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渡江特等功”獎狀 捐出了75年前的榮耀

作者:中安線上
“渡江特等功”獎狀 捐出了75年前的榮耀

  王德金榮獲的“渡江特等功”獎狀

“渡江特等功”獎狀 捐出了75年前的榮耀

  渡江戰役紀念館向王桂霖頒發的榮譽證書

“渡江特等功”獎狀 捐出了75年前的榮耀

  王德金後人參觀已被安放在陳列櫃中的獎狀

  75年前加入“敢死隊”首發渡江

  87歲的王以勝手上,一直牢牢攥着一張用透明塑膠皮裝着的紙,紙上醒目地印着“人民功臣”四個大字。

  這張為“船工王德金同志”頒發的渡江戰役“特等功”獎狀,顔色泛黃,75年的光陰在它的邊緣和折痕處,留下了不少破損的痕迹。

  “父親非常忠實可靠,戰争年代一直是在各大碼頭傳遞重要資訊,船隻雖然有大有小,但都為了黨和人民獻力!”雖然王德金離世已有33個年頭,但隻要一談起父親曾經的渡江故事,年邁的大兒子王以勝仿佛“穿越”到父親奮鬥過的戰場,中氣十足。

  1906年,王德金出生在無為縣戴家湖(現為陡溝鎮西河行政村沈村)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父親小時候的日子過得很苦,年幼的他早早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回憶起父親小時候經曆的苦難,王以朋仍不免喉頭顫動。

  15歲左右,王德金在大商船上幫忙燒飯,于是開始接觸行船這一行。20多歲時,在姑父的資助下,買了一隻載重約兩噸的小船,其弟王德發也買了一隻小闆船。兄弟倆以黃洛河街河口為基點,向北至東關街,向南至倉頭街,向東至運漕街,運送來往客商。

  194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4、25、27軍20餘萬人陸續集合在江北無為,分駐蜀山、襄安、開城、泥漢、湯溝各地,積極待命渡江作戰。無為(當時無為包括無為、臨江、無南、湖東4個縣)位于長江下遊北岸,大部分地區系水鄉,成為橫渡大江天險的最前哨。

  命運的齒輪在此刻深深地咬合。

  當時,解放軍通過工會找到王德金,希望其組織船隻,送解放軍過江。雖然當時多有害怕者,但王德金的弟弟王德發、船友鄭仙芝願意和他一起去帶船。他們在泥漢内河,經過月餘的練兵,教會戰士們登船劃槳、掌舵。

  臨近渡江日,以王德金為首的3支船,作為“敢死隊”渡江。1949年4月20日夜晚,王德金擔任渡江第一船水手,船駛過江心時,進入敵人照明彈光圈,遭到對岸敵人暗堡裡的機槍猛烈掃射,機槍子彈呼嘯着從他頭頂上飛過。戰士們在機槍手的掩護下跳上岸,如猛虎般打擊敵人。機槍手為打擊高處、遠處的敵人,端起了機槍,王德金見狀,奮不顧身地把機槍架在自己的肩膀上,以身體支撐機槍。

  槍林彈雨中,王德金率先把解放軍先遣隊送到了長江南岸。他顧不得傷痛和疲憊,連續3個晝夜,不停地擺渡解放軍戰士渡江,先後順利渡送了數百人。不幸的是,船友鄭仙芝帶領的三号船,被敵炮彈擊中,軍民全部犧牲。第三天,王德金在傳回尚未到北岸之際,有軍民大喊“快劃,敵軍艦來了!”王德金聽到了隆隆聲和敵槍掃射聲,此時靠岸已經來不及了,他隻好将船一橫,跳入水中,逃過一劫。

  4月18日上午,渡江戰役紀念館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一張被珍藏了75年的“渡江特等功”獎狀。

  87歲的王以勝與75歲的王以朋兄弟倆,将父親王德金的“傳家珍寶”從家中的箱底拿出,安放于明亮的陳列櫃中,成為衆人瞻仰的文物,講述着這場戰役中偉大的“人民的勝利”。

  就目前掌握的資訊來看,全國範圍内館藏渡江戰役相關文物裡,這是唯一的“特等功”獎狀。

  壓箱底的“傳家寶”成為館藏文物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渡江戰役之後,1949年5月15日,渡江勝利(泥漢點)慶功大會在無為縣城體育場召開。在慶功大會上,船工王德金被評為“特等渡江功臣”,榮獲“渡江先鋒”稱号,收獲“渡江先鋒”錦旗一面,以及印有“渡江功臣”的汗衫一件。大會還評出一等功臣馬毛姐等296人,二等功臣429人,三等功臣937人,四等功臣499人。

  直到1991年去世,王德金從未以渡江功臣自居,更沒有伸手向政府要過什麼。

  1950年參加土改工作隊,1952年擔任鄉指導員,1955年到陡溝區糧站當保管員,1956年調回家鄉任進階社社長,1958年當人民公社養豬場場長,1966年調入田橋公社雞鴨孵坊工作,王德金一直工作到78歲高齡才退休……

  “我父親的一生,就像個老黃牛,組織讓他幹啥他就幹啥,勤勤懇懇,從來沒有一句怨言。”王以勝和弟弟王以朋受父親的影響,從小也跟着跑船,長大後兄弟二人參了軍,退伍後都在家鄉務農。而這張獎狀,一直是激勵着全家人的“珍寶”。

  4月18日上午,在渡江戰役紀念館的渡江戰役勝利75周年紀念活動上,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名人館)負責人楊聖兵鄭重地接過了這份“傳家寶”。楊聖兵說,這張渡江“特等功”獎狀凝結了以王德金為代表的渡江英雄們所展現出的堅定信念、頑強意志,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紀念館将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并對外展出,讓觀衆更好地感悟紅色精神。

  随後,這張獎狀便被安放在館内的陳列櫃中。站在櫃前,王以勝兄弟二人前傾着身體,再次靜靜閱讀着被暖黃燈光所照亮的熟悉字句。

  在陳列櫃中看到這張獎狀的瞬間,王德金的外孫王玉斌則流下了眼淚。“我從小就是聽着外公的渡江故事長大的,獎狀放在渡江戰役紀念館中,就是将外公和千千萬萬渡江英雄背後的故事展現出來,告慰了外公的在天之靈。”

  “在家裡,這張獎狀是壓在箱子底的,我們很少會将它拿出來。希望在渡江戰役紀念館可以好好保管和傳承,将紅色精神傳遞下去,這是我們把它捐贈出來的意義,我們的目的達到了。”望着獎狀,王以勝神色嚴肅:“父親說,做人要忠厚和愛國,希望這份信仰能讓更多人接收到。”

  一紙獎狀講述“人民的勝利”

  “渡江戰役中,平均每名解放軍指戰員身後有10名老百姓的支援,渡江戰役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對于王以勝兄弟的捐贈,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名人館)負責人楊聖兵認為,百萬雄師過大江,整個渡江戰役中,解放軍官兵與支前群衆的人數比例約1:10,這一紙獎狀,其實代表的是沉甸甸的“人民的力量”。

  渡江戰役紀念館目前館藏文物3000餘件,紀念館征集渡江支前船工王德金的渡江特等功獎狀,就是力求在展覽中更加突出“人民”的主題主線。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渡江戰役勝利75周年,這份獎狀對回望曆史和弘揚紅色精神有着重要的意義。”渡江戰役紀念館研究保管室王高介紹,這是目前掌握的資訊中,全國範圍内館藏渡江戰役相關文物裡,唯一的“特等功”獎狀。

  在王以勝和王以朋老人離開展位不久,一群前來參觀的身着校服的國小生走到王德金的獎狀前,仔細辨認着上面的字迹,帶隊的老師給孩子們輕聲講解。

  “是很值得的……”王德金的孫子王桂霖看到這一幕後忍不住自語。

  合肥通用戶端-合報 全媒體記者 王書浒/文 吳翰林 蔡玉峰/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