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PPT看上去“很美”,為什麼用起來“很累”?

作者:青島西海岸釋出

“PPT是忽悠人最好的工具……”日前,一位知名網際網路CEO的發言,讓這款示範文稿軟體再次引發争議。

對其觀點支援者有之,如“PPT做得天花亂墜,不如精簡講幾條”“PPT內建了所有務虛主義和形式主義”等,在社交平台上,職場人對PPT的吐槽也屢見不鮮;反對者也有之,如“PPT就是一個工具,看你怎麼用了”“它在宣推和講課中有重要作用”……

PPT看上去“很美”,為什麼用起來“很累”?

會制作PPT成為職場人的必備技能

如今,可謂有職場的地方就有PPT,有人還将其與Excel、Word并列為辦公室的“吉祥三寶”。但人們對PPT的争論也是不絕于耳,對其又愛又恨,如在社交媒體上,#同僚的PPT也太卷了##大學生講PPT都卷到這種地步了嗎#等時登熱搜。另外,幫人定制PPT、PPT制作教育訓練等形成了産業化,帶動了龐大的市場,有的教育訓練師聲稱“日入數萬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大廠開始出現“反PPT”的浪潮,如360公司内部禁用PPT,阿裡巴巴、美團、位元組跳動等企業均有相關舉動,有的直接宣布禁用PPT,還有的公司把“不用寫PPT”作為福利寫進招聘啟事中。

套用一個詩句,“這是人們常會說起的一個工具,這是人們說起來就無法沉默的一個工具”。關鍵是,在衆聲喧嘩中,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弄清,身陷“忽悠門”,是PPT自身錯了,還是我們把它用錯了?

“感覺去年的年終總結PPT剛做完,接着又來了一季度總結彙報PPT、二季度工作規劃PPT,終究是逃不過‘PPT噩夢’……”眼下,不少職場人開始了新一輪的“PPT大戰”。

PPT,即PowerPoint的縮寫,是一種用于制作示範文稿的軟體工具,通過它,可以将複雜的概念用簡潔的幻燈片呈現出來,幫助觀衆更好地了解和記憶。1958年,世界上首張商業幻燈片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誕生;1987年,綜合了圖形、剪貼畫、多種字型的制作軟體PowerPoint誕生,同年被微軟收購加入Office套件,之後随着Windows作業系統走進千家萬戶。

PPT看上去“很美”,為什麼用起來“很累”?

近些年來,随着資訊化技術的迅猛發展,PPT快速滲透到我們工作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無孔不入,年終彙報、論文答辯、宣傳推介、教師講課……都離不開它,這也讓PPT從一個基礎的輔助辦公軟體,搖身變為溝通展示的“萬能語言”,世界性的“企業語言”。

如同一枚硬币的兩面,PPT的“正面”顯而易見——相較于純文字的邏輯論證與數字公式的複雜計算,PPT改變了資訊展現的形式,其圖文并茂的“視覺化”呈現,大大降低了與閱聽人互動的門檻,被稱為“輔助了解大殺器”。

即使是非職場人,也不時會和PPT打個照面。如近日,有網友所稱的“僅出一個PPT,電車價格打下來了”,指的就是小米汽車釋出會上,雷軍所用的“大字風”的PPT,它“簡單大氣、低調奢華”的風格為現場增色不少。

PPT看上去“很美”,為什麼用起來“很累”?

小米汽車釋出會上的PPT為現場增色不少

PPT的“反面”也日益凸顯。如過度應用加劇職場人“内卷”等,常引來吐槽。近年來,包括一些學術機構、業内專家等,紛紛對其“口誅筆伐”,如美國有雜志曾刊登《PPT是魔鬼》的文章。前年,有位網際網路大佬發飙,痛批公司高管用PPT、新詞“欺騙”自己。

為了顯得“高大上”,一些PPT時常使用“瞬間HOLD住甲方的常用黑話”,這種“語言包裝”更易引發反感。

“PPT就像印刷機,它也會印刷各種垃圾”,PowerPoint的發明者丹尼斯·奧斯汀去年去世,他生前曾說過的這句話常被提及。

其實,PPT隻是工具,是為了高效溝通而存在的,無所謂善惡,它身上的一些“負标簽”,根源在于使用者的認識問題。

比如,追求“power”丢了“point”。抱怨聲中,PPT最讓人诟病的就是形式主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的管理者過于注重形式和程式,講究“儀式感”,幾句話就能說清的事都要求制作PPT,忽視了實質性的工作内容和效果,于是産生了“形式主義總是自動趨于内卷”的現象。

經過“化妝”甚至“爆改”的材料,常常形式超越了内容,很容易掩蓋一些缺點和沖突。如有人所批評的,“内容的蒼白、思想的不足完全可以通過華麗的圖像、精彩的金句來遮掩”。對于聽衆而言,也容易導緻一些相對重要的觀點被淹沒,忽略邏輯性、優先級。

PPT看上去“很美”,為什麼用起來“很累”?

圖源:新華社

比如,“幹活的不如寫PPT的”。當員工為PPT的美化絞盡腦汁,當制作PPT的技能成為工作能力考核的名額,本質上也反映了機關的競争、評價和選拔機制不夠科學,職場生态不夠健康。還有人擔心,這會催生一些對業務不夠熟悉卻能靠此蒙混過關的“南郭先生”。

一些“奇葩”的案例也時有發生,令職場人對PPT望而生畏,如曾有員工因“PPT做得太醜,配不上公司形象”被辭退。還有調查顯示,能熟練掌握PPT的人,赢得面試機會多73%。當然,其中或許有公司工作性質的差異,但也顯示了“PPT迷戀”并非個例。

比如,PPT變成了“騙騙他”。針對課堂上充斥PPT課件的現象,多年之前,就有專家呼籲,這種“拉洋片式”的展示,很容易使學生過于關注結論和公式,而非推導過程。

PPT看上去“很美”,為什麼用起來“很累”?

近日,浙江一位國文老師的精美手繪闆書在網上引起追捧和熱議

課上,教師關注多媒體的操作,卻弱化了與學生們的資訊互動,久而久之,學生成了課件的欣賞者,教師成了放映員,沒有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情感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人機對話。特别在一些大學課堂上,有的學生上課不再認真做筆記,而是舉着手機對着PPT不停拍照,下課後還會直接找老師拷貝。

有趣的是,一些言過其實、紙上談兵的行為也與PPT聯系了起來,如當年不少城市上馬造車項目,結果沒了下文,是以被揶揄為“PPT造車”,留下一地雞毛。

其實,“反PPT”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返”的期待,讓“過熱”的PPT逐漸傳回其本質屬性。

于個人而言,不做單純的“PPTer”,多注重自身能力提升。

PPT看上去“很美”,為什麼用起來“很累”?

網絡上的各種PPT模闆

如果工作中無法擺脫PPT,也要懂得,PPT隻是一種表達工具而非“炫技”,不能投機取巧,要抓住PPT的内在設計邏輯,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内容、完善想法、提升能力。

對于内容來講,PPT起着錦上添花的作用。對“打勞工”自身來說,“内容”即“内涵”,是自己的真才實學,是在日常工作中做出的實績,這是自己的“核心競争力”,如果放棄個人實力提升,就會導緻舍本逐末。

于機關而言,少做“無用功”,建立務實、高效的工作機制。

如今,掌握PPT技能已然成為一些人進入職場的敲門磚,但這并不代表PPT能作為評判員工價值的尺度,科學的評價考核機制和良好的企業文化,才能夠增強企業成長的持續性,更好地留住人才。

PPT看上去“很美”,為什麼用起來“很累”?

作為工具,PPT有它适用的場合,要根據對内、對外等具體情況,區分使用PPT還是Word,避免因為“一刀切”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同時,企業也應積極借力新技術,如使用“AI助手”生成PPT等,節約員工時間和溝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看上去很美”的PPT,不能用起來很累、很假、很煩,還是應該回歸其高效、簡潔的本義,在“減負”中實作工作提效,讓表裡皆美。

(編輯:L,本文由西海岸釋出制作,來源于青島宣傳,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