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我來唠家常#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大閘蟹。圖/視覺中國

-風物君語-

蟹是美味

人人喜愛

無間南北

不分雅俗

▲ 文章轉載自中國國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

歐陽修說,“是時新秋蟹正肥”,秋天到了,又是一年吃蟹的季節。

蟹類家族十分龐大,僅大陸就有800餘種,這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于大閘蟹了。

今天我們就來唠唠,為什麼是偏偏大閘蟹?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河蟹河蟹

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也就是俗稱的“河蟹”。

美味的秘密,就藏在這個“河”字裡。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古籍中的大閘蟹的特征就是那毛茸茸的大鉗子,“絨鳌蟹”,意為螯足上長滿了絨毛的蟹。絨毛有點像胡子,每次蛻殼才會多長一些。雄蟹螯足上的絨毛更為發達,啥作用還沒搞清,有學者推斷它大概有觸覺的功能。繪/鄭秋旸,圖/《海錯圖筆記·叁》

通常認為,世界上有四種絨螯蟹,但就屬中華絨螯蟹(大閘蟹)個頭最大,肉也最多。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世界上四種絨螯蟹的背甲差別。分别是中華絨螯蟹、日本絨螯蟹、台灣絨螯蟹、狹額絨螯蟹。繪/鄭秋旸,圖/《海錯圖筆記·叁》

大閘蟹住在江河裡,各條河流之間往往有天然或者人工的溝渠互相連通,大閘蟹就借助着這些河流擴散開來了。以長江和淮河為中心,南至珠江,北至鴨綠江,都有大閘蟹的身影。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梅園介譜》中的日本絨螯蟹。繪/毛利梅園

梁實秋說,“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大閘蟹在中國的分布。制圖/monk

大閘蟹生活在水底,是體寬大于體長的動物,是以橫着走更為友善。它們爬行時,一隻腳彎曲,另一隻向外伸展,用指尖抓住地面後,彎曲的一隻腳便馬上把身體推向另一側;8隻步足的先後活動次序都很有規律,非常協調迅速。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大閘蟹肌肉收縮迅速而有力,加上前端尖銳的指節,它甚至可以垂直上爬,是以也經常會發生大閘蟹“越獄”的事故。圖/視覺中國

在河水裡生存,橫行直撞的大閘蟹練就了一身發達的肌肉,肉質彈性很好。肉裡富含丙氨酸、甘氨酸等鮮味物質;作為一種甲殼類動物,大閘蟹的肌肉隻有橫紋肌,肉質細嫩且持水力強。比起在海裡生活的同胞,大閘蟹又少了幾分鹹腥,多了幾分鮮甜。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秋風起,蟹腳癢

“海蟹吃肉,河蟹吃黃”,大閘蟹最值得說道的,還是蟹黃;“九雌十雄”,尤以農曆九、十月最為鮮美。而這,還要從5000萬年前開始說起。

大閘蟹屬于方蟹科,根據現有化石顯示,5000萬年前它的祖先就出現了,那時螃蟹們還都終生栖息在海洋裡。

到第四紀時,地球進入了冰期和間冰期,發生了海侵和海退、地殼上升和下降等幾次輪回性的交替變化,大概就在這一過程中,大閘蟹的祖先進入内陸溪水水域生活。但幼體仍然隻能在半鹹水的河口淺海中生活,是以成蟹必須回到淺海裡繁殖。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德國北萊茵河裡的中華絨螯蟹,鳌上淺色的毛表示它剛剛脫殼。中華絨螯蟹為當地入侵物種。圖/《海錯圖筆記·叁》

自然界裡,生殖和繁育是頭等大事。為了長途遷徙和繁育後代,大閘蟹可謂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蟹古名“無腸公子”,其實大閘蟹長有腸子,隻是很細小,許是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蟹長出了發達的中腸腺。中腸腺就是大名鼎鼎的“蟹黃”,它相當于蟹的肝,是蟹用來存儲營養和吸收養料的器官,是以也被稱為肝胰腺。

就像鵝肝一樣,“蟹黃”存儲的大部分都是脂類物質,十分肥美。雌雄蟹都長有肝胰腺,從夏天就開始儲存能量,為接下來的後代繁育做準備。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蟹黃與蟹膏。圖/視覺中國

“秋風響,蟹腳癢”,大閘蟹的繁殖之時,便是秋冬之交、水溫下降之時。降低的水溫就是給大閘蟹的信号,它們開始發育性腺,集合成群,順流下遷至河口生育後代。民間常言“水不夠冷,蟹就不好吃”,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吃母蟹時,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兩種“蟹黃”;一種是黃色的,質地較軟,另一種是偏橘紅色的硬塊。前者公蟹也有,就是俗稱“蟹黃”的肝胰腺;後者也被稱為“紅膏”,其實是母蟹的性腺,也就是卵巢。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雌蟹内部構造。制圖/西湖醋魚

雌蟹要肩負着繁衍後代的重任,所需能量更多,農曆九月時,肝髒裡的養分便慢慢轉移到了性腺裡,這時候兩者大概各占一半,最為美味。

而雄蟹的性腺則較小,增大的主要是副性腺和輸精管發育,蒸熟時呈乳白色的膠質,也就是“白膏”。因而比雌蟹發育慢,要在更晚一些的農曆十月才更好吃。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雄蟹内部構造。制圖/西湖醋魚

都說“九雌十雄”,便是這個道理。過了這兩個月,大閘蟹的性腺反而會過熟和退化,體積縮小。

還有一個時節也可以吃蟹,“六月黃”。大閘蟹的蟹黃主要是為了蛻殼和性腺生長提供能量,六月時性腺還未發育,就可以單獨享受肝胰腺的香味。在江南,大閘蟹一生約要經過20次蛻殼才能完全長成,六月還經常能吃到“雙殼蟹”,外層是硬殼,内裡還有一層未完全成熟的軟殼,吃起來别有一番風味。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六月黃”的大閘蟹腥味較重,肉質細嫩,更适合做香辣蟹。圖/視覺中國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能好怎?

關于怎麼挑螃蟹,“博物君”張辰亮介紹了一個好方法,“頂蓋肥”:大閘蟹的屁股,也就是掀蓋的地方,和下面的臍之間有個縫,越寬就說明越肥,因為蟹黃多到把它頂起來了。據他所說,這是“大學時去洪澤湖,養殖大閘蟹的人教的,這個方法還是挺管用的,我現在也還在使。”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大閘蟹。圖/視覺中國

另外,挑蟹時還可以注意這幾點:

顔色:青色背、白色蟹肚的大閘蟹最佳。蟹是底栖生物,生活在環境較好的水域裡的大閘蟹,才能長出青背白肚。

重量:捏捏蟹腿,硬實飽滿的更佳;同樣大小的螃蟹,掂着更重的說明肉更滿。

活力:死蟹體内的組氨酸會被分解為有毒的組胺,故可以摸摸蟹眼睛,能動的說明還活着。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海錯圖中的大閘蟹。繪/聶璜

從良渚文化開始,中國食蟹曆史已有4000多年了。深谙烹饪之道的中國人,在烹蟹的方式上崇尚樸素的方式,清蒸,這是食蟹而不失原味的最佳方法。周作人說,蟹别無什麼好的吃法,隻是白煮剝了殼蘸姜醋吃而已。

蟹是天下至鮮,卻也是一種非常“難吃”的食物,不僅要小心挑出蟹鰓、蟹胃和蟹心等不能吃的部位,還有兩大難題:吃相難看、吃不幹淨。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大閘蟹。圖/視覺中國

挑剔的江南食客們,便用起了“蟹八件”。用圓頭剪刀逐一剪下兩隻大螯和八隻蟹腳,将腰圓錘對着蟹殼四周輕輕敲打一圈,再以長柄斧劈開背殼和肚臍,之後再拿釺、鑷、叉、錘,或剔或叉或敲,取出金黃油亮的蟹黃或乳白膠黏的蟹膏,取出雪白鮮嫩的蟹肉。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蟹八件。制圖/西湖醋魚

“蟹八件”早在明朝時期就已在蘇州盛行,是江南閨閣的高雅用品,甚至有用金銀打造用作嫁妝的。

它的最初來源已不可考,很可能是人們在吃蟹的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根據需要,前天他制作一件,昨天你制作一件,今天我制作一件,便慢慢組成了這“蟹八件”。今天,“蟹八件”已是尋常之物了,不過真正要用起來,其實隻剪刀、蟹鉗、蟹針三樣,就已經非常足夠了。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大閘蟹。圖/視覺中國

袁枚在《随園食單》裡寫:“蟹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

自己動手,确實别有一番樂趣,中國人的吃蟹花樣也多的是。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大閘蟹拼出的蝴蝶。圖/《海錯圖筆記·叁》

張辰亮在《海錯圖筆記3》裡考證了一種古時的“拼蝴蝶”玩法:把螃蟹能活動的那根手指(可動鉗指)掰下來,會帶出兩片骨片,這是用來附着開鉗、閉鉗的肌肉的。大的那片叫“閉肌内突”,小的那片叫“開肌内突”。

把兩個可動鉗指并肩貼好,指尖朝下,一個向左,一個向右,把中間濕漉漉的絨毛使勁一摁,絨毛彼此糾結,幹了之後就結為一體,變成蝴蝶形狀了。細長的開肌内突是觸角,寬大的閉肌内突是前翅,後邊兩個指尖就是蝴蝶後翅上的鳳尾。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陽澄湖?

說起大閘蟹,總會想起陽澄湖。民國時期,章太炎夫人湯國梨親自蓋章“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在蘇州”。

中國古代三大名蟹,勝芳蟹(原産白洋澱)、花津蟹(原産古洪澤大湖)、陽澄蟹,隻陽澄湖的大閘蟹一家獨大。為什麼偏偏是陽澄湖?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大閘蟹的主要産區。制圖/monk

江南,地勢平緩,河流湖泊星羅棋布,水草豐茂、氣溫适宜,一直就是大閘蟹的主産地。其實陽澄湖在宋代之前曾是一片陸地,後可能因婁江河道阻塞,洪水泛濫等原因,才形成了如今的湖泊。

是以湖底淺平,平均水深不過1.9米,正适宜大閘蟹生長。如果水深過淺,太陽一曬,蟹容易性早熟,又容易長不大了。

陽澄湖陽光晴好,長滿了豐茂的水草,慢慢的,魚蝦螺蛳和浮遊動物也聚集了起來,這些正是大閘蟹最喜愛的美味食物。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陽澄湖上捕魚的漁船。圖/視覺中國

水草可以提供氧氣、淨化水質,還是大閘蟹的絕佳躲避場所。大閘蟹是底栖生物,都住在湖底,蟹能“隐居”在草叢裡生活,捕食其間的小魚小蝦為食,肉質鮮嫩,青背白肚。

陽澄湖是離長江口最近的草型湖泊,大閘蟹們便紛紛“搬家”到這裡定居。再加上這裡離長江出海口不遠,湖水含鹽量較高,這裡的大閘蟹蟹肉微鹹,反而更能激發出鮮甜。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陽澄湖上的蟹農。圖/視覺中國

是以,陽澄湖出産的大閘蟹,可謂青背白肚、黃毛金爪,個兒肥大,肉質香嫩,玉脂紅膏,格外鮮美。

但在幾十年前,由于建壩築閘、水域污染、河道整治和氣候變化,長江口的野生大閘蟹變得非常稀少了。今日河海生态改變,人工養殖隻得以運輸取代了洄遊。

上世紀80年代後,大閘蟹的養殖技術得到突破,蟹農們便開始蜂擁養蟹,導緻陽澄湖容量過載,蟹的品質一度嚴重下降。後來經過科學養殖,減少産量,補充水草和小魚螺蛳,才得以恢複。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陽澄湖近年來水質和環境變好後,又有水鳥在這裡栖息了。圖/視覺中國

直到今天,陽澄湖大閘蟹仍然供不應求。但也不必隻盯着陽澄湖,解決了大閘蟹養殖難題的“蟹學泰鬥”、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武坦言,“現在最好的大閘蟹在東太湖,上海、安徽甚至台灣,都有很好的蟹。”

大閘蟹近年來如此受歡迎,甚至内陸地區也能很友善的吃到,除了養殖技術和冷鍊運輸的成熟,價格下降更能被大衆接受以外。背後還藏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閘蟹特别能“扛”。

大閘蟹是一種兩栖蟹類,能主動調節體内滲透壓、适應外界環境,在淡水、半鹹水或海水中都不會脫水或膨脹,甚至可以離水短暫生活。大閘蟹的“蟹黃”發達而滿貯養料,是以十分耐饑,扛個幾十天不吃東西也能活着。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有實驗觀察,大閘蟹甚至可以在可以在泥地裡生活30多天。圖/視覺中國

低溫還能降低它的代謝,是以在冰箱裡放幾天也不成問題,隻是儲存大閘蟹時最好覆寫上幾塊幹淨的濕抹布,保持濕潤。實驗記錄,就算是暴露在空氣中,大閘蟹都可以挺過6-9天才會陸續死亡;死亡主要原因是鰓脫水後,蟹無法呼吸。是以大閘蟹運輸時往往要加濕布和一瓶冷凍水,也是因為這個道理。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 蟹與月餅、菊花,曆來是中秋的象征。圖/視覺中國

現在的大閘蟹已是膏滿黃肥,叫上你的三五好友,拿出準備好的蒸鍋、生姜、料酒、紫蘇,還有,已經積攢了一整年的胃口,來一場盛大的大閘蟹之宴。

大閘蟹為什麼這麼好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