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谷雨時節,搶抓農時——網友熱議科技助力下的春耕新圖景

作者:每日

暮春谷雨至,備耕好時節。萬物複蘇的時節,全國上下搶抓農時,按下春耕備耕“加速鍵”,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繁忙的勞作景象,為新一年的農業生産開好頭、起好步。

面對這樣生機勃勃的景象,網友們倍感振奮。正如網友“石榴石”留言所說:“今天播下希望的種子,是為了明天有更好的希望,願風調雨順,糧食滿倉,又是一個豐收年!”

各地奏響“春耕進行曲”

時值春耕的關鍵時期,全國各地從南到北紮實推進春季農業生産,各地區各部門加緊夯實糧食産業基礎,億萬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共同奏響了“春耕進行曲”。

人民日報微網誌釋出了一組“2024春耕圖鑒”,展示了全國各地搶抓農時,田間地頭的繁忙景象。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村民在農田裡抛秧;在安徽省安慶市,農機手駕駛大型植保機械進行小麥田管作業;在江西省吉安市,村民駕駛農機翻耕農田;在河南省南陽市,高效節水噴灌機進行“一噴三防”作業;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村民在玉米地裡除草……春耕不辍,則秋收可期。

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春耕依然忙碌,但效率越來越高。新華社用戶端報道,在四川省仁壽縣,玉米播種機也跟随着當地農民一同“上山”,成為丘區春耕的一大幫手。仁壽縣有“兩山一壩七分丘”的地貌特點,這曾是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大大增加了春耕的人力成本。經過高标準農田建設,當地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小型農機也能順利“上山”,助力糧食增産。如今,随着機器在山坡上來回穿梭,一顆顆種子被均勻地點播在地裡,在人與機器配合下,一畝地不到半小時就可播種完畢。在過去,這可是3個人一天的活。

央視網的視訊,展示的也是在農業機械幫助下,全國各地的春耕景象。在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32.3萬畝小麥田裡,多台植保機正在進行噴灑作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34萬畝早稻陸續開始播種,水稻直播機的應用,不僅能夠確定田間的通風透光,還能提高耕作效率;在甘肅省金昌市,農業機械在田間地頭平田整地、施肥播種,科學技術的助力讓春耕的效率和品質大大提升……

田野上一幅幅充滿生機的春耕畫卷,也是一首充滿希望的詩篇。網友“風中飄的雲”說:“每一粒種子的播下,都承載着對未來的期待和夢想。”網友“奔流入海”說:“又是春耕,萬物滋生,播種希望,善作善成。”網友“更飲一杯”說:“看着綠油油的麥田,一種幸福感在我心中湧動,看着春耕的繁忙景象,我更加期待新的豐收!”

為春耕插上“智慧”的翅膀

科技賦能,讓春耕生産越來越“智慧”,種地也能種出“科技範”。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生産的效率和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展示出新的可能。

人民日報用戶端的報道,關注了江蘇省昆山市陸家鎮的一處連片麥田。從這裡放眼望去,看不到忙碌的農民,隻見一架無人機在麥田上空盤旋,這就是當地的無人農場。在這裡,“智慧田園決策中心”負責農情監測、農機管理、智慧灌溉等子產品;無人機則在從業人員的操控下完成巡田任務;每塊田裡都配有土壤墒情監測儀,一旦檢測到土壤濕度較低,便會啟動智能灌溉系統,自動開閘灌水……無人農機協同配合,自動作業覆寫全程。

新華網報道,安徽省蕪湖市戈江區在數字化支援下,正呈現出一派生态宜居、産業興旺的景象。科技助陣讓智慧農業大顯身手,在當地火龍街道的高标準農田裡,機器正代替村民們在田野中耕種,通過節能灌溉技術輕松地将天然有機肥和水直接輸送到農田裡。生産全程數字化管理,讓春耕春管降本又增效。

看到這樣成熟先進的技術應用在農田中,網友“茂蘭”感歎:“現在農村的種植業越來越科學了,期待更多創新成果!”網友“風信子”說:“‘科技範’的春耕真不錯!”網友“七夜”說:“這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筆寶貴财富,也是提高農民群衆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

如今的春耕,不隻發生在田野,也在電腦和網絡中。

在北京市海澱區的一棟寫字樓裡,一群年輕人坐在電腦前,手上有一堆“農活”要幹。央視網用戶端報道,這群年輕人都來自北京市農業農村資訊化示範基地的佳格團隊。高學曆、專業對口的他們,靠着背景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将資料服務覆寫到了全國4億畝耕地。在新技術幫助下,農耕出現了衛星巡田等全新方式,而數字大田的經驗,也正推向更多農場,助力農業生産更高效。

網絡連接配接的另一端在田間地頭。比如,在江蘇省海安市的季和農場,每一塊地都擁有了自己的專屬資訊和數字編碼,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與年輕的技術管家相配合,農事經驗與技術手段相輔助,在北京技術人員幫助下,農場負責人一個人便可以管理農場的2000畝地。

這樣欣欣向榮的場景讓網友感到興奮,網友“林中雨”說:“數字大田的推廣,讓創新成果惠及更多農民,真真切切地為群衆帶來了利益!”網友“微風”稱贊說:“春光無限好,正是農忙時!相信科技助力春耕生産的作用将越來越大,農業生産必将迎來大豐收!”

“新農人”活躍在田間地頭

在春耕的忙碌現場,有越來越多“新農人”的身影。

這些年,很多年輕人選擇重返田野,成為“新農人”施展身手。90後農機手、有博士學位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回鄉創業的土特産銷售主播……春耕時節,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

新華社用戶端的報道介紹了電商“新農人”的兩個“春耕”。報道将目光投向甘肅省隴南市,用一個場景,将網友們拉入了熱火朝天的兩個“春耕”場景中——“西秦嶺大山深處,晨露未消,甘肅省隴南市康縣90後電商‘新農人’王謝紅便和老鄉紮進大蒜地裡放苗。随着鐵鈎劃破地膜,一株株翠綠蒜苗露頭。望着眼前充滿希望的田野,王謝紅一邊幹農活,一邊按下手機視訊錄制鍵。”

數字時代,電商“新農人”的“春耕”也在悄然變化,手機變成新農具,拍視訊、做直播成了新農活。

中國新聞網關注的是如何讓“新農人”更好地馳騁在廣闊田野。在浙江甯波鎮海區,區委統戰部牽頭舉辦的“新農人”教育訓練服務課程每個季度都會舉行,從經營情況複盤到鄉村旅遊市場分析,從農家樂經營技巧到短視訊拍攝推廣等當下熱點問題,通過上課,大家各取所需,在“頭腦風暴”中獲得啟發,助推産業發展。

據光明網報道,在吉林,自動育秧機已經替代了過去育秧的“老把式”,僅用三四個小時,就能完成之前六七個人一天的工作量。帶來這些變化的科研人員,已經成了黑土地上的“新農人”。開春以來,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劉亮的科研團隊步履不停,忙着通過線上直播和下鄉講解等方式,為當地鄉親們的春耕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機械化播種不僅提高了水稻育秧的效率,更提高了秧苗的品質。目前,機械化育秧機在吉林省的推廣面積已經超過了90%,為春耕跑出了“加速度”。

對于土地變成“智慧田”,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留言點贊。網友“王智”說:“耕耘必有獲,‘新農人’将繼續書寫興農新故事!”網友“劉紅斌”說:“希望我能用學到的先進經驗知識,為家鄉緻富貢獻力量。”

利用5G、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科技手段,這些“新農人”為農業發展賦能,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快速轉變。(劉少華 胡曉曉)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繼續閱讀