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護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産

作者:甘肅文物
保護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産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遊人如織,人們來此領略千年石窟石刻造像藝術的獨特魅力。黃政偉攝(人民圖檔)

保護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産

秦始皇陵兵馬俑1号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

保護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産

福建泉州是中國宋元兩朝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圖為泉州府文廟。 泉州市文化旅遊局供圖

編者按:

  4月18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确立的國際古迹遺址日。60年前,曆史古迹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在威尼斯召開,通過了《威尼斯憲章》,向全世界宣告,世世代代人民的曆史古迹,飽含着過去歲月的資訊留存至今,成為人們古老的活的見證。

  文明,延續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承載着燦爛文明和曆史記憶的文化遺産,是祖先留給今人的寶貴财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一處處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記錄着悠久璀璨的中華文明,更見證着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

  我們不僅要守護、保護好這些飽含着人類文明之光的珍貴曆史文化遺産,更要利用好、傳承好它們,讓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每年4月18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确立的“國際古迹遺址日”。今年恰逢《關于古迹遺址保護與修複的國際憲章》(以下簡稱《威尼斯憲章》)誕生60周年。面對當今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和氣候環境等挑戰,為了讓人們回歸文化遺産保護的初衷,擔負起為子孫後代保護人類共同遺産的責任,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将今年的主題确定為“《威尼斯憲章》60周年與時代挑戰”。

綱領性檔案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儲存文化遺産的重要意義。但由于認識上的差異,許多古迹在城市重建過程中面臨着進一步被破壞的危險。“古代建築的保護與修複指導原則應在國際上得到公認并做出規定”,成為當時各國文化遺産保護者的共識。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下,1964年5月,第二屆曆史古迹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辦,會議形成并通過了《關于古迹遺址保護與修複的國際憲章》,即《威尼斯憲章》。它是對1931年《關于曆史性紀念物修複的雅典憲章》和二戰以來國際社會對遺産保護理念及各國遺産保護理論和實踐的系統總結,明确回答了為什麼要保護、保護什麼、怎麼保護等一系列問題,奠定了國際文化遺産保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準則,成為遺産保護修複領域的綱領性檔案。

  《威尼斯憲章》共有六章、十六條。其精神内涵突出反映在五個方面:

  其一,強調了古迹是曆史見證,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産以及為子孫後世保護文物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威尼斯憲章》在開篇這樣寫道:“世世代代人民的曆史古迹,飽含着過去歲月的資訊留存至今,成為人們古老的活的見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類價值的統一性,并把古代遺迹作為共同的遺産,認識到為後代保護這些古迹的共同責任,将它們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職責。”清晰回答了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産這一問題。

  其二,豐富并擴充了曆史古迹概念,提出了不僅要保護建築單體或藝術傑作,還包括能從中展現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曆史事件的見證城市或鄉村環境。這一定義擴大了保護的視野,為文物保護到文化保護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其三,将文化遺産的曆史環境納入保護範疇,強調“古迹的保護包含着一定規模環境的保護”,認為“古迹不能與其所見證的曆史和其産生的環境分離”。這既是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性的建議》(1962年)理念的承繼,也強調了保護見證曆史的古迹遺址及其環境的重要意義。

  其四,強調在古迹保護過程中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古迹的保護與修複必須求助于對研究和保護考古遺産有利的一切科學技術”,科學認識遺産的曆史資訊,要以考古和曆史研究為先導,将遺産保護立于科學基礎之上。一切保護、修複或發掘都應有完整、準确的科學記錄并妥善儲存或出版。

  其五,對一系列有分歧争議的問題給予了科學辯證的解答。比如對不同時代為古建築添加部分的認識,在什麼條件下進行重修,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現代材料和技術,修複的目的“不是追求風格的統一”,強調修複的“可識别性”等。《威尼斯憲章》所奠定的原則,建構起了文化遺産保護修複的理念和方法論标準,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深遠影響。1965年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在波蘭華沙成立,明确将《威尼斯憲章》作為其組織的綱領性檔案。

  《威尼斯憲章》極大促進了國際遺産保護體系的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系列關于文化遺産保護的檔案,都展現了其精神。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不斷完善其架構并推出的一系列導則性檔案,也豐富了文化遺産保護的理論體系和專業的廣度、深度。同時,不少地區或國家還結合自身文化和傳統,形成符合本國國情的準則。

中國文保走向世界

  中國現代意義的文物保護發轫于20世紀初期。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釋出《古物儲存法》,提出了古物的範圍、保護方式和管理方法、考古發掘、古物流通等14條規定條文。同時,古物保管委員會、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陸續成立并實施保護實踐。可以說,中國現代文物保護建立伊始,便具有國際理念和自身傳統相交融的特性。

  新中國成立後,随着《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等檔案的釋出,文物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尤其是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誕生,綜合考慮中國文物的主要類型和特點,提出了符合時代需求的文物保護指導性原則,标志着中國文物保護事業邁入新的階段。此後,中國于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1993年加入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并成立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文物保護工作不斷深入。

  基于與文化遺産保護國際理念接軌的需求,中國學者開始關注這一領域的國際檔案,對《威尼斯憲章》進行了系統引介和闡釋。在國家文物局組織指導下,針對如何将《威尼斯憲章》的國際理念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學術研讨,并邀請了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澳洲遺産委員會等機構的國際遺産保護專家與國内專家學者共同合作,研究制定了《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2000年)。《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系統總結了中國幾十年來的文物保護實踐和法律法規,參照并吸收《威尼斯憲章》《巴拉憲章》等檔案精神,使得《威尼斯憲章》為基礎的國際遺産保護理念和方法在中國推廣。

  以此為依托,中國文物保護機構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合作,吸收國際優秀的保護理念與技術。比如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對莫高窟85窟的保護合作,陝西省與意大利羅馬修複中心等開展保護合作,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開展的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庫木吐喇石窟、龍門石窟等保護修複合作項目。

  國際理念和保護技法的引入,進一步奠定了中國建築遺産、土遺址和石窟等類型遺産保護修複的理論方法,也完善了我們對文化遺産價值的認識。最小幹預原則,真實性、完整性等原則,文化景觀、文化線路等新的遺産類型,管理規劃、遺産監測等手段,先後被中國文物工作者所認同,極大完善了中國文物保護管理的體系建設。與此同時,中國文物保護經驗也伴随國際交流合作走向世界,為國際文物保護理念體系的不斷完善提供中國智慧。

發掘時代價值與意義

  今天,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遺産保護面臨更多挑戰。重新審視《威尼斯憲章》所蘊含的精神,發掘其時代價值,是我們應對文化遺産保護挑戰的力量源泉。

  首先,應在思想上認識《威尼斯憲章》的宗旨精髓,堅守為全人類保護遺産的共同理念。文物古迹承載着燦爛的文明,是人類發展進步活的見證,它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财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赓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堅持開放交流合作,以應對遺産保護所面臨的危機挑戰。堅持人類價值的統一性,積極推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合作,促進各國人民互相了解、了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積極推進文化遺産領域的交流合作,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和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發掘文化遺産的普遍價值,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應對文化遺産所面臨的挑戰。

  第三,要堅持遺産及其環境整體保護理念,應對不斷加劇的環境危機和氣候變化。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近年來愈發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舉辦“文化、遺産與氣候變化全球聯合會議”,呼籲全行業關注和探讨文化遺産面臨氣候變化的嚴重威脅。這也是《威尼斯憲章》提出将古迹及其産生環境整體保護這一理念的延續。《世界遺産名錄》中就有不少執行個體,反映出人們适應環境、利用自然資源、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能夠為今天應對環境危機,實作文明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紅河哈尼梯田的水資源管理,景邁山古茶林的種植政策,都是人們在生産生活中适應環境的範例,也是今天“新發展理念”的優秀傳統基石。

  第四,要強化科學研究,以科技創新助力新時代文化遺産保護。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為我們認識文物古迹的結構和材料提供了更大空間,也為解決文物保護面臨的困難提供了新的路徑。我們應以科學辯證的思維,積極、審慎、穩妥地利用現代技術和方法,推動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堅持科技創新為引領,持續推進保護技術攻關和應用,更多新的科技成果、新的修複材料将應用于古老遺産的保護之中,使其價值赓續傳承,這也是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進取精神的展現。

  重溫《威尼斯憲章》,讓我們愈發了解其曆久彌新的價值,也愈發感受其空間次元超越國界的意義。讓我們深入了解和傳續《威尼斯憲章》的豐富内涵,凝聚精神共識。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國際合作和共同行動,以應對遺産保護面臨的嚴峻挑戰,保護傳承好全人類共同的珍貴遺産,讓文化遺産成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文明之力。

  (作者:宋新潮 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