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作者:濰城釋出

四月春風過鸢都,扶搖直上風繪夢。

手持畫筆,竹木彎直盡在掌握之中。别具匠心,或喜或憨,形态栩栩如生。

聚精會神,手腕翻轉之間扶搖直上。借勢騰飛,一躍而至晴空萬裡。

濰城凱旋風筝負責人譚新波從事風筝制作已經50多年了,不僅于此,他還帶着巨型風筝表演走出了國門,足迹遍布62個國家。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在堅守中傳承老手藝 在創新中追趕時代步伐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受爺爺的影響,譚新波在4歲時就已經開始接觸風筝,6歲就已上手參與制作。雖然工作忙碌,但隻要一有空閑譚新波還是會研究風筝的制作與設計,伏案工作,一幹就是一天。

“我爺爺小時候給我做了一個木滾輪,那時候别的小孩都沒有,隻有我有。”譚新波拿起一側的風筝線軸,回憶起幼時與爺爺一起的場景。“就是這個木滾輪,讓我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了下去。每次放飛風筝,看到風筝在藍天中飛翔,我就覺得爺爺也能看見。”

譚新波一拿起風筝,神情便變得專注。在風筝這件事上他做到了平心靜氣,精益求精。

要跟上時代潮流,不僅要做到守正,更要創新發展。在一次外出交流時,南韓朋友感歎當時在中國很少見到現代風筝。譚新波窺見了其中的機會,做起了現代風筝,參與設計巨型軟體風筝,成為夜光風筝的創始人。

現代風筝與傳統風筝不同,以碳素、玻璃纖維杆為骨架,面料多為尼龍制品,結構相對簡單。經過仿制學習、研發設計、不斷創新改進,加入傳統風筝制作技法,起飛效果更好,深受歡迎。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小風筝做成大産業 老技藝開出“緻富花”

小手藝變身大産業,老技藝煥發新生機,這背後是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更是産業振興。

從小作坊轉向具有規模的企業,譚新波巧借國際風筝會的東風,帶領濰城凱旋風筝成為行業領頭羊。

“現在我們主要是做海外貿易,風筝多出口到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在亞馬遜上也有自己的店鋪,每年銷售額将近3000萬美元左右。”譚新波告訴記者。

産業越做越大,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出于企業發展的需求,也為了更好助力鄉村振興,譚新波帶動周邊居民參與到風筝的制作中來,為他們提供了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增收緻富,助力鄉村振興“新發展”。

用心、用情、用力打好風筝産業特色牌,赢得優勢産業發展滿堂彩,帶動産業蓬勃興旺,解鎖居民緻富密碼,一直以來,濰城區因地制宜發展産業,依托特色文化,發展優勢産業,保護“老手藝”,傳承“好文化”,帶動居民增收緻富,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一根銀線連四海 特色風筝傳文化

風筝可以看作是濰坊與世界各地溝通交往的橋梁,譚新波乘着友好往來的東風,将風筝表演帶到海内外,将和平交往的種子撒在世界各地。

最近一段時間裡,譚新波的行程滿滿當當。從南韓到卡達再到高棉,代表中國參加放飛比賽,與外國人同場競技,做文化交流。

他的足迹遍布了海内外60多個國家。因為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譚新波的皮膚已經黝黑,但爽朗的笑容反而愈加燦爛。

“今年4月份,我們受到邀請在高棉參加風筝節,我們代表中國去專門展示了龍風筝,把中國的龍,特别是濰坊的龍風筝帶去放飛,讓外國友人看到我們中國的風筝在世界的天空上獨樹一幟、無與倫比。”譚新波驕傲地說,無論到哪個國家,大家看到來自中國濰坊的風筝都會很感興趣,每當放飛風筝時,都會聽到現場觀衆的陣陣歡呼聲,這讓他更有底氣。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飛到60多個國家的濰城風筝

目前,譚新波已經為第41屆濰坊國際風筝會做好準備。“今年帶來的是以‘孔子聖像’和‘四書五經’為主題的風筝,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優秀文化乘着東風扶搖直上。”弘揚風筝文化、推廣風筝運動,宣傳推廣世界風筝都品牌形象,在這條路上,譚新波從未停下腳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