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許朝暮
習慣使社會階層自行分開,不相混雜。
有一年,俞敏洪去海南島度假。
大多數遊客會睡到日曬三竿,起床後去沙灘上吹吹海風,随後湧入酒吧喝到深夜。
他卻在清晨六點半準時醒來,一連工作幾個小時,晚上也獨自待在房間裡閱讀。
旁人覺得奇怪,問他:難得放假,為什麼不好好放松一下?
他說:“這些習慣已經成了我基因的一部分。正是得益于好的習慣,我才有了比較好的人生。”
的确,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财富的多少,不隻取決于教育、能力與運氣,更是一個個日常行為累積的結果。
01
生活習慣
美國學者托馬斯·科裡,花五年時間做過一項研究。
他找到177位白手起家的富翁,和128名窮人,一一觀察他們的生活軌迹。
對比下來,他驚訝地發現:“你的日常習慣,會透露出你在生活中能否獲得成功。”
原來所謂的成功,無非就是日複一日去做正确的事。
無論何時,都不對任何事物過分熱衷,也不放松自我管理與提升。
把時間花在刀刃上,将心思用在要緊處,你就離成事不遠了。
1. 保持運動
部落客@陳溥江拍過一段視訊:早上6點,在香港最繁華的地段,有家健身房燈火通明。
來這裡健身的,大多都是年入百萬的金融精英。
常年克制飲食,堅持運動,使得他們的精神狀态異常飽滿。
當别人在工位上昏昏欲睡時,他們已高效地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你看,運動和不運動,注定會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哈佛大學講師泰勒曾說:運動,是最強勁的精神藥物。
它不僅能給你的身體充能,還能給你的心靈蓄電,讓你由内而外地強大起來。
一個堅持運動的人,會時刻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人生路上披荊斬棘。
2. 節制欲望
你有沒有發現,越是貧窮的人就越愛花錢?
他們克制不了享樂欲望,一拿到工資就忙着吃喝玩樂、四處旅遊;他們也經受不住促銷誘惑,不加思考就買買買,錢包很快便空空如也。
《财富自由》的作者托馬斯·斯坦利,采訪過一對富有的夫婦。
這對夫婦收入不菲,卻隻開老式轎車,住所裝修簡樸,每買一件東西前,也會斟酌很久。
憑借節制欲望,他們攢下了第一桶金,後來抓住風口,靠投資成了百萬富翁。
窮人順應本能,享受低級放縱;富人則延遲滿足,體驗進階快感。
從今天起,學會克制欲望,追求進階快樂:
把别人拿去消遣的時間,用來思考問題、關注時事;将别人随意揮霍的錢财,花在學習與長遠投資上。
翻身成為欲望的主人,你才能接得住财運。
3. 長期閱讀
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後,曾到清華大學演講。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問他是怎麼做到的?馬斯克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我看很多書。”
作家周嶺說:人每讀一本書,都是在進行一次名人訪談,是在和頂級的專家交流談話。
一個人書讀得多了,自然就能累積智慧,有效解決生活的難題。
讀名人傳記,能打開你的思路,為你提供擺脫人生困境的方法;
品曆史典籍,能提升你的認知,讓你領悟萬事萬物的運作規律;
看雜志周刊,也能使你與時俱進,及時了解當下的變化與機會。
越是精英階層,越會利用書本豐富自己的頭腦,拓展閱曆的邊界。
你的每一次閱讀,都會成為一級級台階,助你躍遷到更高階的人生。
02
思維習慣
我們都知道,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
這與他們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塔木德》裡記載,每個猶太孩子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将帶着什麼東西逃跑呢?”
如果孩子要帶走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告訴他:“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你的知識,你的思維方式。”
财富的本質,其實就是思維的變現。
思路決定出路,思維方式對了,财運自會源源不斷而來。
1. 借力思維
看過一幅漫畫,窮人和富人同時搬運金子。
窮人用盡了氣力,拼命抱起一小塊金子,搖搖晃晃地緩慢挪動。
富人卻選中一大塊金子,并借助一根棍子,輕輕松松地推着它向前。
兩者之間的差距,一目了然。
一味埋頭蠻幹,你就算累死累活,也隻能換來基本的溫飽。
真正會賺錢的人,都把精力用在思考上,去尋找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或向平台借勢,或向高人借智,又或是向工具借力。
懂得以外界之力加持自己,你會以最小的代價,收獲豐厚的成果。
2. 轉向思維
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個活動:分别為14個學生小組發放5美元,看哪個組能在規定時間内賺到最多的錢。
有人以成本價購入小商品,進行二次出售,利潤少得可憐。
有人買來工具,為别人修自行車,辛苦了大半天,也才勉強回本。
而最厲害的一組,眼裡看到的不是5美元,是“斯坦福”這塊招牌。
他們先去搜集資訊,了解到有家企業想來斯坦福招聘,希望能在教室裡宣傳一下。
他們就将課堂開始的前3分鐘,賣給了這家企業,一下子賺了600美元。
《周易》中說:變則通,通則久。
這世上,大部分人之是以窮,是因為固守慣性思維,一路直撞南牆。
推倒慣性的牆,換個方向思考,你才能發現真正賺錢的機會。
3. 憂患意識
稻盛和夫曾講:一個人不管是坐豪華巨輪,還是簡陋船闆,危機都不會對他差別對待。
意思是說,危機來臨時,不會跟任何人打招呼,你隻能提前做足準備。
30多年前,日本的半導體産業,遭受美國的技術封鎖。
大多數日本企業認為暫時不會有問題,稻盛和夫卻早早就開始提前準備。
他将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京瓷的自主研發中,不辭辛苦地帶領員工研制出自己的晶片。
當危機突然來臨時,其他企業紛紛受到重創,隻有京瓷安然無恙。
有太多人,不願為了未來的幸福,忍受眼下一時的付出。
而富有的人,都懂得在時間充裕時做好計劃,于衣食無憂時加強儲備。
如此,任憑時代浪潮起伏,都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03
心态習慣
我們看到很多富豪過得悠閑自在,總以為他們的錢來得很輕松。
紀錄片《美國商業大亨傳奇》中,卻戳穿一個真相:任何人的賺錢過程都充滿了挫折。
但與窮人不同的是,富人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總能及時調整好心态。
人生變好,就是從擁有積極開放的心态開始的。
正如狄更斯所說:“一個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
1. 積極肯定自我
你知道,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作家蔡富強說:富人總對自己說“我能”,窮人老對自己說“恐怕我不行”。
有個叫蔡勇斌的盲人,從小被身邊的人勸告:“推拿是你今後唯一的出路。”
他卻偏偏不信命,埋頭自學程式設計,憑借努力成為了資訊無障礙工程師。
後來,他還研發出一款提供給視障人士的軟體,成立公司當上了老闆。
他的經曆驗證了一個道理:“生命的品質,來自心靈的力量。”
你内心相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進而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也就是說,你要先相信自己能成事,才有可能擁有富足的人生。
2. 善于控制情緒
自媒體作者良大師,早年做銷售時,遇到一個态度很差的客戶。
聽到對方不停貶低他的産品,他一時氣不過,回怼對方不識貨。
脾氣發完,他心裡是痛快了,業務卻談崩了,他的工作也差點沒了。
他這才明白,發洩情緒,是這世上最沒用的行為。
是以,越是卓越的人,越懂得駕馭情緒的重要性。
如果雷軍被同行公開吐槽後耿耿于懷,就不會有小米後來的一次次突破。
如果董明珠為同僚留下的爛攤子憤憤不平,就不會有如今的格力鐵娘子。
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不講理的客戶,不配合的同僚,以及不順心的變故。
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你賺的每一分錢裡,都藏着無處言說的委屈與艱難。
想被财富選中,你必須要學會放下個人情緒,置頂心中目标。
3. 信奉長期主義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
聽說别人做自媒體掙錢,也趕緊打開電腦碼字,但沒寫幾天就嫌棄太枯燥;
看到直播帶貨成了潮流,也跟風去新增賬號,可一看觀衆寥寥便心灰意冷;
發現路邊攤生意火爆,也立馬去學手藝,卻還沒熬過新手期就再次失去興趣。
折騰了一圈,時間、精力和金錢花出去了,最後卻落得顆粒無收。
究竟怎麼才能賺到錢?其實答案隻有四個字:長期主義。
前世界首富巴菲特便是如此,認準一個方向持續累積,60歲後終于賺到人生中90%的财富。
而心浮氣躁的人,隻想占盡眼前的便宜,看似是在找捷徑,實則是在繞遠路。
他們總是不願相信,一夜暴富很難,慢慢掙錢卻容易很多。
在一個領域中沉澱下來,踏實深耕,命運早晚會賜予你應有的一切。
▽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習慣使社會階層自行分開,不相混雜。
人生是場馬拉松,你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決定着未來的方向。
生活上不失控,思維上不局限,心态上不消極。
當你養成了富有的習慣,好運和财富都會不請自來。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