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八歲的醇親王載沣如何去德國“道歉”?

作者:海南小甲
十八歲的醇親王載沣如何去德國“道歉”?

1900年,随着義和團運動在京津一帶如火如荼地發展,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的沖突也日益激化。在這一年的6月19日清政府總理衙門突然照會駐京的各國公使館,表示不再對公使館進行保護,并限令一切外國人需在24小時之内離京。各國公使得知此消息後,十分愕然。深夜,各國公使緻函總理衙門,要求對離開時間能夠進行寬限,并要求總理衙門在第二天上午9時進行答複。6月20日一大早,德國公使克林德更是氣勢洶洶地坐着轎子打算到總理衙門質問清政府為何要求外國人撤離,當克林德一行行進到東單樓時,被神機營章京恩海率領的巡邏隊攔截,素以跋扈著稱的克林德向巡邏隊拔槍射擊,雙方發生交火,在激戰中克林德被擊斃。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克林德事件。此事成為後來八國聯軍侵華的重要借口。

  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帶着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并派出了以奕劻和李鴻章為首的議和團與西方列強議和,經過雙方的讨價還價,12月27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強們提出的12款《議和大綱》。其中第一款就寫明“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國派親王專使代表中國皇帝緻慚愧之意,并于被害處樹立銘志之碑”。

  關于立碑一事,清政府答應得十分爽快。但關于赴德去“道歉”的親王人選,清政府遲遲沒有定下來,因為讓一個天潢貴胄遠渡重洋去戰勝國道歉,此等屈辱事唯恐避之不及,怎會有主動請纓者。正當親王人選久拖不決時,德國新任駐華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議和大臣李鴻章和奕劻推薦了年僅十八歲的醇親王載沣。載沣之是以成為赴德道歉的不二人選,德國人看重的是載沣的身份特殊,作為光緒皇帝的胞弟,慈禧的親外甥,載沣的地位相比于其他親王更尊貴,更能表現出清政府的“道歉誠意”。在确定了人選後,1901年6月5日,遠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緒帝正式任命載沣為“頭等專使大使”,并任命前内閣侍讀學士張翼,精通德語的副都統蔭昌為參贊,随同載沣出訪。

  萬事俱備後,1901年7月12日上午,載沣一行從北京的永定門啟程,下午到達天津的塘沽,登上了輪船招商局的安平号海輪。7月15日,輪船到達上海。又換乘德國的拜安号輪船前往德國。經過一個多月的颠簸航行,載沣一行人8月23日到達瑞士西北邊境靠近德國的巴塞爾。但在這時節外生枝的事件發生了,清政府與德國政府在載沣觐見德皇的禮儀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

十八歲的醇親王載沣如何去德國“道歉”?

  此次載沣出訪是以親王的身份去德國道歉,是以清政府對于禮儀問題十分在意。當時的清政府駐德公使呂海寰在載沣出使前就曾向德國外交部詢問會見的禮儀,可德國方面卻遲遲沒有答複。直到8月19日在載沣快到德國時,德國政府突然通知呂海寰,“德皇在白廳坐見,王爺行三鞠躬禮,遞書,緻頌。其參贊随同入見者,切照中國臣下觐君禮節叩首。”呂海寰聽聞後,馬上向德國外交部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他認為德國皇帝坐着會見中國鞠躬的親王,并且随從們還要下跪叩首實在是無禮的要求,清政府萬萬不能接受,“甯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想想也是,自诩為“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怎能在“洋鬼子”面前下跪呢,讓一個親王道歉就已經夠失面子了,再跪下這不是把祖宗的臉面都丢盡了。呂海寰深感問題嚴重,接連向載沣和北京議和大臣奕劻、李鴻章以及西安的慈禧、光緒帝等發去了電報,尋求應對之策。西安方面接到電文後,馬上緻電呂海寰:“中國懲罪賠款,久已誠心謝過,特派親王出洋,本欲重修舊好……乃德主坐見尤于邦交之禮未協,務望設法電達徳外交部,切實力争為要。”

  可作為一個戰敗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根本沒有資格讨價還價的,誠如德意志曆史上的著名皇帝腓特烈二世所言:強權就是公理。德國方面對于呂海寰的交涉置若罔聞,态度非常堅決,就是不肯更改禮節,甚至揚言如果更改禮節德國皇帝将拒見載沣。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時,遠在西安的慈禧要求呂海寰繼續與德國外交部進行磋商,“磨得一分是一分”,同時告訴呂海寰,如果“切實不能挽回,應與照會議明,此次專使原為道歉,姑為通融酌允,以後仍按照各國通行之禮,不得援此為例”。而奕劻和李鴻章均認為,坐受國書尚可容忍,而參贊跪拜決不能同意,并且他們想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載沣會見德國皇帝隻帶翻譯,其餘參贊或托病或暫避他地,避免與德國皇帝見面。同時北京的議和大臣還以此為理由拒絕在《辛醜條約》上簽字,希冀于利用列強間的沖突能夠對德國政府進行施壓。

  而此時,德國方面态度也出現了軟化。9月2日,呂海寰和德國駐巴塞爾領事通知載沣,德國外交部表示,德皇同意接見清政府使團,遞呈國書時可隻帶蔭昌一人作為翻譯,免去跪拜禮,都行鞠躬禮。

  這樣雙方的禮儀之争方才告一段落,9月2日的晚上,載沣開始離開巴塞爾前往德國,3日抵達波茨坦,4日中午,載沣在蔭昌的陪同下來到了德國皇宮。載沣向威廉二世行三鞠躬禮,遞呈國書,宣讀緻辭,大意無非是“敝國去年亂事的釀成,責任乃在于誤國的庸臣,并不是我們大皇帝的過錯。不過臣民有罪,皇帝也是有責任的,是以深感抱歉。現在幸喜議和即将訂好,籠罩在兩國之間的雲霧就要散去,而變得天朗氣清了。祝願我們兩國永釋前嫌,增進友好”。面對一國親王的“道歉”,德皇顯得十分地傲慢,不僅坐受國書,發表答詞時也并沒有起立,答詞也非常地措辭嚴厲,“斷不能因貴親王來道歉之忱,遂謂前愆盡釋”,足見威廉二世這位戰争狂人是何等的不可一世。不過在載沣眼裡,這已經算是“大局保全,國體無傷了”。

  通路德國之後,載沣本想順訪英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但這個想法遭到了德國的強烈反對,“若往歐洲英意比,有違專誠之意”。為了不給德國人口實,載沣以身體不适和回國完婚為由,放棄了通路歐洲其他國家的計劃,啟程回國,完成了這次帶有屈辱性質的“道歉”之旅。

  醇親王載沣這次赴德道歉之行,對于清政府而言帶有戰敗國的“謝罪”性質,可說是有損國家形象。但對載沣而言,卻收獲頗豐。首先通過這次出訪,讓載沣開拓了眼界視野,加深了對國外的了解。其次如果說在出訪前載沣還是一個乳臭未幹默默無聞的小王爺,那麼在出訪後,載沣已經中外聞名,更有人贊載沣是“從今一代擎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最後,通過這次出訪,載沣“圓滿”完成了政治任務,讓慈禧甚為滿意,也為其以後仕途的騰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其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十八歲的醇親王載沣如何去德國“道歉”?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你氣質那麼好還來看小甲的文章,喜歡曆史和房産知識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甲,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_^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