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林縣:“小蠶桑”編織緻富“新絲路”

作者:南甯農業

桑田滿園香。近日,走進上林縣塘紅鄉岜森村,漫山遍野的桑樹郁郁蔥蔥,村民們穿梭于桑田間,熟練地采摘新鮮桑葉,蠶房裡養蠶戶們正在照顧蠶寶寶,一片繁忙的景象。

上林縣:“小蠶桑”編織緻富“新絲路”

在岜森村岜叱莊,養蠶戶樊保神每天清晨7時就在家門口忙着采摘新鮮桑葉,確定在喂食高峰期的蠶寶寶一天的用食量。他家一樓全部用做蠶房,整齊有序排放着一張張蠶床,蠶架上一隻隻胖乎乎的蠶蟲在桑葉上蠕動,貪婪地吸吮着桑葉裡的養分,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好像在奏響一曲農民增收緻富的交響曲。

樊保神告訴記者,再過一天這批蠶寶寶就“吐絲成繭”,将會給他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自從1994年開始養蠶以來,近30年來的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種桑養蠶已成為他拓寬收入的主要産業之一。依靠種桑養蠶業,他家蓋起了新房子、買了小轎車,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蠶農樊保神說:“去年我一共養15批蠶,純收入是5萬元左右。今年我也計劃養15批,第一批蠶繭賣27元一斤,我有300斤收入8000元左右。我自己的桑田3畝,加上租地一共10畝左右,通過養蠶我的生活改善很多。”

岜森村屬于大石山區,水源稀少,主要産業有桑蠶、玉米、黃豆等,近年來這些傳統産業發展遭遇瓶頸問題。該村瞄準種桑養蠶投入少、見效快、收益高的特點,鼓勵群衆發展養殖。目前全村種桑養蠶隊伍不斷擴大,已有289戶養蠶,桑田面積達1225畝,憑借這一項産業,進一步拓寬了群衆增收緻富管道,助力鄉村振興。

上林縣:“小蠶桑”編織緻富“新絲路”

“現在養蠶蠶繭賣價高賺錢比較快,今年3月我養第一批用了20天,8000蠶種共收獲150斤蠶繭,收入3000多元。”蠶農樊保勤說。

為了更好地發展種桑養蠶業,近年來,村民自主成立了小蠶共育室,減少了蠶種的浪費,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小蠶發病率,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養殖積極性不斷提高,養殖經驗不斷優化。是以大力推廣應用“小蠶共育”,助力桑蠶産業提質增效。

岜森村堆寒莊古芽小蠶共育基地負責人藍譚海充分發揮小蠶集體飼養的優點,認真做好從蠶卵孵化、收蟻、蠶體消毒、采摘桑葉、溫度、濕度控制,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小蠶共育技術操作規程操作,經過精心科學培育,将幼蠶共育到3齡再出售給養蠶戶,不僅縮短了養蠶周期還大大降低了養殖戶的養殖風險,基地培育的蠶苗深受各地蠶農的青睐。基地在助力農戶發展養殖的同時也為群衆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

“我們這個小蠶共育基地從2006年開始經營。每年上半年培育8到9批次,下半年雨量充足就有6到7批次。小蠶主要供應給塘紅周邊群衆,鎮圩、三裡、喬賢、木山等遠的我們送貨上門。”藍譚海說,他育的小蠶每一批是100本200萬隻蠶苗。基地主要按訂單來育苗,基地除了雇請6個勞工,每月工資3000元起步,繁忙時每天要請3到4個臨時工,每人一天工資是100元。

近年來,上林縣塘紅鄉堅持生态綠色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旱地糧經複合模式,大力調整産業結構,引導群衆科學種桑養蠶,助力群衆穩産增收,“織”就鄉村振興“新絲路”。

下一步,塘紅鄉充分利用桑蠶産業“短、平、快”的收入優勢,通過大力宣傳種桑養蠶政策,組織開展養殖教育訓練會等形式,積極引導群衆發展桑蠶養殖業。據統計,截至目前塘紅鄉發展桑蠶産業共有2766戶,種植桑樹多11000多畝,小蠶共育基地3家。種桑養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

上林縣:“小蠶桑”編織緻富“新絲路”

免責聲明:本頭條号釋出的轉載内容及配圖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對内容真實性由原作者保留,本号不做承諾,如涉及内容、圖檔的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

來源:上林釋出

作者:韋飛利 覃柳霓

編輯:南甯市農業資訊中心

法律顧問機關:廣西法嚴律師事務所

如需轉載分享,請注明來源“南甯農業”今日頭條号,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