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為何都在夜間搗衣

作者:老趙國文

大陸古代許多詩人都寫過搗衣詩。人們讀過這些搗衣詩,常感到疑惑不解,古人為何都在夜間搗衣,搗衣搗的是什麼,究竟怎麼搗,等等。80年代,學界首次對這個問題進行讨論,大家一緻認為搗衣不是洗衣,即把衣服浸濕放在石上,用木棒棰來捶打。但有人說搗衣是“搗帛縫制寒衣”,有人說搗衣是“捶打漿洗過的衣服”,有人說搗衣是“脫膠處理”等等,最後沒有結論,仍是個懸案。後來又有人認為“搗衣實際就是搗軟麻布以制冬衣”。然而大量的搗衣詩明明寫着搗的是帛、練、纨、素等絲織品,因而這個說法,仍值得商榷。

古人為何都在夜間搗衣

搗衣,《文選》五臣注曰:“婦人搗帛裁衣,将以寄遠也。”《樂府詩集》注曰:“益言搗素裁衣,緘封寄遠也。”可見搗衣即搗帛或搗素,是裁制寒衣前的一道工序。那麼,帛在制衣前為何要搗呢?帛是絲織品的總稱。蠶絲的主要成分是絲素和絲膠。絲素是近于透明的纖維,即繭絲的主體;絲膠則是包裹在絲素外表的黏性物質。絲素不溶于水,絲膠易溶于水。絲膠在缫絲時可以除去一部分,但仍會有一部分黏附在絲素上,這使得生絲或坯綢顯得粗糙、僵硬,需要進一步涑絲帛方能變軟。也就是說生絲要用微溫的水浸泡,帛則安放在楝木灰中浸泡,利用水溫和楝木灰中的堿加速化學處理,進一步使絲和帛上的絲膠溶解。浸泡後的絲帛,需用木杆反複捶搗,一是使絲帛上的絲膠易于随漿水析出,二是與現代制絲工藝中的"掼經"(又名“别絲光”)作用相似,可使生絲和坯綢更加白淨柔軟而有光澤。絲、帛經捶搗後還要洗淨,是以搗衣一般多在河濱和庭院裡進行。制衣用的有些絲織品,有的還經過了染色。大陸商周時已有很高的染色技術。因染料中酸的化學作用和曝曬,曬幹後的絲織物又變得粗糙而多皺褶,因而在裁剪、縫制前必須捶搗,使它柔軟平整。這就是帛在制衣前要搗的原因。

明代學者楊慎在他的《丹鉛錄》中曾說“《字林》:‘直舂日搗。’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舂米然。……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制如此。”由此可知,古代搗衣是兩個女子合作的一種勞動。大陸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婦女日興夜寐操持家務,白天少有閑暇,紡績、縫紉多在夜晚。《漢書·食貨志》雲:“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于邑。……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是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她們每日夜間三三兩兩相伴勞作,不僅多得十五個勞動日,而且還節省了燎火之費。這也是一種古老的民俗。

(選自《文史知識》,有删節)

古人為何都在夜間搗衣

4.下列說法最接近本文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

A.搗衣是古人洗衣服的方法。 B.搗衣是捶打漿洗過的衣服。

C.搗衣是對絲帛進行脫膠處理。 D.搗衣是搗軟麻布以制冬衣。

5.本文最後一段中引用了《漢書·食貨志》中的一段話,對這段引文的作用了解正确的一項是 (  )

A.證明搗衣是大陸古代的一種民俗。

B.證明搗衣是兩個婦女合作的一種勞動。

C.證明搗衣是類似舂米的一種勞動。

D.證明搗衣為什麼在夜間進行。

6.根據本文所給資訊,以下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古代的婦女在夜間搗衣是因為需要兩人合作才能進行。

B.絲帛捶搗後還要浣淨,是以搗衣地點多在河濱庭院

C.搗衣不僅與絲帛浸漚後脫膠有關,而且與染色後搗軟有關。

D.搗衣的方法是将絲帛放在砧上,用木杵反複捶搗。

古人為何都在夜間搗衣

4.C(文章第二段内容是脫膠處理)

5.D(引文前一句是觀點)[來源:Z。xx。k.Com]

6.A(是因為白天少有閑暇)

古人為何都在夜間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