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華山鎮,以其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無數曆史愛好者的目光。
海拔69.7米的華山,是豐縣的最高點。漢代居高而葬的風俗,使華山成為豐縣漢墓最集中的地方。
近日,在“東華山”的一次考古發掘中,我們意外發現了一座西漢中晚期的豎穴夫妻合葬石椁墓。
此墓葬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們對西漢時期墓葬文化的認識,也為地方曆史文化的傳承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本次發掘的豎穴夫妻合葬石椁墓,坐落于“東華山”的山腰之上,位置優越,環境幽靜。墓葬結構儲存基本完整,椁蓋闆雖已坍塌,但石椁内部仍儲存有西漢時期的文物。
經過徐州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與豐縣博物館的聯合發掘,共出土文物若幹,包括兩枚五铢錢(殘)、口晗(滑石)一件以及骨骼殘骸等。此外,椁外足箱還發現陶罐四隻(其中一隻破碎)、五铢錢兩枚。
五铢錢:五铢錢是西漢時期的主要貨币,其出土不僅證明了墓葬的大緻年代,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和貨币流通情況。
兩枚五铢錢雖已殘缺,但仍可辨識出其基本形制和文字,對于研究西漢貨币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西漢五铢錢,由于三铢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于是又導緻盜鑄盛行,是以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铢錢,行用半兩錢”。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重新鑄造三铢錢并造皮币和白金(銀)币,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铢錢,改鑄五铢錢”。
五铢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铢”從此啟用。
口晗(滑石):滑石作為口晗,在古代墓葬中并不罕見。它通常被認為具有保護死者口腔和防止腐爛的作用。
此次出土的滑石,質地細膩,制作規整,展現了西漢時期手工藝的高超水準。
陶罐:四隻陶罐的出土,進一步證明了墓葬的年代。
陶罐作為古代生活中的常見器皿,其造型和紋飾都反映了當時的工藝水準和審美觀念。
尤其是其中一隻破碎的陶罐,其殘片為我們提供了關于陶罐制作工藝和使用情況的寶貴資訊。
本次豎穴夫妻合葬石椁墓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們對西漢時期墓葬文化的認識,也為研究地方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墓葬中的出土文物,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貨币制度和手工藝水準,還為我們揭示了西漢時期人們的葬俗和生活習俗。
在豐縣華山的漢墓中,曾出土過多幅漢畫像石。其中一幅以夫妻道别為題材的石刻畫像來自于華山的一座将軍墓,是迄今為止豐縣發現的早期漢畫像石刻中,構圖最為生動、豐富的一幅。
畫面中,即将出征的丈夫身披戎裝,相貌舉止威武端嚴。身旁的妻子拱手相送,神态之中流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豐縣華山鎮“東華山”西漢中晚期豎穴夫妻合葬石椁墓的發現,是我們對西漢時期曆史文化認識的一次重要突破。
未來,我們将繼續加強對此墓葬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曆史文化内涵,為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文化自信的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同時,我們也期待更多的曆史愛好者和專家學者加入到這一工作中來,共同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于世偉,1971年生,中共黨員,字靜塵,号君毅,君毅齋主。徐州市文物保護積極分子,豐縣政協委員,豐縣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者,江蘇豐縣譜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江蘇豐縣宋氏形意拳協會秘書長,江蘇栖鳳書院秘書長,豐縣青少年藝術協會秘書長,豐縣夕陽紅藝術團終身榮譽團長,自由撰稿人。
于世偉先生熱心公益、崇文尚武,對地方文史民俗、譜牒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多篇文章被徐州《彭城晚報》、《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等主流媒體錄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