自己也要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有些時候,孩子抖腿的壞毛病八成是在父親的背影裡學來的,如果孩子還小,你也可同他一起玩木頭人的遊戲,加強孩子的身體控制力。

孩子慢慢地學會控制肢體,也很大程度上促進的腦部的發育,比如:鍛煉孩子眨右眼,睜左眼、拉伸運動,去感覺身體關節變化的不一樣,在過程中多和孩子說說話,了解他們内心的真實想法,以一種平等的狀态和孩子進行交談。

如若孩子已經很大了,這時候,肢體上教育就得慢慢弱化,可以嘗試“以果尋因”的教育方法,給孩子制造一個虛假危險的境地,讓孩子先感受其帶來的挫折與磨難,再與孩子一同尋找原因與改正方法。就拿抖腿來說,你可以讓孩子先薄懲孩子,再與他一同修正抖腿的毛病。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當然,抖腿雖說是家庭小事,也蘊含着許多教育理念,作為家長,應該多多注意孩子的日常行為,多多關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切忌看到孩子不良的習慣,就火冒三丈,嚴厲訓斥。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先考慮簡單的外在因素,再捋捋複雜的内在因素。這樣,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就會越來越少。

孩子老是抖腿,别以為是小毛病,小時候不改長大就晚了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