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集)
二
村裡的槐花開滿樹,香浸全村。青藤繞上了竹籬笆,野蝴蝶成雙成對地追逐到屋門口。一場新雨後,彌散的泥土氣息讓郭老太渾身燥熱不安,她沒有驚動城裡的老四,邀侄媳老劉一起上街去買菜種。
老劉的兒子在深圳,年薪過百萬,但也依然過着耕田種地的生活。不同的是,老劉的兒子年年要送老劉出國旅遊一趟,或者接她去住幾個月。郭老太卻一刻也不肯離開腳下的鄉土,不肯離開這個村子。
許久沒有進城,她們又不急,相約順便看看風景。她們就那麼步行,穿過茶場的山嶺,沿着寬敞的水泥大道上街。
在街上,她們在這個店裡看看,又到那個店裡逛逛,摸一摸商品,問一問價格,感歎一回,看了新奇,便踅出了店,并沒有打算買東西。
在一家種子店買了幾樣種子後,她們從城郊另一側的柏油路往回家的路上走,順便看看世界的變化。這一趟漫行,等于是繞着茶場的山嶺,兜了一個大圈。
城郊的柏油路差不多年年在修,依然是坑坑窪窪,現在仍然有勞工在施工。
更大規模的施工,是路旁大片的田都被挖成一堆一堆的黃土山。這些田原是城郊的蔬菜基地。郭老太和老劉都站到小黃土山看稀奇。
老劉問施工員,這些田挖出來做什麼?
施工員說,做樓房賣,集鎮化。
郭老太隻是一個勁兒的感歎,這麼好的田地都蓋了房子,往後兒孫都要沒飯吃了。
施工員說,沒飯吃?外國的大米、麥子、玉米多的是,你看我們這裡現在有幾個人種田?吃的米比以往還要好。
郭老太擡頭向遠處望望,她想不出外國是什麼樣子,便問,外國的田地比中國多嗎?
施工員仍是一通胡說,現在有錢什麼都能買到。
她們繼續往上走,地勢不斷地增高,走過江村,走過李家莊,走過尉家垸,走過洪村,走了十裡路,沿途仍是施工隊在挖田打樓房地基。
郭老太看了,有點擔心地說,會不會把郭家垸的田也挖了做樓房賣?
老劉說,不會吧,郭家垸算得是山後。
經過毗鄰的劉家灣時,才看到有人在田裡插早秧了。
郭老太松了口氣,笑着說,谷還是要種的。
她望着水田,看那些農人不是一棵一棵地插秧,而是捏着秧把子,像撒沙子一樣往田裡抛。
郭老太看不過眼。她說,這樣抛秧不知要浪費多少田。
老劉說:一朝有一朝的種法。
說着話,右拐兩裡就到了郭家灣。
回到家,郭老太跟老伴唠叨起現在的良田都變成了樓房,插秧變成了抛秧,自己都老糊塗了。
老伴說,你别瞎操心,到了沒有谷子的時候,自然會有人種谷,這叫市場調節,懂不懂?你風燭殘年,管得了自己就不錯,别去自己找氣嘔,找罪受。
老伴又說,你來看電視吧,老大買的這個五十五英寸的液晶電視快一年了,你還沒看過三十分鐘呢。
郭老太一貫反感老伴泡在電視裡。他淩晨三點就醒了,把電視一開,就抽煙喝茶。如果沒有去打麻将,就一直看到晚上十二點。
郭老太說,電視有什麼看頭?說着,拿起鋤頭往外走。
她還是願意到莊稼地裡走走。
一層一層的莊稼,對她來說,有一種親近感,還有一種回歸感。莊稼地也是她散心和消愁的地方,心上結了一個疙瘩,到谷子地邊站站,望望遠處,走一會兒神,疙瘩就松快些。
她不知不覺地來到七擔邊,那裡曾經是她相依為命、種了二十多年的田,現在成了胖兒家的。胖兒沒把它當田種稻,而種上了豆子。
這讓她有點傷心。
那塊豆子地即将收割了。她蹲下身子,把發黃的豆葉和成串的、毛茸茸的豆角捏一捏,看一隻身穿粉紅内衣的長身綠螞蚱從腿前“嗖嗖”飛過,聽山溝深處的村莊傳來一聲悠長的雞啼,郭老太深吸了幾口氣,再長出了幾口氣,心裡就清淨多了。
她在七擔邊站了很久,忽然有點恍惚,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她左右望望,看見老九在七擔那邊的小坡林躬身挖什麼。
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老九,我能不能沿着七擔邊往小坡林開出一小塊田?
老九望望小坡林,那其實是七擔外的一個呈九十度上升的土坡,村裡并沒有明确的分給哪一家,土坡上的小樹林也是自然生長的,便說,你開也開不了多大一塊田,挖多了,天一下雨就塌坡,那時候麻煩就大了。
郭老太說,我知道。
小坡林向七擔延伸出一個角,她把這個角挖去,開出了一分田。
一天,胖兒來七擔鋤草,見她挖得那麼辛苦,就說:老太,你别挖了,我把七擔讓給你兩畦吧。
郭老太歡喜不勝,說,有了收成我分你一半。
胖兒說,不用了,你種了你得。
郭老太得了田後,盤好,目測有三分田的樣子,又挑石頭在小坡林下做起了一道小小的石岸。地下水從岸邊涔涔流出,陽光穿過樹葉落下來,水面顫抖不已。
此後,這塊田就成了她最親的夥伴。
杏花開了,她施肥,松土。棉花開了,她割芝麻,割豆兒。幹活兒幹得乏了,她坐在田頭歇一會兒,對着蟲鳴聲聲的蕃薯無聲地交流。
好在田不多,郭老太幹起來并不太費事兒。老伴對她天天忙進忙出早已習慣,心想田地也沒了,也懶得過問她瞎忙些什麼。郭老太獲得這小小的三分田,老伴竟全然不知。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許松華,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中篇小說《明年晉職》,傳記文學《唐朝那些詩人》,短篇小說《1972年的草帽》《今夜無故事》等,《年華交錯的十二個月》獲首屆中國小小說擂台賽二等獎。多篇作品入選《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民間故事選刊》《讀者》等。
【跋】淮南八公山曆史人文厚重,也是《淮南子》的成書之地,地名品牌聲名遠播,對宣傳作家作品有着極大的影響力。《八公山文學》(年刊)是由八公山區委宣傳部、文聯主管,淮南市作家協會指導,八公山區作家協會主辦的内部刊物。本刊緻力于文學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為八公山區、淮南市其他各縣區,以及全國各地的作家、詩人、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作品交流、展示的平台。截至今年,《八公山文學》已經刊印七期了(2016——2022卷)。在文壇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今日頭條“八公角度”合作選登其中的優秀作品。本期“八公角度”釋出的許松華小說選自《八公山文學》2022卷“琅玕青青”小說專欄。
(淮南八公山作家協會《八公山文學》編輯部)
2024年4月22日今日頭條“八公角度”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