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作者:毛子說個球

一、大善人邵逸夫艱辛而勵志的創業之路

邵逸夫的少年時代充滿了坎坷與挑戰。1920年,他之父親不幸離世,家族的重任便落在他與大哥邵仁傑的肩頭。這位僅有13歲的少年毅然決然地選擇投身家族事業,攜手兄弟共創了中國早期電影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天一影片公司”。

在那個電影産業不甚發達的年代,為了吸引源源不斷的觀衆,他們必須源源不斷地推出震撼人心的新作。這樣的巨大壓力對當時的電影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邵逸夫與他的兄弟們夜以繼日地工作着,無數個夜晚他們奔波于各個城市,為觀衆呈現精彩絕倫的電影盛宴。邵逸夫至今仍清晰記得,那些日子裡,他們一邊搖動放映機,一邊親自朗讀電影台詞,雖然身心俱疲,但他們從未停止過前進的步伐。

最終,他們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報,新加坡富商“餘東璇”對他們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餘東璇的大力支援下,邵氏兄弟公司如破繭而出的蝴蝶般迅速崛起,成為電影行業的翹楚。然而,即使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邵逸夫的“吝啬”性格也使他們飽受争議。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著名導演李翰祥曾公開抱怨,邵氏兄弟總是将預算削減一半,甚至連副導演的薪資也要斤斤計較。這種“刻薄古寒”的行事風格,不僅招緻業内人士的不滿,更使得邵逸夫的名字在圈内廣為人知。

然而,在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邵逸夫的私人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41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中華大地,邵逸夫不幸被捕入獄。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他的妻子黃美珍挺身而出,不僅協助邵氏家族渡過難關,還竭盡全力解救丈夫。邵逸夫在獄中堅貞不屈,面對日軍的指控毫無懼色,最終在黃美珍的不懈努力下重獲自由。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盡管曆經磨難,邵逸夫依然成功樹立了“邵氏出品,必屬精品”的金字招牌。在這位電影教父的引領下,邵氏兄弟公司逐漸成長為華語電影界的巨無霸,享譽全球。

從一位平凡的富家子弟,到中國電影界的教父,邵逸夫用他的一生譜寫了電影産業的輝煌篇章。然而,遺産紛争與家庭沖突的困擾,也給這位“中國大善人”的人生畫卷增添了幾許陰霾。

二、情感糾葛,家庭破裂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正當邵逸夫的商業版圖日漸壯大之時,他的個人生活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變。1941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入中華大地,邵逸夫不幸淪為日軍的階下囚。

面對這樣的艱難險阻,他的妻子黃美珍勇敢地挺身而出,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僅成功地帶領邵氏家族渡過了這場危機,而且還竭盡所能地解救出了丈夫在獄中的邵逸夫毫無懼色,坦誠地面對日軍的指控,最終在黃美珍的不懈努力下重獲自由。

這一切的艱辛曆程,自然無法逃過邵逸夫四個子女敏銳的目光。他們迅速地察覺到了這位"六嫂"方逸華的存在,并了解到了母親多年來所承受的痛苦。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身為孩子,他們心中充滿了對母親的同情,然而最終還是選擇了寬恕父親,全心全意地支援他拓展家族産業。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徹底颠覆了兄弟倆對父親的信任。1981年,方逸華被正式任命為邵氏董事會成員,這對于邵維銘和邵維銘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

這意味着他們和母親共同奮鬥的事業即将拱手相讓,而母親的感受顯然并未得到應有的尊重至此,兄弟兩人心如死灰,相繼離開了香港邵氏TVB,與父親斷絕了聯系。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自此以後,邵逸夫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始終處于劍拔弩張的狀态。他們鮮少有機會相見,直至邵逸夫離世,兄弟二人竟決定聯合抵制繼承龐大的遺産。

顯然,多年來的親情裂痕已深不可測,難以修複。

三、從"大善人"到"無情小人"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即使在晚年時期,邵逸夫憑借着慈善家的光輝形象赢得了廣泛的贊譽,但他的家庭生活依然充滿了波折。1987年,黃美珍在美國溘然長逝,僅僅一年後,邵逸夫最為親近的三哥也撒手人寰。

這兩位至親的離去使邵逸夫深刻認識到,金錢和權力并非人生的全部,更為珍貴的是家庭和睦以及身體康健于是,他開始反思自身的人生價值觀,投身于慈善事業,将大量的财富無私奉獻給了教育和醫療領域。

如今,在神州大地的各個角落,我們都可以見到"逸夫樓"的身影,這些都是邵逸夫生前慷慨捐獻的最好證明。他的善行遍及全球各地,甚至有人将新發現的一顆行星以"邵逸夫星"命名,以此表彰他的偉大貢獻。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在美國,當地人民共同慶祝着每年的9月8日,這一天被設定為了"逸夫日"。毫無疑問,邵逸夫雄厚的慈善之心已經深深地镌刻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

然而,即便在晚年之際,邵逸夫依舊未能完全修複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在遺囑中鄭重其事地将大量财産遺贈給了方逸華,這無疑是再一次地深深刺痛了孩子們脆弱的心房。

盡管邵逸夫最終為子女們留下了高達238億的财産,但對一貫精于算計的他來說,這似乎隻是一種"彌補"而已。然而,對于兩位兄弟來說,這些都并不是他們真正所需的。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他們所渴望的,是父親在生前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了解,而非僅僅是在身後給予金錢上的補償。

正因為如此,邵逸夫的子女們最終做出了堅決的抉擇。他們并非貪圖金錢,而是無法接受這樣一位冷漠、無情的父親。

在他們眼中,父親一生都在追求事業和财富,卻從未真正關心過自己的家人。更為悲哀的是,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邵逸夫也未曾給予他們應得的關懷。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從曾經的"中國大善人"淪為如今的"無情小人",邵逸夫的這一轉變實在令人扼腕歎息。然而,若我們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去審視他的人生曆程,或許便能發現,這位傳奇人物的人生軌迹,實際上也是一部反映時代變遷的史詩。

值得關注的是,邵逸夫先生與方逸華女士迅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系,這無疑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沉重打擊!自幼便缺失父愛的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敬愛的父親将注意力完全傾注于方逸華身上。

失去摯親的痛苦,或許無法通過金錢得到充分補償!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即便是邵逸夫先生步入晚年之際,他并未真正努力修複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竟在遺囑中明确表示将大量财産贈予方逸華,這無疑再度深深刺痛了孩子們的内心。

盡管邵逸夫先生最終為子女留下了高達238億元的遺産,但對于一貫精明算計的他而言,這無疑是一種“補償”。然而,對于兩位兄弟而言,這顯然并非他們所期望的。

他們所期待的,是父親生前的關愛與了解,而非事後的金錢補償。

從“中國大善人”到“無情小人”,邵逸夫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别人

正因為如此,邵逸夫先生的子女最終做出了堅決的決定。他們并非貪圖金錢,而是拒絕承認這樣一位冷漠、無情的父親。

在他們眼中,父親一生緻力于追求事業與财富,卻從未真正關心過家庭。更為悲哀的是,即使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邵逸夫先生也未能給予他們應得的關懷。

從“中國大善人”淪落至“無情小人”,邵逸夫先生的這一轉變實在令人扼腕歎息。然而,若我們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審視他的人生曆程,或許會發現,這位傳奇人物的人生軌迹,實際上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變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