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作者:陳石頭本頭

在1941年12月7日的一個甯靜的早晨,珍珠港的碧波之上,突然響起了戰機急促的轟鳴聲和連綿不斷的爆炸。太平洋的波光粼粼被火光和濃煙所覆寫,這一刻,世界的命運被重新洗牌。在華盛頓、倫敦、重慶、莫斯科以及柏林,全球的戰略中心都在這一事件後變得緊張而興奮。

每個國家的上司人都在密切關注着這一事件的發展,各自策劃着如何利用這場突如其來的襲擊來推動自己的戰略目标。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背景:日本偷襲的密謀

1941年11月26日,清晨,天色未明,日本帝國海軍的六個航母編隊在北太平洋的寒風中緩緩從單冠灣駛出,開始了它們秘密而又冒險的遠征。這六艘航母分别是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與瑞鶴。它們載着精心挑選的艦載機群及數百名飛行員和艦員,航向東南,直奔夏威夷的珍珠港。

艦隊的航行是在嚴格的無線電沉默中進行的,以避免被美軍或任何盟國偵察到。日軍航母編隊的行動由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精心策劃,他确信此次行動若成功,将有效地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力量,為日本帝國在亞洲的軍事行動赢得寶貴的時間和戰略優勢。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編隊中的航母在嚴格的保密和安全措施下進行着航行。航母上,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對飛機進行了最後的檢查和準備。航母甲闆上,零式戰鬥機、九七式艦攻和九九式艦爆分别被擺放在起飛位置,整裝待發。機庫内,彈藥和燃料被嚴格管理,以確定一旦接到起飛指令,能迅速完成裝載。

經過數日緊張而寂靜的航行,到了12月7日清晨,艦隊已接近珍珠港附近海域。在距離珍珠港約200海裡處,日軍艦隊減速并開始了最終的戰鬥準備。天空初露曙光時,首批艦載機開始從赤城号和加賀号的飛行甲闆上起飛。随後,蒼龍、飛龍、翔鶴與瑞鶴也相繼派出了它們的飛機。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在航母上,緊張的氛圍随着每一架飛機的起飛而逐漸達到頂點。飛行甲闆上的地勤人員忙碌地引導飛機,確定每一架都能安全、迅速地起飛。随着飛機一架接一架地騰空而起,航母的甲闆上又恢複了短暫的甯靜。

當地時間早晨7點55分,第一波日軍艦載飛機抵達珍珠港上空。在這一刻,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仍處于周末的甯靜之中,許多艦船上的官兵還未完全進入戰鬥狀态。日軍飛機群迅速下降到攻擊高度,開始對停泊在港内的戰艦、巡洋艦和輔助艦隻發動攻擊。炸彈和魚雷接連投下,海面上和碼頭上的爆炸聲震耳欲聾,珍珠港事件就此爆發。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美國:羅斯福的應對

珍珠港襲擊的消息如電閃雷鳴般震驚了整個美國,同時也迅速傳到了華盛頓特區,打破了12月7日的平靜。事發當天,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接到了來自太平洋的緊急電報,報告了珍珠港突然遭受的大規模空襲。

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白宮迅速采取行動。羅斯福總統立即召集了他的戰時内閣和軍事顧問,進行了一連串的緊急會議。在會議中,羅斯福與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哈羅德·斯塔克、陸軍部長亨利·斯蒂姆森等進階軍事官員讨論了對策。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這次攻擊為羅斯福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軍事行動的依據。在戰争初期,羅斯福一直面臨國内的強烈孤立主義情緒,很多美國群眾和政治人物都反對卷入歐洲的戰争。然而,珍珠港的突襲改變了這一切,它為羅斯福清除了進一步介入全球沖突的政治障礙,是以羅斯福在聽到日本主動偷襲的時候,内心是有點開心的。

羅斯福決定迅速反擊,訓示斯塔克部長立即啟動46号戰争計劃。這一計劃是美國海軍早已準備的戰時應急方案,包括對日本在遠東的海軍力量進行全面反擊。根據羅斯福的指令,美國潛艇部隊開始對日本周邊海域執行無限制潛艇戰,這種戰術意在削弱日本的海上補給線,打擊其海軍力量。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随着美國的潛艇和海軍艦隊開始在太平洋及遠東水域展開行動,美國軍事基地加強了戒備狀态,各種戰備活動加速進行。美國海軍航空兵力也被調動起來,準備對可能的日本海軍行動進行攔截。

與此同時,羅斯福準備向國會和美國群眾發表演講,明确這次襲擊的嚴重性和對美國的影響。他的演講草稿中提到了“臭名昭著的一天”,這一表述後來成為了描述珍珠港事件的經典用語。羅斯福的目标是團結國内外的支援,動員美國全力以赴地參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去。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英國:丘吉爾的“快樂”

對于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來說,珍珠港的襲擊幾乎是一個送上門的禮物。在得知美國遭受襲擊的消息後,丘吉爾感到了“極大的快樂”,因為這意味着美國将不可避免地加入到對抗軸心國的戰争中,英國将不再孤軍奮戰。

丘吉爾迅速召集了一次緊急的戰時内閣會議。參與會議的包括外交大臣、國防大臣以及其他關鍵的政府官員。在會議上,他們詳細讨論了珍珠港事件對全球戰局的可能影響,尤其是對英國與美國之間的軍事和政治聯盟的深化。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在此次會議中,丘吉爾訓示英國駐美國大使盡快與美國政府接觸,表達英國政府的支援和同情。同時,他還指令英國外交部與其他盟國進行溝通,評估他們對這一事件的反應以及可能的政策調整。

随後,丘吉爾也與美國總統羅斯福進行了電話交談。兩位上司人讨論了珍珠港事件的軍事和政治後果,并讨論了加強英美軍事合作的具體措施。丘吉爾強調了跨大西洋合作的重要性,確定英國和美國在對抗軸心國的戰争中能夠更加緊密地協作。

此外,丘吉爾還訓示英國戰争内閣開始制定詳細的計劃,以便迅速利用美國即将到來的軍事支援。這包括在北非和歐洲戰場上的聯合行動計劃,以及加強海上護航任務以保護對英國至關重要的跨大西洋供應線。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在這之後的幾天裡,丘吉爾多次在公共場合和私下會議中提到珍珠港事件,他呼籲英國人民和英聯邦國家團結一緻,準備迎接美國的加入将給盟軍帶來的戰略優勢。他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加強英國群眾的士氣,確定他們對即将到來的挑戰保持信心。

中國:蔣介石的反應

在1941年12月8日淩晨,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得知珍珠港襲擊後表現出極大的興奮。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中日戰争的戰略格局及中美兩國的軍事合作前景。得知這一重大事件後,蔣介石沒有任何遲疑,立即從位于重慶郊外的黃山官邸急忙傳回市區,準備應對這一新的國際形勢。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蔣介石抵達市區後,立即召集了國民政府的進階官員和軍事顧問,包括外交部、軍事委員會的主要成員,在緊急會議中全面評估珍珠港事件對中國抗日戰争的可能影響。會議地點選在了國民政府臨時行政中心,會議室内布置嚴肅,顯得格外莊重。

在會議上,蔣介石首先讓情報部門負責人詳細彙報珍珠港襲擊的具體情況,包括美軍的損失及初步估計的後果。随後,外交部長彙報了目前已知的國際反應,尤其是美國及其盟國的立場。蔣介石認真聽取了各方面的彙報,并訓示軍事部門評估美國加入戰争可能給中國帶來的直接軍事援助。

讨論轉向了戰略層面,蔣介石指出,這一事件可能導緻美國全面介入太平洋戰争,這對中國抗日戰争是一個極大的利好。他強調,國民政府需要迅速調整外交和軍事政策,加強與美國及其他盟國的合作,尤其是在軍事援助和物資支援方面。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随後,蔣介石訓示外交部迅速與美國及其它盟國進行接觸,強化雙邊關系,争取更多的軍事和經濟支援。同時,他要求軍事委員會制定具體計劃,如何利用即将增加的外援更有效地進行戰略部署和反攻計劃。

會議中還特别讨論了對日宣傳戰的加強。蔣介石認為,珍珠港事件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宣傳的契機,可以用來激發國内外對抗日的熱情和支援。他訓示宣傳部門利用這一事件,展開更廣泛的宣傳活動,強調中美同為反法西斯戰線的一員,共同面對日本的威脅。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蘇聯與德國:不同的憂慮與欣喜

1941年12月7日,當珍珠港被日本突襲的消息傳遍全球,蘇聯上司人約瑟夫·斯大林在克裡姆林宮緊急召集了他的最高軍事和政治顧問。會議室内,空氣凝重,緊張的氣氛顯然已影響在場的每一個人。斯大林在會議上聽取了情報部門關于襲擊的初步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說明了日本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攻擊規模及其潛在的戰略影響。

在讨論中,斯大林和他的顧問們分析了日本選擇對美國實施軍事打擊而非北上侵犯蘇聯的可能後果。這一決定無疑讓蘇聯在短期内避免了直接面臨日本的軍事威脅,特别是在蘇聯東部邊境地區。然而,斯大林也清楚,日本的這一行動可能會引起全球戰局的重大轉變,特别是美國的介入将重塑同盟國之間的力量對比。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此時,在德國,上司人阿道夫·希特勒對同樣的消息産生了截然不同的反應。希特勒在他的總部接到珍珠港襲擊的消息後,感到極大的滿足。他認為,美國的參戰将迫使其将主要軍事資源和注意力轉移到太平洋戰場,進而相對減輕德國在歐洲戰場的軍事壓力。希特勒立即召集了他的進階将領們,讨論這一新局勢對德國戰略的具體影響。

希特勒在會議中訓示他的進階将領們重新評估目前在東線和西線的軍事部署和計劃,考慮如何利用美國可能的戰略分心來加強德軍在蘇聯和北非的戰場優勢。此外,他還指令宣傳部門加強對德國群眾的資訊控制和宣傳,確定群眾相信德國将能夠從這一全新的國際形勢中獲益。

珍珠港事件爆發,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都很興奮

與此同時,斯大林也在克裡姆林宮的另一個戰略會議中,深入讨論了如何利用美國對日本的反擊來加強蘇聯的國際地位和安全。斯大林指令蘇聯外交部積極與美國和其他盟國進行溝通,尋求在戰略物資支援和軍事情報分享方面的合作。

《希特勒的美國賭博》《蔣介石日記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